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有一句歇后语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也有人数徐庶“一谋不献”的,其实不是徐庶不想在“曹营”(曹魏)有所作为,而是他在“曹营”一直得不到重用 。
曹丕想要代汉称帝时,徐庶也是在劝进的人员之中的,可见徐庶也是想在曹魏中有所作为,并且还积极参与了一些政治活动,但徐庶的官位一直都不高也就是太守级别的官职,在曹魏阵营中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说话份量了 。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文章插图
关于徐庶的一些事情,由于受《三国演义》影响,我们一直存在着一些误解 。
徐庶确实因为替人报仇在外逃亡,在刘备依附刘表时投奔刘备,也曾经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并且与诸葛亮与司马徽为好友 。
但有几点历史还是与小说有所不同的,第一,刘备并不是因为徐庶的举荐才三顾茅庐的,三顾茅庐可能的情况有三种,一是诸葛亮主动找到刘备自荐,二是刘备真的和小说一样三顾茅庐,三是诸葛亮先去拜访过几次刘备,刘备后来为了显示自己礼贤下士,特意演了一出三顾茅庐 。第二,曹操并没有为了得到徐庶而扣押徐庶的母亲,徐庶的母亲是在长坂坡时被曹操军所获的,长坂坡一战刘备遇到的是曹操的先头部队曹纯的虎豹骑,并不是曹操的大部队,徐庶知道后就主动投奔曹操了 。也就是说徐庶和诸葛亮是在刘备手下共事过的,也就没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了 。
最后,徐庶确实是个孝子,但也有政治报复,徐庶改投曹操帐下在当时也是什么见不得人的时,在当时士人改换门庭是很常见的,例如庞统原来是东吴的臣寮,郭嘉原来是袁绍的部下,但徐庶的一生并没有太大的作为,如果不是《三国演义》,大多数人很可能不会知道他 。
其他网友观点在三国演义中,徐庶确实是做到了不为曹操献出一谋一策,不过在正史中,徐庶却并未这样!
看过三国演义,大家都对其中的一个超级隐士非常感兴趣,这个隐士就是徐庶 。他原本是刘备手下谋士,结果后来被曹操设计骗到了曹营,而他在曹营中,是真的做到了他所承诺的那样,不为曹操献出一谋一策吗?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文章插图
不献一谋
“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歇后语大家都知道,除了指代关羽忠义,还有就是指代徐庶对刘备的忠心了 。在演义中,徐庶化名单福,投靠刘备,是刘备手下第一个全能谋士 。之前的刘备,手下人才虽多,但没有这种全职谋士 。而随着徐庶的加入,刘备集团的战力也是大大的提高,成功过地击败了曹仁大军 。曹操在得知刘备实力提升的原因后,用程昱之计,假借徐庶母亲的书信,将徐庶给骗到了曹营 。
既然是徐庶母亲相招,刘备也无法阻拦,只能放徐庶离去 。而徐庶在来到许都时,见到母亲,一番交谈,当即就明白自己被骗了 。而徐母刚烈,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才使得儿子徐庶做出错误选择,竟然直接自尽了,见到母亲去世,徐庶十分愤怒,发誓绝不为曹操献出计谋,不过为了长伴母亲的坟茔,时常祭拜,徐庶也没有离开许都,一直待在曹营之中 。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文章插图
在演义中,徐庶发誓不为曹操出谋划策,实际上他是做到了的!
