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加减治带下病医案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臭气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 。本病主要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而成 。古人将带下分为青、黑、赤、白、黄五带,证有寒、热、虚、实之分 。如因脾阳不足,血虚寒滞,湿浊下注或肾阳亏虚,阳气不运,湿从寒化所致带下病,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以阳和汤加减化裁,效果显著 。
【临床应用】
高氏用本方化裁15剂治愈1例带下量多5年不愈患者 。
林氏报道以本方加煅龙骨、煅牡蛎(先煎)各30g,海螵蛸12g,治疗1例肾虚寒凝之黄带证,服药14剂而愈 。储氏认为凡由脾阳不足、湿浊下注所致带下病,可用阳和汤去白芥子,加党参、山药、车前子、黑芥穗为基础方治疗 。脾湿重者,酌加苍术、白术以加强健脾祛湿之功;虚寒甚者,加炮附片、干姜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小腹下坠者,酌加升麻、柴胡以加强升阳止带之效 。信氏、王氏等亦用本方加味治疗带下病,收到了满意效果 。
【病案举例】
1.某女,27岁,1994年5月6日就诊 。带下增多2年,色白如清涕,有时呈水样,平素形寒肢冷,四肢无力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分泌物量多、色白、质稀,宫颈轻度糜烂,子宫后位,正常大小,两附件(一),阴道分泌物未见滴虫、霉菌 。刻诊: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证属脾肾阳虚,寒湿带下 。阳和汤加味:熟地15g,麻黄5g,鹿角胶(烊化)12g,肉桂5g,白芥子10g,姜5g.炙甘草5,白芷6g,白鸡冠花15g,煅龙牡(先煎)各20g,5剂 。1994年5月12日二诊:服上药后症状明显好转,原方续服7剂,诸症悉除 。
按:患者带下清冷,形寒肢凉,为寒湿带下 。阳和汤温阳散寒以治其本,加白芷燥湿,乌贼骨、白鸡冠花、煅龙牡收涩止带,以治其标,故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效果 。
2.邵某,女,38岁,已婚,1988年5月16日就诊 。患者素体虚弱患有带下及月经不调病,1个月前卒然带下色赤如洗肉水,继之呈紫黑色,气腥质稀,量多如经行时时下注不能自禁 。曾在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经中西药屡治不效,转而求治 。症见:带下量、色、质、味均如前述伴有面色晦暗,少腹冷痛,喜按喜温,腰腿酸软手足欠温,口和不渴,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缓 。此为脾肾阳虚,寒湿凝聚下焦,任带损伤所致,治宜温阳散寒,化湿通滞 。拟阳和汤加味:熟地12g,鹿角霜30g,肉桂6g,白芥子、炮姜各9g·制附子、小茴香各10g,薏苡仁20g,麻黄、炙甘草各6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5月2日复诊:少腹疼痛减轻,带色转淡已不紫黑,余症同前 。知药已对证,原方加白术18g,继进5剂 。5月26日再诊:赤带止,诸症均已消失,嘱服金匮肾气丸以善后 。
随访1年,未再发作 。
【阳和汤加减治带下病医案】按:赤带一病,临床多从火热论治,然脾肾两虚,阳气不运,湿从寒化,凝聚于下焦,任带二脉损伤,血不归经者亦不乏其例 。若用寒凉非但不效,更伤脾肾,助邪为虐故笔者脉症合参,当为阳虚寒凝,阴霾久羁,精不化气,血不归经而成赤带,故以阳和汤加附子温补肾阳,散寒化湿通滞,使之“离照当空阴霾四散” 。
推荐阅读
- 阳和汤加减治陈旧性宫外孕医案
- 阳和汤加减治经行浮肿医案
- 阳和汤加减治经行泄泻医案
- 阳和汤加减治经行头痛医案
- 阳和汤加减治崩漏医案
- 阳和汤加减治闭经医案
- 阳和汤加减治月经过多医案
- 阳和汤加减治痛经医案
- 阳和汤加减治骨转移瘤医案
- 阳和汤加减治跟骨骨刺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