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厥文:借须明志的实业家

月珠
胡厥文投身实业救国 , 一路走来 , 几番风雨 , 几多沧桑 。
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席台上 , 经常坐着一位长须飘拂胸前的老人 , 他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建人之一——胡厥文 。
胡厥文不仅是着名政治活动家 , 还是一位杰出的实业家 。1914年 , 胡厥文考入北京工业专门学校 , 攻读机械工程专业 。他读大学期间 , 袁世凯为了称帝 ,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下 ,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
深重的民族危机让胡厥文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 他意识到:只有兴办实业 , 生产各种日用品以满足人民的需要 , 制造飞机大炮武装军队 , 才能富国强兵 , 改变外侮日亟情势 , 使中国扬眉吐气 。胡厥文投身实业救国 , 一路走来 , 几番风雨 , 几多沧桑 。
从学徒工做起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0月7日 , 胡厥文出生在上海市嘉定县的一个开明绅士之家 。1918年大学毕业后 , 胡厥文经人介绍进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工厂——汉阳铁工厂 , 从学徒工做起 , 开始了实业救国道路的摸索 。
胡厥文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 , 自愿到工厂当学徒工的决定令身边人颇为不解 。他到汉阳铁工厂报到时 , 厂长吴任之按惯例让这个大学毕业生担任助理工程师 , 没想到胡厥文直接拒绝了 , 理由是自己刚从学校出来 , 缺乏实践经验 , 不利于今后办实业 。所以 , 必须先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当学徒工可以学到手艺和技术 , 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放心大胆地去问 , 没有思想包袱 。厂长不由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 , 提醒说:“助理工程师月薪20元 , 厂里还供给膳食;而当学徒工 , 月薪才11.5元 , 还要拿出其中的6元钱作伙食费 , 你好好考虑考虑吧 。”胡厥文说:“不用考虑 , 我已经决定了 。”
就这样 , 胡厥文到工厂的机械股当上了一名钳工学徒 。钳工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0个小时 , 一天站下来 , 常常累得腰酸背痛 , 但一门心思学手艺的胡厥文不但没有半句怨言 , 而且干得十分起劲 。一次 , 胡厥文工间上了趟厕所 , 正巧机械股长到车间巡查 , 发现胡厥文所在的钳工桌上没人 , 顿时勃然大怒 。胡厥文如厕回来 , 机械股长就责问他为何不先向领班请假 。胡厥文觉得他在故意找茬 , 就顶了他几句 。领班扬言要开除他 , 并到厂长那里告了状 。
厂长不得已把胡厥文调到化铁股工作 。化铁股是在高温下操作的部门 , 劳动强度比机械股更大 , 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 , 还经常上夜班 。但是 , 化铁股的那位姓麦的股长为人和气 , 胡厥文在他手下干得十分舒畅 。他还和化铁股的几位技术高明的老师傅交上了朋友 , 虚心向他们请教技术 , 下班后又和他们在一起喝酒谈笑 。那些老师傅有困难也都愿意找他商量 , 对厂里有意见也托他代为转达 。学徒工生涯使胡厥文牢固地掌握了一些工种的生产知识和操作要领 , 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 为他以后办工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1919年春节 , 胡厥文回到嘉定探亲 , 他与妻子沈方成一起去看望时任同济医工专科学校(即同济大学前身)董事会常务董事长的岳父 。谈话间 , 岳父说起同济医工专科学校里的机械、电器、木工三个实习工场的德籍主任 ,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而被遣送回国 , 致使工场无人管理 , 显得十分混乱 , 他正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发愁呢 。当岳父听了胡厥文在汉阳铁工厂当学徒工的收获和实业救国的理想时 , 眼睛顿时一亮 , 就问他是否愿意回来试试这三个实习工场的主任一职 。胡厥文一想 , 这不正是锻炼自己管理工厂能力的极好机会吗 , 便欣然同意 。胡厥文在任实习工场主任时 , 大刀阔斧地整顿工场秩序 , 组织生产车床 , 显示了他的管理才能 。
