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防止在线教育疯狂“烧钱” 陷入恶性竞争

据媒体统计 , 依据各大在线教育平台的财报 , 仅3家知名在线教育机构从2020年2月到11月的营销费用就超过100亿元 。 2020年暑期 , 作为“头部”的4家K12网校暑期投放额在47亿元左右 , 而2019年暑期投放额只有19亿元 , 一年间翻了两倍多 。 如此“烧钱” , 令舆论惊呼:在线教育究竟在做教育 , 还是在“烧钱”?
【光明日报|防止在线教育疯狂“烧钱” 陷入恶性竞争】 与疯狂“烧钱”对应的是 , 在线教育机构的整体亏损情况十分严重 。 据统计 , 2020年全年 , 资本向在线教育领域输入了近150亿美元 , 但在线教育的收入只有几百亿元人民币 。 对此 , 一些“头部”在线教育机构不以为意 , 认为“烧钱”模式 , 会最终让“无钱可烧”的机构退出 , 从而“洗牌”让最终的胜利者“一家独大” 。
当前在线教育的营销大战 , 是资本推动的竞争 。 这导致培训机构把过多的精力和经费用在营销上 , 而忽视教育质量提升 , 不但影响机构自身的健康发展 , 还增加了在线教育行业的经营风险和诸多乱象 。 对于在线教育机构愈演愈烈的“烧钱”大战 , 监管部门有必要加强监管防范风险 , 在线教育行业也需要从行业健康出发 , 向恶性竞争说“不” 。
在线教育机构的营销大战 , 至少存在三方面问题 。 其一 , 广告泛滥 , 加剧家长的教育焦虑 。 过去一年中 , 家长打开电视、收听广播、上网、用智能手机 , 都被无处不在的在线教育广告包围 。 虽然这并不违反广告法 , 但是 , 如此强大的广告攻势 , 很难让家长理性选择校外培训机构 。 是否应在广告法基础上 , 对在线教育培训机构的广告做出进一步限制 , 这也是舆论讨论的问题之一 。
其二 , 营销支出巨大 , 影响在线教育师资和课程建设 。 在线教育在销售、营销中投入大量资金 , 无疑会挤占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投入 , 这是本末倒置 , 推高了整个行业的获客成本 , 由此降低盈利能力 。 据行业人士介绍 , 在线教育获客成本已占整体收入的50% , 有的甚至达到100% , 也就是说 , 一名学生的学费 , 基本全部都用到了营销上 , 那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和内部管理的开支呢?与广告中宣传的高品质相反 , 在线教育机构存在包装“名师”、虚假宣传的问题 。 那么 , 为何不把钱用到刀刃上 , 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课程体系呢?
其三 , “烧钱”很难做大平台 , 恶性竞争会留下一地鸡毛 。 融资、“烧钱”、再融资、再“烧钱”……资本和在线教育机构认为 , “烧钱”会带来流量 , 最终对行业进行全面“洗牌” 。 从2020年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看 , 确实有知名的在线教育机构因玩不起营销大战而破产关门 , 这让资本看到了做大机构的“前景” 。 但是 , 这忽视了在线教育是做教育的 , 以“烧钱”来获得流量的互联网思维 , 或许不适合教育 。
在线教育培训机构所玩的免费营销大战 , 就说明了这一点 。 免费获得的流量 , 要转化为买单付费的客户 , 没有那么容易 。 家长要买课 , 还是要看课程的质量 。 监管部门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 , 明确要求一次收费不能超过3个月 , 除了减少退费纠纷外 , 还另有“言外之意” , 即以此促进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 , 以质量吸引用户续课 , 而不是通过营销手段获得客户 。 然而 , 不少机构依旧打擦边球 , 一次收取超过3个月 , 甚至一年、两年的学费 。
在线教育机构有做大平台的追求 , 可以理解 。 但是 , 学生家长选择培训机构 , 说到底是出于差异化需求 。 从这一角度看 , 在线教育是很难出现像其他互联网行业那样的超级航母企业的 。 扩大规模的教育机构 , 如果做不好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 , 很快就会陷入破产关门的困境 。 在线教育机构投资者和经营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 不能盲目追求体量和规模 , 而需要打造个性化的、满足受教育者差异化选择的在线教育产品 , 这也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价值所在 。
对于眼下在线教育机构愈演愈烈的营销大战 , 监管部门和行业自身都需要重视起来 。 对监管部门来说 , 要严格执行广告法 , 要求培训机构在做广告时 , 不能夸大 , 不能进行虚假宣传 , 要严肃查处培训机构的违规广告、炒作 。 同时 , 有必要和行业组织一起 , 针对在线教育机构的营销大战及其存在的风险 , 出台进一步规范经营的规定 , 引导经营者把精力、资金用在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教育产品上 , 也营造基础教育良好的教育生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