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鞠丸加减治反流性食管炎医案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而引起的食管黏膜发生的消化性炎症 。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食管胃接连区高压带的抗反流功能失调,或由于局部机械性抗反流机制障碍,不能阻止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以致胃酸、胃蛋白酶、胆盐和胰酶等物质损伤了食管黏膜,引起炎症、糜烂、溃疡或狭窄 。主要症状特征有胸骨后及剑突下烧灼感、烧灼痛、泛酸、呕吐和吞咽困难,甚者呕血、便血、血虚等 。
本病属中医“吞酸”、“反酸”、“噎食”等范畴,其病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 。饮食不节可直接伤及食管与胃,并可助热化火,化燥伤津,食管失于濡养,若嗜食肥甘厚味可助湿生热,湿热蕴结,痰结气阻,食管不利,胃气不降,甚则上逆而发生本病范畴 。本病病位在食管,其发生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初起可因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或肝郁日久,化火伤阴;或脾虚日久,失于统摄,可见出血;或气滞日久,瘀血内结,阻于食管,均可导致本病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越鞠丸有抗抑郁作用,且方中的香附、苍术、栀子具有抗炎、抑菌、镇痛的作用,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
【越鞠丸加减治反流性食管炎医案】【病案举例】
周氏应用越鞠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20~65岁,病程6个月~5年 。
西药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0~60岁,病程半年~4.5年 。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诊断标准:有典型的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如明显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纤维食管镜诊断符合文献关于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越鞠丸加减,药用:香附9g,川芎9g,栀子9g,苍术9g,陈皮9g,半夏9g,赭石20g(先煎),旋覆花10g(包煎) 。反酸者,加乌贼骨30g,瓦楞子20g;嗳气频繁者,加刀豆壳15g,柿蒂10g;食管黏膜糜烂致少量出血者,加三七粉6g或云南白药兑药服,另外再根据郁结偏重酌情加味 。对照用雷尼替丁150mg,每天2次口服;多潘立酮10mg,每天3次口服,均饭前0.5h服用 。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用药4周后复查胃镜,半年随访1次 。两组患者服药期间均忌烟酒油腻食物,调畅情绪 。疗效标准:显效:治疗1个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X线钡透或纤维食管镜显示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者 。有效: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X线钡透明显改变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治疗结果:治疗组35例患者,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8%;对照组35例患者,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4.2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
按:反流性食管炎的致病因素多与饮食和情志有关 。饮食不节,恣食肥甘辛辣,饥饱失常,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聚湿生痰,饮食停滞;忧思恼怒,情志失调,肝失疏泄:①木不疏土,乘脾反胃,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②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气郁郁久化火 。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胃,涉及肝脾,病程迁延日久,往往就会气、血、火、痰、湿、食诸因素并存,致使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导致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损伤食管黏膜从而引起食管炎症,以越鞠丸为基本方可以消除气、血、痰、湿、食、火等基本致病因素,再配伍旋覆花、赭石、半夏和陈皮和胃降逆,标本兼治,从而使胃气的通降功能正常,有利于加强食管炎抗反流屏障,提高食管对胃反流物的抵抗与清除功能,改善了胃排空与幽门括约肌的功能,达到预防胃、十二指肠内容物的反流及治疗食管炎的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