创办新民机器厂
1921年冬天 , 26岁的胡厥文离开了同济医工专科学校 , 决定创办自己的工厂 。虽然他深知办机器工业是不太容易赚钱的 , 资金的周转也慢 , 但为其他工业的发展提供装备的机器工业可以说是一切工业的基础 。于是 , 他决定创办一家机器厂 , 以实现实业救国的抱负 。
为此 , 胡厥文不惜把祖传的土地全部变卖 , 加上亲友的资助 , 在上海虹口一带选定了厂址 , 购地兴建了厂房 。同时 , 他向德国订购了各种工作母机 , 招聘了40余名职工 , 并购置了20余台设备 。他为自己的这家机器厂取名为新民机器厂 , 其寓意是要走一条兴办实业、利民强国的新路 。
1922年元旦 , 胡厥文创办的第一家工厂——新民机器厂正式投产开工 。新民厂初建时 , 主要是为纱厂机器维修和生产零件 。可是 , 面对维修业务中遇到的各种肆意刁难以及纱厂的不景气 , 胡厥文决心另走一条设计和制造机器的新路 。他先为勤工机器厂设计制造了机器的挂脚、地轴、皮带盘等全套设备 , 接着又承制了几台黑色油墨机 。他还经过试制和多次修改 , 造出了我国第一部性能良好的彩色油墨机 , 为我国机械工业填补了一项空白 。彩色油墨机的试制成功 , 增强了胡厥文研制新机器的信心 。此后 , 新民厂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开拓业务 , 研制了不少新机器 , 并取得了市场信誉 。
胡厥文奋发有为 , 先后建起4家工厂 , 摸索了一条机器工业与日用品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机器制造工业武装日用品工业 , 以日用品工业开拓市场 , 发展生产 。1927年上海机器制造业同业集会 , 成立了上海商民协会机器同业公会 , 他被推选为同业公会主任委员 。在主持同业公会的十年间 , 胡厥文以公正无私的精神为大家服务 , 从自己工厂的活动范围 , 进入上海工商界更广阔的天地 , 继续实业救国的探索 。
蓄须明志
1931年9月18日 , 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 , 东北三省沦陷 。1月28日深夜 , 着名的“淞沪抗战”开始 , 日军装备精良 , 大多为重武器 , 且配以装甲车 。相比之下 , 中国十九路军的武器装备极差 , 大多为老式的汉阳造的“七九”步枪 , 而且弹药供应十分困难 。
胡厥文得知这一情况后 , 立即与当时驻守在吴淞口、虹口和闸北一带的十九路军七十八师的翁照恒旅长取得联系 , 并与同业公会有关人士研究后 , 决定组织弹药生产 。一天 , 上海兵工厂厂长阮尚找到胡厥文 , 要求机器同业公会支持兵工厂完成承制迫击炮弹的任务 , 胡厥文二话没说 , 当即通知同业公会组织40余名翻砂工人前往支援 , 使该厂日产量一下子增加了5倍 , 保证了炮弹的供应 。
“淞沪抗战”期间是胡厥文有生以来情绪最高昂的日子 , 他整日忙于处理事务 , 支援前线 , 居然无暇剃须 。朋友见他长须盈胸 , 戏问他是否要当“美髯公” 。胡厥文用手捋一捋自己的长须 , 回答道:“蓄之以记国难 , 等赶走了倭寇时再剃须 。”他最欣赏鉴湖女侠秋瑾的两句诗:“瓜分惨祸依眉睫”“祖国陆沉人有责 。”
抱着抗日救国的拳拳爱国之心 , 年仅37岁的胡厥文从此胸前飘拂着盈尺的长须 。为了表示自己的抗战决心 , 胡厥文找了一枚大炮弹头 , 挥笔在上面写下“抗战必胜”四个大字 , 经镀铬处理后 , 放在牛庄路合作五金公司办事处的办公桌上 。五年后 , “八一三”事变 , 上海沦陷 , 为避免日本人搜查肇祸 , 公司职工将这枚大弹头秘密埋藏在水斗下面 , 一直保存到抗战胜利 。
1937年7月7日 , 日寇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 发动对华的全面侵略 。胡厥文全身心地投入了抗日救亡工作 。他召开上海机器同业公会执委会 , 在会上作了工厂拆运内迁、共赴国难的动员 , 后来工厂内迁成功 , 实现了胡厥文坚决主张迁厂抗战的愿望 , 同时改变了当时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的状况 。
【胡厥文:借须明志的实业家】1945年9月3日 , 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并在南京签字 , 胡厥文将伴随他走南闯北整整13个春秋的长须一刀割去并剃尽 , 兑现了他“未逐倭奴 , 不容除剃”的夙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 新民机器厂成为第一批公私合营厂之一 。公私合营后的新民机器厂迅速发展 , 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1989年4月16日 , 胡厥文因病逝世 , 终年94岁 。
(编辑 周静 charm1121@sina.co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