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养生动作慢 养生五字诀

目录:
第一章:晨起养生动作慢 养生五字诀
第二章:您在哪里养生
第三章:中年健康养生五常看
养生的方法有很多 。每段时间都有不一样的养生方式,只有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方法 , 养生效果才会显着 。那么每天不同时刻,我们应该如何养生呢?
晨起养生动作慢 养生五字诀
养生方法多种多样,不仅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选对时机更可以事半功倍 。一天中,从早到晚 , 如果你分剐遵循了“慢”“动”“润”“热”“松”这五字诀,养生效果就不会差了 。
●早晨慢:
都说“一天之计在于晨”,但早晨也是最危险的时间 。尽管此时筋骨已经舒展、头脑也愈发清醒,但体内的脏器和血管却仍处于半梦半醒之间 。因此,早晨养生的诀窍就在于慢 。
首先起床要慢 。在平仰卧的状态下,睁大双眼 , 适应由睡至醒的交替过程 。等待几分钟后再翻身起床 。
其次要慢排尿 。早晨一觉醒来,可能会有急不可待的排尿感,但尿意越是紧迫,越要沉得住气 。因为膀胱排空容易引起头晕,甚至出现排尿性晕厥 。排尿尽量缓慢,不可用力过快过猛,直立位或蹲起时,要手扶支撑物 。
慢饮水也非常关键 。经过一晚上的代谢和水分蒸发,早晨必然口干舌燥的 。此时,如果大口喝水,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 。正确的方法是,倒一杯温开水 , 先含一小口滋润口腔,然后慢慢咽下 , 再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下,喝250—300毫升即可 。
●上午动:
上午9点到下午1点 , 是人体一天中最精神、大脑最具活力的时候 。在这个黄金时段内,应该最少运动1小时、动脑一刻钟 。
1小时的锻炼,可以用15分钟预热、30分钟运动、最后15分钟伸展 。在运动后,可以按摩腰腿,坐下抬腿10分钟,放松心情消水肿 。没有整块时间锻炼的人,则可以抓住零散时间进行锻炼 。所谓动脑 , 是指积极的思考 。不论退休老人还是上班族,都可以在休息间歇,抽出一刻钟做几题脑筋急转弯或数独,真正调动大脑的潜能 。
●下午润:
下午时段,身体需要消耗午饭摄人的大量食物,小肠把食物里的营养都吸收得差不多了,送到了血液里 。这时我们须喝一杯水,用来稀释血液,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 。
久坐的人此时要起身扭扭腰 , 画圈按摩腹部,让喝进去的水滋润肠胃,防止大便秘结 。除了让水分进入体内,更要让它滋养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可以用温热的湿毛巾擦擦脸,唤醒下午的疲惫 。
●晚上热:
晚上7点到9点之间,是身体逐渐开始倦怠的时候,但此时的养生重点,是让疲惫的身体逐渐舒展开来 。
此时可以选择泡个澡 。在37-39℃的温水中泡20分钟左右 , 可让身心沉静下来 。也可以用热敷脸、泡双手、泡双脚三个步骤来代替 。首先准备一盆热水,将热毛巾浸透后拧干,敷在脸上1分钟 , 毛巾凉后重复上述步骤3次 。然后将双手浸入热水中1分钟 。再倒一桶热水,浸泡脚和小腿15分钟 。依次下来,可达到和泡澡一样的放松功效 。
●夜间松:
夜晚的到来意味着一天的结束,好好利用一天中最闲暇的时光,会使家庭生活充满温馨和情趣,也利于消除工作中的紧张情绪 。这时 , 可以和家人聚在一起,聊聊高兴的事情,问问老人的生活、孩子的学业 , 将烦恼也拿出来和大家说说,千万别憋在心里 。总之,过一天就是过一道坎,清掉心里的垃圾 , 才能有安稳的睡眠 。但是要注意的是,在睡前1小时内少说话 。因为说话太多容易使大脑兴奋 , 思维活跃,从而使人难以入睡 。
此外,睡前还可以按摩 , 百会穴、涌泉穴、足三里穴各按30次,都可以有效地帮助睡眠 。尤其是夫妻之间相互按摩,舒缓白天因站、坐而过于疲劳的脚部、小腿、背部 , 不仅放松身体,也是增进感情和快乐的好方法 。
您在哪里养生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养老机构功能的不断完善 , 现在已经有一些老年人主动走进社会福利机构 。但专家指出,未来中国的养老模式仍将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导 。
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城市居民中,绝大部分老人在家养老 。父.母与子女同住一处的约占40% , 其余60%与子女分开居住 。显然,只要不是有特殊情况,子女们往往不愿意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因为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认为 ,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子女满堂,儿孙绕膝,是相当一部分中国老人乐见的事 。而且在许多人眼里 , 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是子女不孝顺的表现,没有尽到赡养老人的责任 , 因此很多养老院建好了,“居民”却很少 。
养老业发展不能盲目一哄而起
传统的养老观念是一个因素,经济基础在养老业的发展中 , 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稳定的经济状况、拮据的家庭收入,也是阻碍老人进入社会养老机构的重要原因:对于目前大多数靠退休金养老的人来说,去社会养老机构养老,所需的费用都得依靠子女的支持,而对于那些家庭经济状况差的老人来说 , 进养老院无异是不切实际的“高消费” 。
据了解,目前在敬老院养老的老人,家庭状况各不相同,有的丧偶 , 子女孝顺却无暇照料,有的体弱多病,雇保姆又不放心;有的不愿跟子女同住不算宽裕的住房;当然也有跟子女不和,把敬老院当成避风港的;还有一些思想前卫的老人 , 为了让子女心无旁骛地工作,主动要求住到养老院 。
不管老人们走入养老院的初衷如何,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都是促使他们下定决心的最重要原因,离开生活多年的家 , 多多少少有一丝无奈 。目前我们的社会服务尚不完善,因此,养老院成了很多老人需要享受服务时别无选择的选择 。
