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加减治心律失常医案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正常的心脏激动起源于心脏的窦房结,窦房结是心脏起搏的最高“司令部” 。由“司令部”发出的“指令”按一定的顺序和时间依次下传到心房和心室,激发心脏相应的部位产生激动 。如果心脏激动的起源、自律性、传导顺序或传导速度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都可以引起心脏正常节律的改变,形成心律失常临床表现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规律或不规律的心悸、胸痛、眩晕、心前区不适感、憋闷、气急、手足发凉和晕厥,甚至神志不清 。有少部分心律失常病人可无症状,仅有心电图改变 。本病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证见多虚多瘀,生脉散滋阴益气,生心肺之脉,恢复心主血脉,肺朝百脉的功能 。
【病案举例】
1.王某某,男,50岁,干部 。1994年1月5日初诊,主诉胸闷心悸2年余,时感气短乏力,有“脉停跳感”,心电图查示:①窦性心律不齐,②频发房性早搏 。曾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不显,证见面色少华、消瘦、精神萎靡,汗多寐差,口干咽燥、舌淡少津、脉沉细结 。此属气阴两虚,心失所养而致心脉不宁治以生脉散加味,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处方: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5g,当归15g,甘松10g,黄芪15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2剂,分2次服 。服药20剂,早搏消失,心悸气短乏力等症明显减轻 。后改用西洋参2g,麦冬5g,五味子5g,当归5g,甘松5g,黄芪5g,炙甘草3g,开水冲泡,代茶饮 。服用月余,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心电图复查未见异常,随访至今未复发 。
按:心主血脉,体阴而用阳,劳心日久,气阴两伤,发为本证 。
方中生脉散益气养阴,黄芪补心气,当归养心血,炙甘草安中复脉,现代药理研究,甘松具有中枢镇静作用,并抗心律不齐 。诸药合用,补阴血以养心体,益心气而复心用,则其脉平复 。
2.刘某,女,40岁,1999年4月12日初诊 。4月前因劳累突感心悸、胸闷胸痛、气短乏力,经我院附属医院全面检查后,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经住院治疗1个月,门诊治疗近3个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但心电图检查频发室早及T波低平、ST段下移无明显改善 。诊见心悸胸闷,疲倦乏力,语声低微,气短懒言,稍一活动则心悸加重,早搏增多,面色淡白,舌质暗,苔薄,脉结代(每分钟6~8次)而细弱 。辨证为胸阳不振,气阴两虚,瘀血内阻,脉道不畅 。治以气阴双补,养心复脉,宣痹通阳 。基本方加瓜蒌15g、薤白10g,每天1剂,水煎服 。7剂后复诊:心悸胸闷较前改善,休息偶见早搏(每分钟0~1次) 。继用上方7剂,心悸胸闷明显改善,安静状态下早搏消失,且脉细弱亦有所改善 。再用上方14剂,早搏未再出现,复查心电图亦恢复为大致正常,后用本方改丸剂调理2个月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
按: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伤寒论》称为:心动悸,脉结代 。病机为阴阳两虚,血脉不利所致,李时珍亦云:结脉皆因气血凝,代脉原因脏气衰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也体会到,心律失常的病机,多为心之气阴(血)两虚或阴阳两虚,以虚为主,因虚致实,痰浊瘀血内生,使血脉不畅所致 。治疗应气阴(血)双补、益阴和阳、宣通气血以治本,活血祛瘀、宁神复脉以治标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首,虽为太阳中风证而设,但亦广泛应用于内伤杂病,故柯琴盛赞本方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金匮心典》中引徐彬之说称“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 。
心律失常是心脏疾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内经》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 。”故以桂枝汤调营卫和阴阳为主方,恰中心律失常之病机,合生脉散,为气阴双补以治本 。方中人参、丹参、玄参、苦参四参合用,既取天王补心丹三参合用之理,又结合现代药理苦参抗心律失常之用,共奏益气、活血、滋阴、复脉之功 。生地配玄参、麦冬、当归补心血、养心阴以充养血脉,甘草用炙者,取其甘温益气,通血脉,利血气,且生地、炙甘草重用,符合炙甘草汤组方之理 。全方兼顾阴阳,气血双补,攻补并用,补而不滞,祛邪而不伤正,故能使阴阳和,气血畅,心动悸自平 。由于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疾病中,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灵活加减,也是本方应用的关键 。
【生脉散加减治心律失常医案】4.患者,男,56岁,因过量饮酒加劳累过度,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症,自行摸脉搏,发现脉律严重不齐立即就诊某医院,诊断为“频发室早”,静注利多卡因200mg后,病人出现休克,经抢救稳定后,转医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频发室早”,经口服乙胺碘呋酮等药后,室早稍有减少,但心率降至50次/分左右 。于1996年5月6日入我院治疗 。听诊:心率54次/分,心律绝对不齐,每分钟可闻及20多个期前收缩音,心音较弱;心电图:ST段下移0.05~0.1mV,T波低平或倒置,频发室早,基本呈二联律,有连发现象,并有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主要症状:心慌、胸闷、气短、周身无力、精神疲惫、口干、失眠多梦、舌稍红有齿痕、舌下脉络紫暗、苔白腻,脉结代无力 。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为主、兼有痰瘀互结之心悸证 。治疗停用一切西药,仅用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方:炙甘草15g,黄芪30g,西洋参6g(另煎),生地20g,麦冬15g,五味子12g,阿胶10g(烊化),桂枝10g,川芎10g,丹参30g,瓜蒌20g,菖蒲10g,桃仁10g,红花6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服上方3剂,心悸明显改善,一周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复查心电图,STT明显改善,室早从每分钟20多个,降至6个左右,左束支传导阻滞也基本纠正,再服5剂后复查心电图,静息时室早基本消失,活动后可见到每分钟5~6个,且心率上升至70次/分左右而出院 。嘱病人出院后以上方共为细末冲服,每服10g,日服二次,再坚持服药二个疗程 。随访:出院至今,病情平稳,心律失常完全纠正,每天坚持正常工作 。
按:心律失常是诸多心脏疾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 。从中医而言,其基本病机为气阴(血)两虚,张仲景最早提出:“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 。其言简意赅,炙甘草汤具有较好的益气养血,滋阴复脉的功效,故又名“复脉汤” 。但从以往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单用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疗效并不十分理想,这是由于一方面炙甘草汤主要作用为益气养血,滋阴之力稍弱;另一方面本病还常挟杂有阳虚、痰、瘀,故疗效不佳 。今合用生脉散,红参改用为西洋参,在补气的同时,滋阴之力大增,更有五味子,可收耗散之气,从而达到气足而阴血旺之目的;并配用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瓜蒌、半夏、云苓、菖蒲、附子等活血、化痰、温阳之品,使气血流通,脉始复常,从根本上来治疗心律失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