曹操率军南下,让徐庶去劝降刘备,而徐庶见到刘备后,直接告诉了刘备,曹操的真实意图 。
演义原文:徐庶受命而行 。至樊城,玄德、孔明接见,共诉旧日之情 。庶曰:“曹操使庶来招降使君,乃假买民心也,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进 。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计 。”
徐庶虽身在曹营,然而他的心思其实一直在刘备处,见到刘备,他立即告知曹操的真实意图,提醒刘备赶快撤离,一片忠义之心,感动天地 。
而在赤壁之战时,徐庶更是识破了黄盖的苦肉计,阙泽的诈降计,庞统的连环计,周瑜的火攻之计,但是他为了故主刘备,并没有将这些计谋告诉曹操 。反而是寻找机会,提前撤出了曹营,真真正正的做到了“不献一谋”!不过自此以后,徐庶在演义中也再也没有露面了,很有可能曹操在经历赤壁大败后,重新复盘,发现的徐庶提前离开的不对劲,所以不敢再重用徐庶了,徐庶有可能就此埋没于人海了!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文章插图
历史中的徐庶
演义中徐庶被描述成了一个超级隐士,对刘备忠心耿耿,进入曹营后,也并没有给曹操出谋划策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情况却有点不一样 。
真实历史上的徐庶,同样是和诸葛亮早就相识,不过并非是在他离开刘备时才推荐的诸葛亮,而是一早就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两人还在一起共事了一段时间 。曹操挥军南下时,徐庶的母亲实际上并没有在许都,而是在刘备营中,跟随刘备一起逃亡,只不过在长坂坡时被曹军捕获 。而徐庶在得知母亲被俘之后,为了保护母亲的安全,选择了去往曹操营中 。
《三国志》原文: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 。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 。”遂诣曹公 。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文章插图
正史中,到这里为止,对于徐庶的描写就比较少了,也并没有关于徐庶不帮曹营出谋划策的记载,而且徐庶在魏国还是做了官的 。黄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不过很显然,徐庶虽然在魏国为官,但是官职并不高,以至于诸葛亮听闻徐庶在魏国的官职后,都发出如下的感叹 。
《魏略》 :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估计当年罗贯中也是因为这一条记载,得知徐庶在曹营并没有做多大的官,所以才有了徐庶在曹营“不献一谋”的设定 。毕竟徐庶可是非常有才能的,刘备和诸葛亮都非常看重他,能得到刘备诸葛亮二人的看重,怎么会是一个泛泛之辈?所以说诸葛亮听闻徐庶才能不高,才会疑惑,难道是魏国人才太多,才使得徐庶这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文章插图
其实我们从诸葛亮的这番话就能琢磨出一点东西:当初离开刘备的徐庶,是肯定没有说过不为曹操出谋划策的话语,如果真这样说了,诸葛亮就不会疑惑为啥徐庶的官职这么低了 。而且徐庶和诸葛亮都是身负大才,身处乱世,都想建功立业,绝对不会浪费自己的一身才华的 。那么为何徐庶最终的成就不高,在魏国的官职不大呢?
本文认为:徐庶既然能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认可,说明他的才能还是比较出众的,即便是在魏国,徐庶也出类拔萃的那一拨人物 。只不过由于徐庶投奔曹魏时,魏国的结构都已经趋向于逐渐稳固,徐庶又是个从刘备这边投奔过来的人,无依无靠,没有支撑,在正常的官职晋升途中当然是比不过那些世家大族 。尤其是到了后面,曹丕、曹叡为士族大开方便之门,徐庶这种没有家族支撑的才人,当然是会受到世家大族的打压,无法跻身于庙堂前方 。
实际上,就算当时诸葛亮投靠了曹魏,最终的成就肯定也是没有他在蜀汉高的!一个人的成就,不仅和他的才能有关,还和平台有关!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文章插图
结语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确实是做到了不为曹营出谋划策,而在正史中,徐庶倒是想为曹魏出谋划策,大展才华,但由于身处的平台不同,他在曹魏上层根本是说不上话,只能被遗憾埋没 。实际上,诸葛亮的那句话,也是在为徐庶感到遗憾 。
其他网友观点题主提出的问题中,有两个事情不太对:一是徐庶并不是超级隐士,二是徐庶到曹营之后也没有做到不献一谋 。
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徐庶真的是超级隐士吗?他到底有没有做到不献一谋?最后他为何没有受到重用?
