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加减治复发性口腔溃疡医案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最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口腔黏膜溃疡性损害,属于中医学“口疮”、“口疳”范畴,由于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至今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复发性口疮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而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病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功能失调、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缺乏、微循环障碍等 。
中医认为本病虽生于口,实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脾开窍于口,脾之经脉连舌根,散舌下,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 。由于过食肥甘辛辣,内蕴化热,或劳倦过度,耗亏真阴而生内热,或脾肾阳虚,无根之火上浮,熏蒸口舌发为口疮,所以病机有虚有实,虚为阴虚则虚火上扰,或脾胃虚弱,土虚则浮热上炎;实为心脾蕴热、热毒蕴结,或脉络瘀滞 。如宋代《圣济总录》说“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 。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 。”临床常见一些单用清热解毒、养阴泻火治疗不理想者,其原因正如丹溪所指“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用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补土之虚,干姜散火之标李东垣也在《脾胃论》中指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位 。”阐明脾胃气虚,则运化不及,元气不足,则阴火作乱 。只有脾气健运,谷气上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能收敛潜藏 。
复发性口疮是临床常见病,《口齿类要》日“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别而治之” 。《丹溪心法》
云:“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不能食,相火上冲无制,用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补土之虚,千姜散火之标 。”通过临床观察,复发性口疮用清热泻火法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口疮表面灰白,周围颜色淡红或不红,舌淡苔白,脉沉细缓弱者,是脾阳虚弱所致脾阳虚弱,阴寒内盛,虚阳上浮,灼伤口肌,故见口舌渍烂,宜理中汤加味 。
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山药平补三焦,能健脾和中化湿止泻;脾阳虚易累及肾阳,加附子以温补肾阳,且补肾阳以利脾阳;脾虚易生湿,加苍术健脾燥湿,五味子收敛生肌以利口疮愈合,诸药合用,健脾利湿,补土伏火佐以燥湿收涩,标本兼治而重在治本,疗效满意 。
【临床应用】
张冰等用理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64例,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资料64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 。男38例,女26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65岁(其中9~20岁4例,21~40岁28例,41~60岁25例,60~65岁7例);单发溃疡24例,多发溃疡40例;溃疡大小不一,约0.2~0.5cm;病程最短1年,最长17年;发病周期每年平均9~12次,每次8~15d,全部病例既往均接受中药、西药及中西药结合治疗,仍然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以口腔溃疡表面灰白,周围颜色淡红或不红,伴有神疲乏力,纳少便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缓弱等症状治疗方法:本组病例拟以健脾温阳,补土伏火法治疗 。选用理中汤加味:党参15g,白术、干姜、炒山药各12g,炙甘草9g,附子、五味子各6g,苍术10g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连服d为1疗程,服1~2个疗程 。疗效标准:治愈:经1~2个疗程治疗,症状、体征消失,1年以上无复发 。好转:服药后,症状、体征好转或消失,或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症状、体征减轻 。无效:服药后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复发趋势无减少 。治疗结果:治愈44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 。
