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加减治胆道蛔虫症医案、配方
胆道蛔虫症
胆道蛔虫症是由于蛔虫进入胆道引起胆道及胆道口(奥狄)括约肌痉挛而发生腹部阵发性剧疼 。多发生在学龄儿童,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下降 。本病有蛔虫感染史,主要表现为突感右上腹剧烈疼痛,不能安卧,弯腰翻滚,哭闹出汗,面色苍白或胀红,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有时呕吐,偶吐蛔虫 。间歇期疼痛基本消失,或只有上腹部微痛,短时间后再次发作剧烈疼痛,发作与间歇无规律,与蛔虫的活动有直接关系 。蛔虫死在胆道内或退出胆道则疼痛渐消失 。在右上腹剑突旁有小范围压痛区,不发作时压痛点仍存在 。并发症发生后,压痛范围增大且出现腹肌紧张,伴有发烧 。极少病人出现黄疸 。四逆散主治范围在《伤寒论》中已清楚记载,《伤寒论318条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上述症状是肝失条达、肝气都结所致 。而胆道蛔虫之腹痛是蛔虫妄动,窜入胆道,导致肝胆郁滞与四逆散证机制相同 。肝胆郁结,气机被阻,血行欠畅,不通则痛,故胁腹剧痛,卒然而作,痛引肩背;痛剧气机逆乱,故肢冷,脉沉弦 。所以疏肝解郁、缓急止痛,是治疗胆道蛔虫的基本法则,四逆散本身就具备这种功能,故四逆散是治疗胆道蛔虫最理想的基础方 。
【临床应用】
朱氏3在临床实践中用四逆散为基础方,加上活血、止痛、降逆止呕、温中杀虫之品治疗胆道蛔虫18例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药物组成:由柴胡15g,白芍60g,枳实15g,甘草30g,半夏30g,延胡索15g,川子15g,黄连10g,花椒5g组成 。加减:烦热加栀子、黄芩;偏寒加附子、干姜、细辛;腹胀加枳壳、萝卜籽;便秘加大黄、瓜蒌;黄疸加茵陈、栀子、田基黄;驱虫加榧子、使君、雷丸、槟榔;苔腻呃恶加生姜汁、竹茹;舌红少苔加乌梅 。注意事项:急性期间应严格禁食或食少量稀粥;大便秘结暂不驱虫;未驱虫前应禁食禽蛋、鱼类腥荤之品及辛辣热物 。
【病案举例】
女,50岁 。于1998年5月3日就诊 。主诉:右上腹锥钻样剧痛1天 。患者素有蛔虫病史,就诊前1天因食鳝鱼,突发右上腹锥钻样剧痛,转辗不安 。阵发加剧,痛后如常人,痛时放射至右肩胛,伴恶心,呕吐黄绿色胃内容物,饮食难进,在当地治疗无效,急来求治 。做B超检查:胆总管内径0.9cm,管腔内见一双线回声,厚约0.3cm×1.0cm,未见强光团 。结论:胆总管轻度扩张(蛔虫所致)诊断为胆道蛔虫症 。因患者不愿住院,坚持要用中药治疗 。就诊时舌红、苔黄、脉沉弦 。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活血、缓急止痛 。处方:加味四逆散1剂 。分3次口服 。5月4日复诊:患者诉服药1次时,胆区痛剧,家人疑药误治,劝其停服,但患者本人坚持再服2次药后,疼痛减半,3次服后挛解痛止 。5月5日经B超复查:胆管未见蛔虫 。临床症状消失,拟清热通腑、利胆排蛔 。处方:柴胡12g,白芍30g,枳壳15g,茵陈30g,雷丸20g,使君子12g,槟榔30g,大黄10g,甘草6g5月6日下午排蛔虫30余条 。其中一条半绿半白,可能为钻入胆道之蛔虫 。
【四逆散加减治胆道蛔虫症医案、配方】按:蛔虫具有两大特性:①性动好窜,善钻孔窍,又好团聚,喜温喜暖,畏寒怕热,是其妄动致病的原因②蛔虫闻甘即起,闻酸即止,闻苦即定,见辛则头伏而下 。现代医学证实,蛔虫喜碱恶酸,有钻孔癖性,见孔就钻,遇空则退,蛔虫上窜胆管,胆管痉挛则右上腹剧痛 。针对蛔虫的上述特性及致病机制,用四逆散加味较为妥贴 。方中柴胡苦辛、微寒,主归肝、胆、肺、脾经,性喜条达肝气、疏肝解郁、利胆止痛,可用于脘腹痛、胁肋痛、四肢拘挛疼痛 。枳实苦、辛、酸、微寒,归脾、胃经,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等 。“柴、枳”相配,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甘草甘平,主归脾、肺、心经,益气健脾、缓急止痛、清热解毒,用于脘腹挛痛、四肢挛急作痛、疮疡肿痛 。“芍、甘”相伍,养血柔肝、解痉护胆、缓急止痛 。半夏辛温,主归肺、脾、胃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肿止痛,又是中药麻醉药,它既能麻醉胃的知觉神经而止呕,又能麻醉寄生虫而制止其活动 。延胡索、川为伍,名“金铃子散”,行肝气,活血止痛,为治疗气郁血滞而致诸痛的良方 。黄连为高效的抗菌消炎药,能清除因蛔虫窜胆而引起的局部感染 。花椒辛、大热,具温中止痛杀虫之功 。全方共奏疏肝利胆、行气活血、缓急止痛之功,故痉挛除,蛔虫退,而剧痛止 。
推荐阅读
- 四逆散加减治乳腺增生病医案、配方
- 四逆散加减治颈痈背痈医案、配方
- 四逆散加减治胆囊术后综合征医案、配方
- 四逆散加减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医案、配方
- 四逆散加减治糖尿病医案、配方
- 四逆散加减治肺结核化疗肝功能损害医案、配方
- 四逆散加减治咳嗽变异性哮喘医案、配方
- 四逆散加减治顽固性咳嗽医案、配方
- 四逆散加减治心动过速医案、配方
- 四逆散加减治心动过缓医案、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