专家指出,对于生活可以基本自理的老人来说,熟悉的生活环境、亲情的慰藉和相对隐秘的个人空间都是很重要的 。社会对这些老年人的关注不应该只注重物质层面 , 放弃其精神层面 。如果社会化服务趋于完善,老人大可不必选择养老院 。养老院的收养重点应该是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这部分老人现在恰恰被排斥在养老院的门外 。即使是在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美国,到社会机构养老的老人也只有5% 。中国养老业的发展不能盲目一哄而起 , 而是要选择一条投资最少、效益最好的道路,走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路 。
社会养老方式能否被社会接受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目前尚属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过渡性阶段,这个过渡表现为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整体性发展,即由结构转型带来的观念转型一一社会福利社会办 , 和机制转型——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福利,两种转型均有益于养老机构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与结构转型相关的问题,即越年轻者收入越高,年龄越大者收入越低:整体偏低的平均工资造成退休金平均水平偏低,致使养老院的需求能力与支付能力产生很大差距 , 即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而这种状况不仅现在存在,预计在未来的若干年内都将继续存在 。
私人企业纷纷涌向养老机构的结果,导致养老结构的供给超出了需求,社会资源由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在“硬件”过多的情况下,却忽视了“软件”的建设 。大部分养老院精神生活很单调,也有一些养老院的环境和服务都很好 , 但收费高,大多数家庭负担不起 。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张运藩教授指出: “社会养老方式能否被社会接受,关键看养老机构能否提供物质,特别是精神和服务方面的帮助 。”
居家养老符合中国国情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养老和照料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人的家庭观比较牢固,特别是人到老年后 , 地缘文化观念更加浓厚 , 左邻右舍的情感维系也更为重要,老年人一般都乐意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 。据统计,目前有90%的老人乐于接受居家养老的模式 。
中外社会养老的历史经验表明,居家养老和居家护理是解决多数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方式 。
居家养老并不是简单的指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安度晚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通过社会服务的方式把居家住房变成一个老年公寓 。居家养老和居家护理对于人口众多、居住密集以及土地和水资源紧缺的中国来说,是很适合的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能够满足多数老年人在家里安度晚年的心愿和需求:不占用土地资源 , 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经济上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为社会提供了新的稳定的就业渠道,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成为一个重要的就业领域 。
专家认为,尽管居家养老是最理想的养老模式,但根据中国国情 , 从总体发展趋势上看 , 养老院、老年公寓仍然可能成为中国社会养老的主要方式 。
有关人士认为,无论是西方还是我们身边的实践都告诉我们,养老院只是一种必要的补充,绝不是解决老龄问题的灵丹妙药,而真正能够满足老年人诉求的 , 是一种类似家庭的社区关怀机制 , 把细致的体贴送到老人的家中 。子女赡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应该是当前理想的养老模式 。
目前社区服务蓬勃发展 , 比如“时间储蓄”,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急救呼叫”走入寻常百姓家等等,社区服务已深入到千家万户,如果能利用社区服务网络以及相关资料解决养老问题,那将是突破性的进展 。
中年健康养生五常看
一看“饮食” 。
食欲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当您的食欲突减、食量下降时,一定要请医生查清原因 。当然,食欲陡然亢进也是异常表现 。
二看“体重” 。
体重迅速增加或急剧下降 , 都对健康不利 。所以 , 将体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尤为重要 。
三看“睡眠”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如果长时间改变生活节奏 , 就会改变内分泌 , 导致神经紊乱 , 导致睡眠障碍 。
四看“颜色” 。
即大、小便的颜色 。不同质量的饮食,排出的粪便也会呈不同颜色 。当便中混杂血液或粘液,说明胃肠道出了毛病;若大便呈沥青般黑粘稠状,说明消化道出血;大便若呈白色,可能是患了胆道疾病 。
五看“脾气” 。
自己是否经常无端地发脾气,若是,则可能由疾病所致 。一般来讲,高血压、胃病、肝炎等都会引起烦躁不安,使人容易动辄发脾气 。
【晨起养生动作慢 养生五字诀】结语: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养生方法,如果你也是一个养生爱好者的话,不妨看看别人的养生方法和你是不是真的有点不一样?。?文章原载于《健康生活·家庭》《健康》,刊期:2012年第4期,作者:贝尔,刘绍宗,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识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