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加减治口疮医案、配方

口疮
口疮是好发于青壮年的一种常见口腔黏膜病,以口腔黏膜上反复发作的孤立性溃疡为其特征 。最初在唇、颊舌缘等处黏膜上,出现单个或2~3个充血发红区域、灼痛,随后出现小疱,小疱迅速破而形成约0.3~0.5cm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覆盖灰白色假膜,遇酸、甜、冷、热刺激时疼痛加剧,唾液增多,影响进食 。其复发率较高,由于病程缠绵,愈而复发,若不及时治疗,将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对于复发性口疮的辨证治疗,《灵枢·脉度》篇云:“脾气通于口,脾和则知五谷矣 。”故应从脾胃运化功能着眼,并结合全身情况进行辨治 。由于肝脾两脏的关系密切,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 。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之间常相互影响 。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 。如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不仅能影响脾的升清功能,还能影响胃的降浊功能,此被称为“木旺乘土”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 。显然,复发性口疮与肝脾胃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宜选用四逆散为基本方调和肝脾,随症加味,收效甚验 。
【临床应用】
岑氏4运用四逆散合封髓丹治疗口疮47例,取得较好疗效 。组方为:柴胡6g,枳实9g,白芍12g,生甘草6g,黄柏9g,砂仁6g,栀子9g,神曲6g;心烦易怒者加牡丹皮9g、薄荷6g、麦芽15g;口淡纳呆,苔厚腻加白术30g,麦芽25g;失眠多梦加黄连6g;大便溏烂加茯苓20g,白术15g,扁豆衣6g;大便干结加大黄9g每天1剂,水煎2次,每次煎煮20分钟,混合后分2次口服;10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判断疗效 。每个疗程间隔3天 。结果:治愈14例,占29.7%,显效18例,占38.3%,有效例,占17%,无效7例,占14.9%,总有效率85.1% 。
崔氏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复发性口疮,效果颇佳 。组方为: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炙甘草12g若脾胃气虚,四肢乏力,舌质淡,脉细,合四君子汤;若脾虚湿停,纳食欠佳,便溏,合参苓白术散;若伴有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头晕目眩,心烦急躁;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质偏红或舌尖红,舌薄黄,脉细弦或细数,合六味地黄汤;若脾胃积热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合泻黄散 。
【病案举例】
张某,男,58岁,干部,于1999年11月20日就诊患者口腔黏膜溃疡反复发作已10余年,曾用中西药内服及外用,均疗效欠佳,愈而复发,病程缠绵,最长间隔半年即复发,短则2~3个月复发,痛苦异常 。此次因工作繁忙,劳累而复发,灼痛明显,遇冷、热、酸、辣等刺激,疼痛加剧,严重影响饮食,伴见口渴咽干 。曾用抗生素、维生素及清热解毒之中药,外用口腔溃疡膜,均不见效 。经人介绍来我科就诊 。检查:口腔黏膜溃疡5个,溃疡在0.3cm×1.0cm左右,分布于唇、颊、舌底及牙龈等处,上覆白色腐物,四周红晕,舌质紫暗,苔白厚,脉象弦滑 。辨证属肝经郁热,脾不化湿 。治则:疏肝解郁,健脾化湿,养阴清热 。处方:柴胡12g,枳实12g,酒白芍12g,竹叶8g,当归15g,川连5g,党参20g,焦白术30g,云苓30g,麦冬20g,砂仁6g,炙甘草12g 。水煎服 。服用1剂后口腔溃疡、红肿疼痛大减,咀嚼食物时刺痛减轻 。再服上方2剂而愈,随访未再复发 。
【四逆散加减治口疮医案、配方】按:在口疮患者中,每因精神紧张、疲劳、失眠及感染外邪而发病,多由于使用了广谱抗生素或激素,导致体内菌群失调,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更易感染外邪,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据现代药理研究资料表明,柴胡含皂苷,有镇静、镇痛、镇咳、降压作用;枳实对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能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而有力;白芍对多种细菌和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甘草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口腔黏膜,减轻刺激 。总之,四逆散具有抗炎、抗真菌、镇痛、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等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