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通假字的用意是什么?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中的一种用字现象,大多表现为假借字 。

这个现象牵扯到了文字和词汇的问题,也是重要的语音问题 。

假借,就是古人在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没有写本字,而是使用了另外一个音同或者是音近的字 。

比如,《诗经:硕鼠》中,"逝将去女“,其中的"逝"字,其本义应该是“离去",其引申义应该是"死亡“,而在此诗中则是"发誓“的意思 。

其中的"女“字,在此是第二人称,作“你"的意思,(后来也可写作"汝”),所以在此不是代表"妇女“的意思 。

"逝"与"女”在此均为假借字 。

古书中的假借字,一种是"六书"上的假借 。(六书,指汉字的六种造字法 。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但是现代认为转注和假借不属造字法) 。例如:东西南北中的“西"字,本来没有专用字,是借"鸟栖在巢上"的"栖"来表示,后来为了区别,另造一个“棲“字来表示"鸟在日落时卧在巢中"的意思了,而"西"就专作表示东西南北中的"西"方,即方位词了 。这种假借,就是许慎(东汉的文字学家)所谓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上边说的“女"用作第二人称的代词也是属于这一类 。

另一种假借的情况是,本有其字,写书的人写了另一个同音或者是音近的字,如:上边所说的"逝"借"誓" 。另有:"汝之不惠!“中的“惠“假借为“慧“ 。

这些用字的假借,在现代人看来是写了错别字,但是在古代,特别是在上古时期,在文字还没有规范的条件下是允许的 。汉代以前没有产生促进规范化的字典,书写工具也有许多不便,书面材料辗转传抄,也是比较容易采用同音替代的方法,往往是会用笔画较少较简单的音同或音近字来代替笔画较多较复杂的字,这个在汉字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趋向,常常见于先秦两汉时代的古书之中 。

当然,假借也是有一定的条件的,比如,字的读音应该是相同或者相近 。对于古书中的假借字,如果与本字同音,比如"惠“借为"慧","逝"借为"誓“,则不存在读什么音的问题了 。

如果是假借字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有别,或者根本不同,比如:“逝将去女"中的”女"字,借作第二人称,则要读为"汝"了 。

一般来说,现在可以读到的古书古文,其中的假借字多已经注明,或者有疑问时也可以查阅朱骏声(清代文字学家)编撰的《说文通训定声》一书,以求得正确的答案 。

其他网友观点

什么是通假字?

说白了,通假字其始就是写错了的白字,当然,这也可能是在自己无意之中写白(错)了,或是忘记改动而出成书面文章了 。然而在这无意之中则又被他人无意的效仿使用,后则又被后人有意的效仿使用起來了,因为它存在近音或近意之理 。

通假字是古文人在无意之中给后世留下的一类文字别用方式 。

通假字虽然是白字,但并不丢意,属于换字不换意 。

【古诗词,通假字的用意是什么?】通假字有代替及通用之意,更含近意及象意之理 。

通假字的用法有有意借用而为之,也确有写白而为之之情 。但无论有意或无意写白,其大意不会走味 。

现可举例说明,如近年來,在国家层面上,无论新闻媒体,电视联播或是新闻文章述评中均常贯用一词:即是`国是`二字 。这个是字便是通假字 。按过去说就是一个白字,它的意思就是中,是,是哩,在理,可以的意思 。但文人们就把这个是字嫁接到了事字上面而年年沿用 。其实,国是就是国家大事是的意思,过去即用国事二字,可现在已经变成了通假字的国是二字了 。

其他网友观点

通假字,就是不记得正字焉写矣,用同音字替正字,或者变音再造,如,率=死=逝=牺,易=换,焉=安,通假字发音是同的或相似,韵部的发音是相同的,如,牯=公,雄,目=望=眸=牧!着=著d声母的韵部同,哉=邪=耶=咗,越=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