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瓦尔登湖最让人平静的十句话

诗人爱默生曾说:“没有哪个美国人 , 比梭罗活得更真实 。”
19世纪中期 , 美国正处于经济上升期 , 整个社会向着工业文明大步前进 。
作家梭罗却放弃对名利的追逐 , 远离尘世喧嚣 , 在瓦尔登湖畔开启了两年多的隐居 。
他搭起木屋 , 开荒种地 , 看书写作 , 回归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素简生活 。
他还记录下了在田园中的所见、所闻、所思 , 完成了随笔集《瓦尔登湖》 。
字里行间的诗意与宁静 , 抚平了千千万万焦虑、迷茫的心灵 , 滋养了无数人的精神世界 。
当你静下心来 , 走进瓦尔登湖 , 就会发现原来生活还有另一种可能性 。
无需追求过多的财富 , 不必执着一时得失 , 屏蔽外界的喧嚣与吵闹 。
一个人能抛弃的东西越多 , 生活与内心 , 反而越是富足 。

瓦尔登湖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瓦尔登湖最让人平静的十句话

文章插图
瓦尔登湖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瓦尔登湖最让人平静的十句话

文章插图
  • 抛弃物质的浮华 , 收获精神的丰盈 。
1845年3月底 , 28岁的梭罗来到了瓦尔登湖畔 。
他拿着一把借来的斧子 , 在松树林中砍下了一根根木头 。
随后 , 他不紧不慢地搭房梁、挖地窖 , 以最原始的方式建成了一间只可栖身的陋室 。
为了节省开支 , 他在房子附近开垦了几块荒地 , 靠辛勤劳作实现了自给自足 。
他还尽量避免一切交易 , 衣服是在附近农户家中织成的 , 做饭用的盐是从海边带回的 。
就连房子里的家具 , 也要么是由他自己打的 , 要么是不花钱的二手货 。
仅仅花费几十美元 , 梭罗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居所 , 以及衣食无忧的生活 。
他身边的朋友、邻居 , 却终日为了满足物欲而劳劳碌碌 。
他们坚持每天喝茶、喝咖啡、吃黄油 , 一年四季要买穿不完的漂亮衣服 。
他们的家里堆满了华而不实的东西 , 依然忍不住购回一堆无用的古董 。
每次出门远行时 , 他们也要背上大包小包 , 无法轻松自在地享受旅程 。
只顾追着物质奔跑 , 无暇停下思考人生 , 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欲望的奴隶 。
但梭罗认为:
“大多数的奢侈品 , 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 , 非但没有必要 , 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
他在抛弃物质浮华后 , 全心全意地投入读书和思考 。
两年间 , 他品读无数经典的名作 , 汲取众多大师的智慧 , 塑造了丰盈的灵魂 。
世间之物千千万 , 一个人真正需要的东西 , 却并不多 。
过度追求物质 , 不断撑大欲望 , 只会让自己迷失其中 , 失去生活的乐趣 。
每个人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 外在的物质越繁复 , 内心的世界就越荒芜 。
唯有在节制的生活中 , 我们才能腾出足够的心力 , 滋养出葱郁茂盛的精神乐园 。
删繁就简 , 不为物役 , 我们方能过得舒心 , 活得惬意 。
瓦尔登湖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瓦尔登湖最让人平静的十句话

文章插图
瓦尔登湖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瓦尔登湖最让人平静的十句话

文章插图
  • 抛弃无用的社交 , 留下真正的知己 。
我们常常以为 , 朋友越多 , 心越温暖;圈子越多 , 路越宽广 。
实际上 , 大多数社交 , 不过是虚假的热闹 。
梭罗在都市生活时 , 经常被迫参加一些觥筹交错的聚会 。
席间 , 有人炫耀自己遇见了某位大人物 , 有人编排绅士淑女的风流韵事 , 也有人复述从别处听来的奇闻逸事 。
看似热火朝天 , 其实全是毫无营养的八卦 , 令梭罗感到无比厌烦 。
因此 , 当他搬到瓦尔登湖边居住后 , 就改变了自己的交友方式 。
他的房子里只备了三把椅子 , 一把独处时坐 , 其余两把招待朋友 。
他准备的食物只有玉米粥或面包 , 拒绝为任何人提供美味佳肴 。
住处狭窄、饭食简单 , 再加上瓦尔登湖地处偏远 , 造访他的人并不多 。
愿意不辞辛苦而来的朋友 , 也绝不会是为了聊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
他们会走到森林中感受自然的清新 , 也会坐在书桌前交流深刻的话题 。
在一次次高质量的思想碰撞中 , 梭罗深有感触 , 受益颇多 。
摒弃无意义的社交 , 过滤嘈杂的声音后 , 他收获了有效的沟通和真正的知己 。
想起樊小纯在《不必交谈的时刻》中所说:
“多数社交都是值得去避免的 。我们并不会有那么幸运 , 一直遇到可说话的人 。