黄瑜瑜等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复发性口疮30例 。本组30例均经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疮曾经接受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者 。临床表现:溃疡点多见于唇内侧,舌、颊黏膜软腭等部位,大小不等,溃烂面色白,疼痛,周围黏膜淡红 。反复发作,愈合较慢方药:黄芪30g,制附片10g(先煎),党参20g,炒白术15g,干姜10g,炙甘草6g 。腹胀较甚者加砂仁6g(后下),便溏明显者加山药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忌食烟酒及辛辣、生冷食物 。结果:显效(口腔溃疡愈合,1年以上未复发,全身症状消失)12例;好转(口腔溃疡愈合,半年以上未复发,全身症状消失)16例;较差(各种症状略有缓解,但口腔溃疡3个月内仍有复发)2例 。总有效率为93.3%贾宁等用理中汤治疗本病45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45例患者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4岁,平均34.2岁 。临床表现为时发口腔溃疡,单个或数个,直径约为35mm,表面有淡黄色分泌物附着,患者感局部灼热疼痛 。一般起病较快,在7d左右可自愈,愈后不留瘢痕 。有反复发作病史,发作部位及间歌期不定 。舌淡,苔薄白,脉细沉或迟缓,多伴有畏寒、便症状 。治疗方法及效果:本组病例均用理中汤治疗 。服用理中汤原方者18例,以党参易人参者6例,干姜易炮姜者8例,13例有胃热证表现者加黄连、栀子 。每日1剂水煎服,5日为1个疗程 。本组病例经1个疗程治疗,治愈29例,溃疡愈合,局部无不适感;好转14例,溃疡虽时有复发,但数量减少,程度减轻;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56% 。
【理中丸加减治复发性口腔溃疡医案】黄彦德等用理中汤加味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36例,取得了显着疗效 。临床资料:本组共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 。治疗组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7岁,平均39.6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9年,平均5.6年 。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1岁,平均41.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7年,平均5.4年 。两组病例均来源于新县中医院中医门诊,均经长期治疗效果欠佳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如下:以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数个直径3~5mm的溃疡,疼痛为主要症状 。病程缠绵,反复发作或者此起彼伏,经久不愈 。口腔检查:口腔黏膜溃疡较表浅,圆形或椭圆形,数量少则1~2个或2~3个,多则10余个,表面有淡黄色分泌物附着,溃疡周围苍白 。排除狐惑病(白塞综合征)、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及疱疹性口腔炎 。治疗方法:治疗组:方用理中汤加味:干姜10g,红参10g,白术12g,炙甘草10g,黄连10g,三七4g(冲服),水煎2次,共取汁400ml,分2次口服,日1剂,7d为1个疗程 。对照组:维生素B2片,10mg,3次/日,口服,7d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显效:口腔溃疡愈合,局部无不适感,且观察3月无复发;有效:口疮虽时有复发,但数量减少,程度减轻;无效:口疮症状及溃疡无明显变化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3例,无效1例 。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 。两组经2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体会:笔者治疗复发性口疮32例,并用西药维生素B2片治疗30例作为对照,发现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着差异,充分体现了中医对于慢性疑难杂病的治疗优势 。
李富春曾运用该方治一顽固性口腔溃疡患者,效果奇佳 。
胡兆明1自1998年以来,笔者运用理中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38例,获得满意疗效 。38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6例,女22例;年龄最小者31岁,最大者69岁;病程在3~6个月者5例,6个月~1年者11例,1~2年者13例,2年以上者9例 。患者口腔唇内侧、两颊黏膜、舌面等部位均有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凹陷性溃疡点,少则3个,多则11个边缘红润隆起,溃疡处有白苔覆盖,口腔内涎水较多,进食后有刺痛感,伴头昏乏力,畏寒,四肢倦息,精神不振,劳累后病状加重舌质淡而胖,舌苔水滑或白滑,脉沉迟而细 。治疗方法:基本方:党参、熟地、山茱黄各25~30g,附子、茯苓、山药、炙甘草各15~25g,白术、泽泻、丹皮、干姜各10~12g,肉桂3~6g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服药期间禁忌生冷 。加减:若头昏、乏力、畏寒甚者加炙黄芪、巴戟天、仙茅各20~30g;大便溏薄者易白术为焦白术,熟地减至15g,加肉豆12g;腹胀、纳差者加砂仁、鸡内金各10g5d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1~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治疗结果:痊愈(口腔溃疡愈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随访1年内未复发)34例;有效(口腔溃疡愈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但在1年内复发1~2次,再次服药仍然有效)3例;无效(口腔溃疡、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1例 。