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加减治胆石症医案、配方

胆石症
胆石症是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 。据资料显示,我国胆石症发生率约为7%,伴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长可达23% 。随着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的改变,按胆石症的分类区别,胆固醇结石的发生率呈增高的趋势 。传统的胆石症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但手术治疗除给患者带来痛苦以外,尚出现诸如医源性胆管损伤、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结石残留及复发等并发症,仍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
胆石症属中医“胁痛”、“痞满”范畴 。其发病多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致肝郁化热,熏蒸肝胆,日久煎熬成石 。情志抑郁则肝气失于条达,气机阻滞,胆汁疏泄不利,聚结成石,胆络被阻,不通则痛,故而发生胁痛 。该病病位在肝胆,以肝郁气滞为主因,多伴有湿热之邪 。因此,选用传统疏肝解郁名方“四逆散”,酌情加减后用于治疗胆石症,通过调节肝胆的疏泄功能,促进胆囊功能的恢复,利于胆汁的排泄 。
【病案举例】
徐氏等采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胆石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治疗组以四逆散加减方口服治疗,方药组成:柴胡10g,赤白芍各10g,枳壳10g,郁金12g,海金沙(包煎)10g,生鸡内金12g,炒二芽各15g,佛手片10g,金钱草20g,虎杖15g,大黄10g,炙甘草6g每日1剂,煎取200ml,分2次服用 。如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明显加用黄芩10g,茵陈15g,蒲公英20g 。对照组单纯予熊去氧胆酸(胶囊)500~750mg(按10~15mg/kg),晚上次顿服 。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62例中痊愈38例,显效2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5%;对照组64例中依次为15、14、10、25例,60.9%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影像学检查疗效比较:治疗组62例中痊愈14例,显效14例,有效2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5.5%;对照组64例中次为5、9、20、30例,53.1%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 。
按:现代医学认为,胆结石的主要成分胆固醇和胆色素均为生理情况下本来就存在于胆汁的溶质,因此胆石症的成因可看作为机体在维持胆汁于溶液状态或自身稳定方面发生障碍所致 。传统的溶石方法包括口服熊去氧胆酸和接触溶石法,但后者有创伤并需要一定的操作水平,不良反应较大,目前开展不广 。而前者则需要选择胆固醇结石患者,方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医者研究中采用熊去氧胆酸,纯度高,不良反应较少 。但单用熊去氧胆酸,临床症状的改善及排石疗效尚不尽人意 。以四逆散为主方,加郁金、佛手起疏肝理气、解郁利胆之功,以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大黄、虎杖清热利湿退黄,辅以炒二芽、鸡内金醒脾和胃,如湿热征象明显则加用黄芩、茵陈、蒲公英以助清热化湿之功效 。已有的临床观察和实验证明,上方所选用的多味中药如柴胡、白芍、虎杖、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等均具有促进排胆功能,促进胆汁分泌和减低奥狄括约肌的功能 。医者所纳入病例临床症状相对较明显,结果显示,改善症状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更大的优势,与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及该方的疏肝利胆、理气解郁功效分不开的 。近年来,随着对胃肠道激素研究的深入开展,CCK在胆石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逐步得到重视CCK是调节胆囊和胆管运动的主要生理性胃肠肽,具有直接作用于胆囊平滑肌而引起胆囊的强烈收缩,并能松弛奥狄括约肌,促使胆汁顺利排出,同时CCK尚有一定的促进胆管细胞分泌胆汁的作用该方通过促进CCK的分泌,有利于结石的排泌 。另外也为中药治疗胆石症的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亦曾有实验者认为单味药虎杖具有促进CCK分泌的药理作用 。
【四逆散加减治胆石症医案、配方】那么是否存在更强的具有促进CCK分泌的单味中药或复方制剂,尚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