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加减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医案、配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医案、配方】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规定为超过一个月或在十二月中累计超过十二周,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欧美的流行病学高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9%~41%,我国某市一份调查报道,功能性消化不良占该院胃肠病菌专科门诊患者的50%,功能性消化不良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构成相当高的医疗费用,因此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主要的医疗保健问题 。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大量研究提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上胃肠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证据是在过半数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胃固体排空延缓,近端胃及胃窦运动异常,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失常,消化间期Ⅲ相胃肠运动异常等胃肠动力障碍的表现,近年研究还发现胃肠动力障碍常与胃电活动异常并存,促胃肠动力学药治疗可使大部分分患者的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近年来,内脏感觉受到重视,早期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的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表明患者存在胃感觉过敏近年研究提示,这种感觉过敏与感觉传入通道异常有关,即正常的内脏传人信号在脊髓、脑的水平被放大,产生过强反应 。这就可以解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在有胃排空延迟者是通过机械感受器产生,而在胃排空正常者,则由于中枢信号放大同样可以产生,精神困素和应激因素一直被认为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调查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于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有调查报道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特别是童年期应激事件的发生频率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但精神因素的确切致病机制尚示阐明 。
本病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胃脘痛”、“恶心”、“呕吐”等范畴 。
【临床应用】
高氏164例患者分别来自门诊118例、病房4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4例,其中男48例,女56例;年龄20~63岁,平均36.5岁;病程3个月至15年,平均6.年 。对照组60例,其中28例,女32例;年龄19~68岁,平均38.6;病程6个月至16年,平均5.8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组方为:柴胡9g,枳壳15g,芍药10g,炙甘草6g,陈皮10g,木香12g,厚朴10g,半夏10g,党参20g,生白术15g,黄芪20g,丹参20g 。阴虚者去木香加生地15g、麦冬15g;血瘀者加五灵脂10g;胃热盛者加黄连12g;胃寒盛者加干姜10g;食滞者加鸡内金15g、莱菔子15g;反酸者加乌贼骨15g、瓦楞子15g 。每日一剂,水煎,早晚饭前温服 。对照组用吗丁啉每次10mg,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 。两组均治疗四周为一个疗程 。观察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宜清淡饮食,忌肥甘厚腻、辛辣生冷食物 。保持情志舒畅 。结果:治疗组中显效78例(75%),有效20例(19.2%),无效6例(5.8%)总有效率(94.2%);对照组中显效34例(56.7%),有效13例(21.7%),无效13例(21.7%),总有效率78.3%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 。
詹氏8等4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21~55岁,平均45.3±13.5)岁,病程7个月至5年,平均3.51年,对照组男12例,女12例;年龄22~57岁,平均(44.8±14.1)岁;病程8个月至5年,平均3.49年 。
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12g,枳壳12g,香附12g,川芎12g,白芍12g,槟榔12g,甘草6g,郁金10g,茯神10g,淮小麦10g,百合12g,水煎两遍,浓缩为150ml,早晚分服,连服4周;对照组:与黛力新(每片相当于0.5mg氟哌噻吨的二盐酸氟哌噻吨,批号:2023682)每天1次,每次1片以腹胀嗳气等动力障碍为主的加用莫沙比利片每天3次,每次5mg;以腹痛、烧心为主的加用洛赛克每天2次,每次10mg,连服4周 。结果: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治疗组早饱和嗳气症状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sC-90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治疗4周后,两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后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HAMA、HAMD的总分及各因子分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经4周治疗后,除绝望感外,两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后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 。
【病案举例】
1.患者591,男,57岁,以1年以来反复上腹部作胀不适于2002年2月4日就诊,当时自诉腹胀以进食后为重,伴嗳气恶心,胃纳,大便溏薄,时有肠鸣 。舌质淡红,舌苔白腻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胃镜、钡餐胃肠造影、B超、肝功能检查等无明显异常发现 。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痞满),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型方拟:柴胡10g,芍药15g,枳壳9g,陈皮10g,姜半夏10g,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砂仁5g(后下),木香10g,生麦芽20g,鸡内金9g,焦山楂10g,每日1剂 。早晚2次分服,2个疗程后上腹部作胀不适消失,无嗳气恶心,胃纳差好转,大便正常 。
2.患者,女0,40岁,2003年5月16日初诊 。主诉:胃脘部胀满、疼痛、嗳气2年余 。查体见形体消瘦,营养一般,腹软,上腹轻度压痛,肝脾未触及 。患者无不良嗜好查肝功能正常,肝胆胰脾彩超示:未见异常 。胃镜示:浅表性胃炎伴随症状有:纳差,早饱,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苔黄,脉弦 。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痞满、胃脘痛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g,川芎9g,白芍12g,枳壳12g,香附12g,青皮12g,陈皮12g,砂仁12g,蒲公英30g,海螵蛸30g,焦神曲15g,焦麦芽15g,焦山楂15g,鸡内金15g,莱菔子30g,甘草6g 。日1剂,水煎服 。服药15剂,胃脘部胀满、疼痛、嗳气明显减轻 。继服15剂,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1年后随访未复发 。
3.王某61,男,34岁 。因上腹部饱胀不适反复发作1年余于2000年5月16日就诊 。患者1年来无明显诱因时有上腹部胀满,灼痛或隐痛不适,嗳气,反酸,口干厌食,心烦,时叹息患者无既往病史 。胃镜检查正常;并经实验室、B超、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病舌红,苔薄黄,脉弦 。予醋柴胡10g,陈皮6g,白芍15g,枳壳10g,香附10g,川芎10g,炙甘草6g,佛手10g,沉香10g,丹皮10g,黄连6g,吴茱萸3g,每日1剂,水煎服4周为1疗程 。2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胃脘胀满不显,无灼痛隐痛,偶有嗳气反酸,食纳有增,原方去佛手、黄连、吴茱萸加白术12g,神曲10g,煅瓦楞15g 。服用1月,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
推荐阅读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胃扭转医案、配方
- 怎样打荷包蛋才能不散 荷包蛋的做法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十二指肠溃疡医案、配方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结肠炎医案、配方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慢性胆囊炎医案、配方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肠易激综合征医案、配方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医案、配方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慢性浅表性胃炎医案、配方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配方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胆心综合征医案、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