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禅心语录

一、真干者,向道之心过于饥渴饮食 。有一毫夹杂一毫自欺则非真,有一毫懈怠一毫自恕则非干 。(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二、于一事中专心修习,无不成办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已,如实观察 。《杂阿含经》卷三,第经
三、智者知幻即离 , 愚者以幻为真 。
四、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灭诸戏论,修习空行,作是思惟:所观境界皆悉空无,能观之心亦复如是 , 无能所观二种之异 , 诸法一相,所谓无相 。如是思惟,遣内外相 , 不见身,不见心,不见法,次第相续修奢摩他毗婆舍那,毗婆舍那如实见法,奢摩他者一心不乱 。《胜天王般若经》卷二
五、如果你施恩万物 , 万物也必将施恩你 , 这就是幸福 。
六、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事事懵懵懂懂而虚度一生,应发挥我们的良知良能 , 以佛菩萨的精神造福人群 。
七、失去了鸭子,你会急忙找回来,失去了良心 , 却不见有人著急 。
【佛性禅心语录】八、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
九、欲得一如 , 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
十、此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 。
十一、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着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 , 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
十二、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
十三、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 ,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南,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 , 名无念行 。《六祖坛经般若品》
十四、耽着三昧,退失佛法;执取善根 , 退失佛法 。《华严经》卷五十七,离世间品何谓菩萨能持禅定?佛言:能除身心粗相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
十五、如果你只是等待 , 发生的事情只会是你变老了 。
十六、禅定的原义,是在学习菩萨道的人 , 应须将自己散漫纷乱被环境所扰乱所摇动,不能控制的心境,用禅定的方法使其专注一境,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者即是 。制心一处,是将心力统一集中,不被私欲的境风所动?。?久久纯熟,便能蒸发精神上一种潜蓄的光明力量,好象烈火触物莫不焦烂 , 这便是最理智的智慧 。世人对于禅定的误解,是枯其形灰其心如木石似的境涯,这只是禅定的消极制止散漫乱心的一面 , 不是禅定的全面 。禅定的全面 , 是于一切境界中保持其活力而能承办一切事业 。故禅定决不是仅指消极方面,且正是指能承办一切事业活力之渊源 。中国禅宗指那止于消极方面的禅,是死水不藏龙 , 也正这个意思 。佛是力扬那种繁兴永处那伽定的禅定,即是于定繁兴大用 , 故禅定有办事禅 。(民国)太虚《菩萨学处讲要》
十七、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 。
十八、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产生人事上的烦恼;遭遇这些烦恼时必须忍让,千万不要起瞋恨心;除了护心,也要护口,不能口出恶言 。
十九、鸦默雀静: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 。形容没有一点声息 。
二十、我思故我在 , 我观故自在 。
二十一、不能把握现在,就无法获得永恒 。
二十二、宗教的力量,不仅能鼓舞人们的身心,并能带来心灵的净化 。
二十三、无妄想时 , 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
二十四、若人成就定慧二法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 , 即堕邪倒 。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 , 名之日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日狂 。(隋)智颛《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二十五、真正的苦行是修平等心 。
二十六、出世间静虑者,谓先以如是行如是状如是相,作意入初静虑;今不以如是行如是状如是相作意,然或以色受想行识所摄诸法,思惟如病如痈如箭,障碍无常苦空无我;或复思惟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或复思惟真如法性实际 。如是于诸法中思惟如病乃至实际,已于如是法心生厌怖,生厌怖已,于不死界摄心而?。换蛴谡嫒绶ㄐ允导噬阈亩?,此处无分别智及彼相应心及心法,及彼所依止转依,由深入所知义故 , 则能永害随眠,非一切烦恼之依处 , 不退转法 。(古印度)无著《显扬圣教论》卷二
二十七、意乱当数息,意定当相随 , 意断当行止 。得道意当观,不向五阴当还,无所有当为净也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上念诵苦行等,虽常时修习,心余散乱者 , 佛说为无义 。(古印度)月称《入菩萨行论》
二十八、面对业力不要埋怨,要用宽谅和乐的心来代替埋怨 。
二十九、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 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 , 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
三十、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 。《大集念佛三昧经》卷七
三十一、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处宝藏,与佛陀无异 。只是佛陀的矿山宝藏经过长期挖掘,已得宝石且不断提炼琢磨,成就了很多发亮发光的玉石宝物 。
三十二、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 。则以碍心自灭诸碍 , 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圆觉经》卷上
三十三、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心通法亦通 , 十八断行踪,但自心无碍,何愁神不通 。(唐)庞蕴居士(《宗镜录》卷十五引)
三十四、是非的原则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想一想 。
三十五、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