总有效率为97.3%李方101根据成都市名老中医张安国主任中医师之经验,采用补土伏火法治疗34例获得良好疗效 。本组34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的10岁,最大的64岁,平均(43.59±13.54)岁;病程最长的16年,最短的1年 。临床表现为口舌生疮,溃疡可见于舌体上、下面,边、尖、根部以及上、下唇内侧黏膜,单个或多个,呈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基底潮红,周边红晕,疼痛难忍,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兼见消化不良,易大便溏薄,口干苦,头昏晕,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沉细 。诊断标准:参照《口腔黏膜病学》有关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诊断标准: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患处有灼热疼痛,口腔黏膜上发生1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疡,周围红肿充血,溃疡较表浅,病程≥1年,反复发作≥1次/月 。
治疗方法:采用补土伏火法,方用理中汤合封髓丹化裁,组方:太子参30g,白术15g,千姜6g,黄连10g,黄柏10g,砂仁10g(后下),儿茶10g,乳香、没药各10g,生地30g,甘草3g 。疮面充血明显、疼痛剧烈者加白蔹10g,紫花地丁30g,漏芦根30g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小便黄者加川木通10g,淡竹叶10g导心经之热从小便而出;眠差者加酸枣仁15g,合欢皮10g宁心安神;口干苦、烦躁者加胆草10g,白芍10g柔肝泻火;口气重者加藿香15g,佩兰15g,草豆蔻10g芳香辟秽;患者感觉口腔热气重者可酌情少佐肉桂3g以达引火归元 。每日1剂,冷水浸泡30min,熬开20min,1剂煎3次,分3次服用 。服药期间少食生冷,忌辛辣之物,勿熬夜过劳 。1个月为1个疗程 。结果: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痊愈:口腔溃疡消失,症状缓解,停药1年内不复发者;显效:口腔溃疡消失,症状缓解,停药半年内不复发者,半年后即使复发,次数、程度明显减轻;有效:口腔溃疡消失,症状缓解,停药半年内复发,复发次数和程度均有减轻;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治疗结果:本组34例中,痊愈13例(38.2%),显效15例(44.1%),有效5例(14.7%),无效1例(3%),总有效率为97% 。
讨论:近代医家蒲辅周认为“口腔溃疡为病,一由胃火,一由脾热 。(脾热者)采用封髓丹加味治疗 。黄柏泻相火而清湿热,是治疗口疮的要药,砂仁养胃醒脾,除咽喉及口齿浮热,甘草补脾胃,清热解毒 。封髓丹虽主治相火旺,肾精不固实为补土伏火之方,土虚则浮火上炎 。”基本方中用太子参易人参取其补气健脾同时能生津润肺;加入黄连苦寒泻火,清胃中积热,正如《别录中记载黄连“主五脏冷热…调胃厚肠,疗口疮”;儿茶化腐敛疮,生肌血;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生地凉血解毒全方虚实兼顾,标本两全,甘温与苦寒并用,理法方药,丝丝入扣,用于治疗复发性口疮可收到良好疗效 。
【病案举例】
例1,李某,男43岁,教师,1998年10月3日初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6年,曾用多种中西药治疗均无效,仍然反复发作,近日口腔溃疡复发来诊 。诊见:舌边、口颊、口唇等处有多个大小不等的溃疡,表面呈灰白色,中间凹陷,周围黏膜色淡红微肿,进食灼痛加重,脘闷纳呆,大便溏薄,神疲乏力,面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弱 。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为口疮(脾胃虚寒型),治宜健脾温阳,补土伏火法,佐以燥湿收涩,以理中汤加味 。处方:党参15g,白术、干姜、炒山药各12g,炙甘草9g,附子、五味子各6g,苍术10g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连服3剂后,口腔溃疡大部分愈合,进食疼痛明显减轻;守上方继续服3剂,口腔溃疡愈合,余症悉除而愈,考虑患者病程长,又较顽固,为了预防复发,继服理中丸1个月,以善其后 。随访1年未见复发 。疗效满意4例2,张某,女,40岁,1998年5月18日就诊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已3年,本次发作已3d 。诊见患者口腔黏膜有大小不匀溃疡面约10个,患处灼痛,影响进食与睡眠 。自述以往常年服用复合维生素B片,本次发作又加服牛黄消炎片、外敷锡类散,而溃疡有增无减 。舌淡苔白,脉细缓,便溏 。方用理中汤:党参15g,土炒白术10g,炮姜12g,炙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服用3剂后溃疡痊愈 。随访1年未复发 。
体会: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不明确 。国内外学者对本病相关病因学研究认识多样,可归纳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消化系统疾病及功能素乱、内分泌变化、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的变化等中医认为,口腔与机体气血、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是心脾之外窍 。若气血风痰郁结,则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心脾积热,或失于气血荣养,则发为口疮 。用理中汤加减温运中焦、补益脾胃,使脾胃健运,升清降浊的功能得以恢复正常,则口疮痊愈,灼痛消失 。
