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 独苗瑞萨,奏响了日本半导体挽歌

2019年10月1日,TMC(ToshibaMemory Corporation,东芝存储器公司)宣布改名为铠侠控股株式会社(KioxiaHoldings Corporation) 。至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日本半导体产业五巨头富士通(FujitsuLimited)、日本电气(NEC Corporation)、日立(HITACHI)、东芝(Toshiba)和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均退出半导体市场,改为持股与之相关公司 。

文 | 新眸,作者|子默,编辑|栖木
这些从五巨头手中剥离出来的相关业务,在一轮又一轮的重组、变卖中,只剩下历史可循 。瑞萨(RenesasElectronics Corporation)作为交叉组合的产物之一,也是他们中为数不多在剥离重组后,还没有被变卖给国外资本的资产之一 。
换句话说,日本半导体产业,只剩下瑞萨还保持着日系血统,成为仅有的遗腹子 。
01 寻找机会1948年,在被“接管”下的日本政府,为指导中小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有效运用设备、资金等相关资源,制定及颁布了《中小企业诊断制度》 。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走出战争对经济影响的“战后复兴”阶段,《制度》的推出,政府根据企业提出的申请,从设备、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成本、经营方针、经营内容等各种角度就企业的加以调查和诊断,提出改善方向与经营管理指导,并从财政、金融等方面加以扶持 。对于部分产业,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淘汰、合并和“系列化”对企业进行整顿,以达到激活企业的目的 。
一年后,为稳定日本经济、平衡财政预算、抑制通货膨胀,美国占领军财政顾问、美国底特律银行总裁道奇提出“经济安定九原则”,以九条原则为基础的政策被称为“道奇计划” 。
道奇计划实施没多久,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最靠近战场西方阵营的日本,自然成为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后勤基地,美国对日本政策发生巨大的变化,试图将日本作为工业产品供应地,使之服务于自身的军事目的 。
以此为转变,美国开始支援日本的产业发展,日本进入到“朝鲜特需”(指 1950-52 年因朝鲜战争所带来的日本战争物资需求)阶段,接受了美国军方的大批量订货,经济水平得以恢复至二战前水平 。
1954年,日本进入长达31个月的“神武景气”时期,这是日本战后的第一个阶段性的经济增长时期 。日本选择性的提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五年计划”,依靠基础建设投资与消费等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到了五十年代默末期,日本家庭的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三大件”开始普及 。
得益于“朝鲜特需”的政策,日本在1954年迎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最为代表性的产品:基于半导体技术生产的产品 。
富士通在这一年硏制并生产出了日本第一台电脑:FACOM 100,七年后,富士通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FACOM 222正式推出 。
1955年1月,成立10年的索尼以2.5万美元的价格,从贝尔实验室(Bell Labs)获得晶体管技术 。与该技术一同来到日本的,是盛田昭夫带回的《晶体管技术》一书 。在还是真空管的世界中,索尼基于获得的晶体管技术开发并生产出世界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TR-55 。
这在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史上,是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TR-55的推出,意味着日本可以大规模生产半导体,从而生产更多的半导体产品,日本的企业们,已经看到了产业发展的趋势 。
在FACOM 222推出的1959年,NEC推出了旗下第一款晶体管计算机“NEAC-2201”,这距离NEC开始研发晶体管,已经过去10年 。
这一年,日本生产了大约8600万个晶体管,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晶体管生产国 。1960年,日本晶体管的年产量突破1亿个,连续第二年超过美国 。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美国人认为,晶体管技术只是一个过渡技术,因此在日本公司和他们的商品,在世界上开始流行的时候,他们并不十分在意,转而继续加大向日本提供技术支持和专利售卖 。
时间的巨轮,给了日本公司以机会 。
1958年,世界上第一个锗基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IC,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芯片)在基尔比(JackKilby)的带领下,诞生在TI(TexasInstruments,德州仪器)的实验室中 。
1960年,仙童(FairchildSemiconductor)在一片硅晶圆上集成了四个晶体管,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硅基集成电路 。同年,赫尔尼(JeanHoerni)将半导体生产的台面工艺(Mesa process technology)改进为平面工艺(Planarprocess technology) 。
1963年,NEC获得了仙童的平面工艺技术的生产授权,以此为标志,日本获得了集成电路的批量制造技术工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