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 药企跨境交易笔数5年增长300% 中国创新药国际认可度提升

采访人员张敏
国际化成为当下中国医药创新走向全球体系的一个重要话题 。
据咨询机构ChinaBio统计 , 2020年中国药企和海外药企的跨境交易达到271起 , 相较2015年增长300% 。 其中 , 中国创新药企向海外授权的案例逐渐增多 。
“目前创新药市场整体发展方向良好 , 投融资充沛 , 临床、商业化进展整体符合市场预期 。 同时近一年时间里看到诸多licenseout的合作项目落地 , 反映了海外市场对中国创新药资产认可度的提升 , 说明中国创新药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 ”工银国际研究部医药行业总分析师张佳林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对于当下的中国创新药市场 ,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从中国医药创新的角度来看 ,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是必然的 , 否则根本不可能走到创新的前列 。 中国的医药创新要想融入到全球医药创新体系 , 不可避免地要走这条路 。 除了licensein , 我们国家也有licenseout 。 随着中国医药创新能力提升 , 也会走向更高的层面 , 未来也将有更多中国创新药走向国际市场 。
然而 , 受限于政策、文化以及市场深耕等因素 , 中国创新药企的国际化之路才刚刚开始 , 道阻且长 。 当下 , 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动力是什么?出海的方式是什么?未来面临的挑战又在哪里?
【证券日报|药企跨境交易笔数5年增长300% 中国创新药国际认可度提升】 中国创新药企加速出海
纵观产业发展历程 , 中国创新药在政策支持下取得了诸多进展 , 吸引了外资的关注 。 “2015年之前 , 外资药企在中国几乎很难找到可以引进的项目 , 现在几乎每家外企都在中国寻找项目 。 ”启明创投投资合伙人唐艳旻向采访人员介绍 。
5月18日 , 港股上市公司信达生物与礼来制药共同宣布 , 美国食药监局(FDA)已正式受理由双方共同合作研发的PD-1药物信迪利单抗注射液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用于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的新药上市申请(BLA) , 这也是信迪利单抗在美国的首个上市申请 。
4月28日 , 百济神州宣布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对比伊布替尼用于治疗成年复发或难治性(R/R)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的头对头全球3期临床试验在中期分析中取得积极结果 。 泽布替尼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在针对两项血液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 开展头对头临床试验以评估疗效和安全性的BTK抑制剂 , 也是我国首个与外资药企进口药物开展头对头3期优效性试验的本土研发抗癌新药 。
据《证券日报》采访人员梳理 , 近年来 , 众多创新药企都获得了美国FDA突破性疗法认定、孤儿药认定以及获得快速通道审评资格认定 。
与此同时 , 中国创新药企向海外授权的案例逐渐增多 。 例如:加科思在研药物SHP2项目以超8.55亿美元授权跨国药企艾伯维(AbbVie) , 成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抗肿瘤药向海外市场进行专利授权金额较大的一笔交易之一 。 得益于这项交易 , 加科思在2020年实现收入4.86亿元 , 是港股生物科技公司少有的在商业化之前就能产生收入 , 拥有“造血机制”的公司 。 此外 , 待产品上市后 , 加科思拥有大中华区的全部商业化权益 , 合作伙伴负责海外市场销售 , 加科思将收取百分之十几的销售额作为销售提成 。
通过合作伙伴把药物销往全球市场 , 加科思董事长兼CEO王印祥博士将这一模式称作“借船出海” 。
走出去是必由之路
无论是开展头对头临床试验、获得孤儿药资格 , 以及通过licenseout对外合作 , 这些创新药企的目标指向很明确 , 那就是国际化 , 让产品快速地进入国际市场 。
“出海是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未来的趋势 , 这是业界共识 。 ”唐艳旻表示 。
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有迫切的出海动力 。 唐艳旻介绍 , 中国的处方药市场2020年约1.2万亿元 , 而全球市场超过9000亿美元(约5.85万亿元) , 中国处方药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较低 。 跨国药企罗氏每年的处方药销售额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 , 而A股的医药龙头年销售额为200多亿元人民币 , 不足罗氏的1/10 , 销售规模的差值来自海外市场 。
唐艳旻向采访人员介绍:“从定价上来看 , 同样的产品 , 中国和美国相比 , 价格相差非常大 。 中国的创新药研发付出了较长时间和资金 , 考虑到成本与收益 , 走出去是必由之路 。 ”
唐艳旻表示 , 对本土药企而言“得全球市场份额者得天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