徐庶真的是超级隐士吗?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文章插图
首先,热衷于行侠仗义的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
隐士有多种,有隐居山林,也有隐居闹市,还有隐身于朝堂之上,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热衷于功名利禄,更不会为了自身得失而斤斤计较,更不会为了别人的利益而强出头 。
早期的徐庶骨子里面就有着行侠仗义的特点,有一次为人报仇,被官府追捕,后来在朋友的救助下才得以逃脱 。
正是这次死里逃生,让他深刻的意识到打打杀杀只是匹夫之勇,没有知识来武装头脑,迟早是会吃亏,因此放下刀枪,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准备投身官场 。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文章插图
其次,主动接近刘备就是为了建功立业 。
公元201年,刘备在曹操的追击之下,不得不南逃投奔荆州刘表,刘表让刘备驻扎在新野抵抗北方的曹操 。南阳的徐庶见刘备名声还不错,有志于天下,于是主动前往投奔 。
刘备见到徐庶之后,经过交谈,认为他确实是一个人才,因此非常器重他 。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徐庶并不是一个隐士,真正的隐士哪里会去投奔刘备,准备建功立业呢?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文章插图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最后,投奔曹操后,为曹魏效力 。
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备帅众在长坂坡被曹操追上,而徐庶的母亲被曹操部下捉住 。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了刘备,只身前往曹营 。
在投奔曹魏之后,徐庶并没有像一个隐士一样无意于功名,而是积极的参与到曹魏的政事中 。比如公元220年,徐庶和其他人积极劝谏曹丕即位皇帝,并在公元223年,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
因此,徐庶在投奔曹魏之后,不遗余力的积极进取,也没有无意功名利禄去当一个隐士 。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文章插图
由此可见,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徐庶并不是一个隐士,更不是什么超级隐士,而是一个积极的,热衷于功名的人而已 。
徐庶到底有没有做到不献一谋?“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个典故来自小说《三国演义》,无非就是为了表达徐庶对刘备的知遇之恩,颂扬了刘备的仁德无双,可是在历史的记载中,并没有这样的说法 。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徐庶母为操所获,庶辞备,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遂诣操 。
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获,为了保全母亲,徐庶就向刘备告别,并且感叹的说道:“我本来打算与您共同建立王霸大业,现在失去老母,方寸已乱,留下无益于事,请从此与您分别 。”于是去见曹操 。
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徐庶并没有跟刘备承诺说终身不为曹操献一策,这就不存在什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说法 。
那么徐庶到底有没有献策呢?这个就无从考证,但是从后面徐庶名列曹丕劝进表以及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的事迹来看,他应该是为曹魏做了一些实际的事情,否则也不可能让他做官吧 。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文章插图
徐庶为何没有受到重用呢?徐庶在投奔曹操之后,历尽曹操,曹丕以及曹睿时代,其最后的官职是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个官职对于一般的人来应该不小了,可是在诸葛亮看来,这个官职对于徐庶来说应该是太小,那么徐庶为何没有像诸葛亮那样受到重用呢?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文章插图
首先,曹魏人才济济 。
徐庶投奔刘备的时候,拿得出手的武将不过与关张赵等几个,而文臣几乎很少,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徐庶的加入极大的弥补了刘备身边无谋士的尴尬处境 。
正是在徐庶的加入之后,有他的极力推荐,才有后来诸葛亮的加入,这样刘备身边得力筹划之士逐渐增多,能够为刘备制定短期和长远的谋划,从而为刘备鼎力三国打下人才基础 。
这个对于刘备来说是如此,但是对于曹操来说可就不一样了,曹魏集团在曹操的苦心经营之下早已成型,麾下的文臣和武将早已处于人才济济的状态,对于徐庶的加入,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假如没有特别的才干,徐庶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很难得到提拔和重用 。
因此徐庶没有得到重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魏的人才众多,徐庶相比而言并不是特别出色 。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文章插图
其次,曹丕建立起来的人才选拔制度限制了徐庶的仕途 。
曹丕在建立魏国之后不久就建立起了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一制度特别重视人才出身的门第,这个制度的建立本质上就是为了笼络世家大族,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 。
徐庶出身地位,门第比较低,即使具备一定的真才实学,要想在九品中正制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中脱颖而出极其困难 。
因此,没有广泛人脉和雄厚家族实力的徐庶在曹魏做到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要想进一步到更高的位置,这对于曹魏的那种人才选拔环境下,已经是很难实现的事情 。
因此,徐庶没有得到重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选拔制度限制了徐庶的仕途 。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文章插图
最后,曹魏处于稳定时期,徐庶的才能难以发挥 。
赤壁之战时期的刘备不同于曹操,刘备正处于上升时期,各方面处于草创阶段,各种制度不完善,力量不够雄厚,需要大量的人才去创造性的发挥,这就可以给予各种人才更大的自主发挥的余地,因此他们在刘备的麾下可以做出更好,更大的成绩 。
相比曹操而言,此时的曹操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政权,各方面的制度非常完善,各个地方的人才安排已经成熟,各个领域的发展也非常充分 。
徐庶进入这样一个非常成熟的地方,要想有突破性的成就比较困难,除非有特别厉害的能力或者机遇,否则很难获得重用 。
因此,徐庶投奔曹魏之后难以得到重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魏的发展相对于刘备来说已经非常成熟,徐庶很难有机会受到重用 。
三国时期,被埋没的超级隐士徐庶到曹营真的做到了“不献一谋”吗?
文章插图
总而言之,徐庶并不是一个超级隐士,而是一个热衷于功名的人,在投靠曹操之后积极努力的进取,可惜由于各种客观或者主观的原因,最后也没有像诸葛亮那样获得足够的重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