例3,杨某,男,44岁,1998年2月6日初诊 。患慢性肠炎5年余 。近3年来,上下唇内溃疡,反复不愈每用抗生素、维生素类药物及中药龙胆泻肝汤、知柏地黄汤(丸)、导赤散之类加减治疗后,唇内溃疡可暂减轻,但药停即加重 。刻诊上下唇内可见豆片、米粟样大小不等的溃疡数处,表面凹陷,上覆白色膜状物,擦之疼痛出 。伴见大便稀溏,日2~4次,腹部隐痛,喜温喜按,口淡无味,纳呆,倦息思卧 。舌淡体胖,苔薄白,脉沉迟证属脾胃虚寒,健运失职,唇失所养 。治宜温中健脾 。方用理中汤:人参6g,白术15g,干姜9g,炙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 。药进5剂后,溃疡愈合不显着,但腹痛消失,大便复常,饮食增加药证相符,效不更方,其脾胃虚寒已久,干姜量加至12g 。继服5剂后,唇内溃疡小者消失,大者结痂,舌脉趋于正常 。守方继用5剂以巩固疗效前后用药15剂,溃疡痊愈,诸症尽消 。随访1年,病无复发 。
讨论:“脾之合肉也,其华在唇” 。此例唇内溃疡之病机为脾胃虚寒,健运失职,化生乏源,唇失所养而致 。医治不得法,每投寒凉,更伤中阳,致使病情反复不愈 。依据“治病求本”的原则,投以理中汤,甘温助阳,使中阳得振,脾气得健,清升浊降,化生有源,唇得所荣 。由于药机合宜,故仅服15剂,便收愈溃止泻一箭双雕之效 。
例4,陈某,女,57岁,2000年9月27日初诊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2年余,常在1年内数次发作 。曾用维生素B2、葡萄糖酸锌、黄连素片和清热泻火中药治疗,效果不佳,且溃疡面逐渐加大,溃疡点逐渐增多 。诊见下口唇内侧、舌面、左颊黏膜有多个小如米粒、大如黄豆的凹陷性溃疡点,边缘红润隆起,中心有白苔覆盖,口腔内涎水较多,但肿痛不明显,进食后有刺痛感,伴头昏、乏力、四肢倦怠,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而细 。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为口疮,证属脾胃虚寒、肾阳不足、虚火上炎治宜温中健脾、补肾温阳、佐以引火归原 。投基本方加炙黄芪、巴戟天、仙茅各25g 。药进3剂,溃疡面逐渐变平,诸症减退守方再进3剂,病告痊愈 。随访1年来未再复发讨论: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学“口疮”、“口疳”等范畴 。临床以心脾积热等实证多见,但不乏病属虚证者 。根据本组38例临床观察,笔者认为,其病机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脾开窍于口,肾为元阳之根,本病病程较长,又反复发作,久病必以脾肾虚证为多,加之过用或误用苦寒之品损伤阳气,伐其生机从而导致脾胃虚寒、肾阳不足、虚火上炎,继而腐蚀口舌、发为口疮 。故用理中汤温中健脾以补其虚,方中党参补中益气,干姜温中扶阳,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补中扶正 。使用金匮肾气丸并加重附子用量,意在温阳补肾以引火归原 。两方合用,随证增减,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治病求本之目的 。
按:复发性口腔溃疡,是指口腔黏膜上生黄白色如豆大的溃点,又名口疮、口疳 。临床上可分实证与虚证两类,虚证常易反复发作,故又称为复发性口疮 。对于口疮的治疗,西医常规的就是补充维生素B2,然而作用不能持久,常常导致病情反复发作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也多从火热立论,认为口疮分为实证、虚证,实证多过食辛辣厚味或嗜饮醇酒,以致心脾积热,复感风、火燥邪,热盛化火,循经上攻于口而发;虚证由素体阴虚,虚火上炎所致 。然而,临床治疗中,有相当一部分复发性口疮病人,采用清热解毒或者滋阴清火的方法治疗无效,使人颇感惑 。遍寻中医古籍,见《丹溪治法心要卷六》有“口疮”的治疗方法,曰:“服凉药不愈者,此中焦气不足,虚火泛上无制,理中汤,甚者加附子 。”细思理中汤乃健脾化湿之方,而临床反复发作性口疮,多是久经泻火、滋阴之法治疗效果欠佳者,正与朱丹溪“服凉药不愈”不谋而合 。
另外治疗上要注意几点:一是用量不宜大 。此前患者多有服用大量清热解毒或清热利湿等中药,使原本虚衰的阳气更加虚损,若骤然服用大量的附子理中丸,体内一时难以吸收,而反有助浮阳增虚火之弊 。二是服药宜缓 。以水煎煮成药液,代茶饮为宜 。三是缓图其功 。
阳虚口疮其治疗一般需要20~45d 。通过理中汤治疗复发性口疮,也给我们另一种启示,中医治疗疾病思路一定要活,知识面要广,不能人云亦云,不求进取 。更甚者,治病思路完全被西医左右,西医说“炎”,中医治疗必定清火,丢掉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宝 。事实证明,不按中医思路处方用药,虽能偶尔治瘥一病,终究是难成大器的 。
推荐阅读
- 理中丸加减治口臭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牙痛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口唇疱疹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鼻鼽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角膜软化症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轮状病毒肠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喜唾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肺炎喘嗽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口疮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流涎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