平庸的交流 , 尽管没有恶意 , 但实质上是负面的 。”
太热闹的交际 , 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 既消耗你的精力 , 又填补不了空虚 。
与其时常跟一群酒肉之交推杯换盏 , 不如偶尔与三两知己推心置腹 。
当你被生活的重压裹挟不前时 , 只有真正的至交能与你同舟共济;
当你因世事的无常怅然若失时 , 只有同频的挚友能跟你感同身受 。
学会精简人际关系 , 筛去无关紧要的点头之交 , 才能将真心留给值得的人 。
瓦尔登湖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瓦尔登湖最让人平静的十句话

文章插图
瓦尔登湖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瓦尔登湖最让人平静的十句话

文章插图
  • 抛弃心中的执念 , 拥有自在的人生 。
梭罗来瓦尔登湖隐居之前 , 一直渴望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
之后 , 他又自告奋勇地成为了镇上的天气督察员、道路巡查员 , 以及野兽看护员 。
他忠于职守 , 兢兢业业 , 却始终未被列入公职人员之列 。
现实与愿望的背道而驰 , 让他的身心饱受折磨 , 甚至患上了一场大病 。
躺在病床上时 , 他恍然意识到:只有放下执念 , 才能将自己从怨愤不安中解放出来 。
于是 , 他清空了心中的不甘 , 开辟出一方净土 , 潜心读书写作 , 自在享受生活 。
俗话说 , 一念动心起 , 万般皆执念 。
一旦执念入骨 , 即使身处桃源 , 也会日夜忧思 , 如鲠在喉 。
梭罗的邻居约翰·菲尔德 , 同样住在风景如画的森林中 , 却把日子过得无比灰暗 。
他带着老婆和孩子 , 从爱尔兰来到美国 , 一心想过上富裕的生活 。
可他只会种地、钓鱼 , 收入也不过杯水车薪 , 仅够勉强养家糊口 。
明明已经拼命地赚钱 , 他和家人却依然租住在漏水的房子里 , 连干净的水都喝不上 。
梭罗了解情况后 , 试图用自己的经验 , 帮助他摆脱困扰 。
他劝约翰 , 试着像他一样享受田园生活 。
然而 , 约翰不愿面对自己的实际情况 , 也放不下对“好日子”的执念 。
到头来 , 他只能在终日劳碌的疲累 , 和求而不得的煎熬中虚度余生 。
稻盛和夫曾说: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 , 就是人的内心 。走不出自己的执念 , 到哪里都是囚徒 。”
一个人的痛苦 , 多半是因为自己欲念太多 , 执念太深 。
当我们抛却自己的执念 , 解开灵魂的枷锁 , 才能让心境回归安宁 , 让脚步更加轻快 。
瓦尔登湖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瓦尔登湖最让人平静的十句话

文章插图
瓦尔登湖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瓦尔登湖最让人平静的十句话

文章插图
  • 抛弃外界的繁杂 , 活出理想的自我 。
三毛在《简单》中说:
“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 , 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 , 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 。”
深以为然 。
生活中 , 我们总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归属感 , 不自觉地迎合外界的看法 。
但人生苦短 , 只有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 才能真正获得满足和快乐 。
书中 , 梭罗提到了一个故事 。
城里有一位艺术家 , 喜欢坚持不懈地追求完美 。
有一天 , 他想做一根手杖 , 却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材料 。
再三考虑后 , 他不顾身边人的阻拦 , 决定亲自到森林中搜寻木材 。
结果 , 他这一去就是很多年 , 整天犹如野人般 , 在丛林中四处游荡 。
亲友的不解 , 旁人的嘲笑 , 他全都置之不理 , 一心一意地朝自己的目标前行 。
终于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他找到了想要的木材 , 打磨出了一把满意的拐杖 。
那把拐杖精雕细琢 , 闪闪发光 , 堪称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宝物之一 。
不在乎外界的看法 , 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 , 让这位艺术家实现了梦想 。
梭罗本人 , 也是如此 。
他所生活的时代 , 几乎人人都在追求名利 , 肆意享乐 , 渴望跻身上层阶级 。
而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 只身一人住进森林 , 过起了与自然为伍 , 同禽兽为邻的隐居生活 。
曾有人疑惑地问他 , 为何要放弃都市中那么多的舒适和快乐?
他摆脱外界的束缚 , 抛却琐事的羁绊 , 回归到了生命的本真 。
记得林清玄曾说:
“我要开花 , 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 , 不管你们怎么看我 , 我都要开花!”
人生唯一的远方 , 就是无视他人的窃窃私语 , 成为心之所向的自己 。
若你想做一只鸟 , 就骄傲地遨游天际;若你想当一棵树 , 就笃定地扎根大地 。
屏蔽外界的喧哗 , 坚持自己的内心 , 你终会活出想要的绚烂 。

《瓦尔登湖》中有一段令人印象的话: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 , 吮尽生活的骨髓 , 过得扎实 , 简单 , 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 , 把生活逼到绝处 , 用最基本的形式 , 简单 , 简单 , 再简单 。”
大道至简 , 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 , 就是学会给生命做减法 。
挣脱物欲与执念的牢笼 , 远离社交和外界喧哗 , 余生的每一天都会过得饱满而丰盈 。
【瓦尔登湖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瓦尔登湖最让人平静的十句话】点个赞吧  , 在万丈红尘中守住淡然 , 留住清静 , 拥有自己最想要的幸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