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加减治鼻鼽医案
鼻鼽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性鼻病,又称鼽嚏,相当于西医的过敏性鼻炎 。
【理中丸加减治鼻鼽医案】鼻鼽一般症状发作突然,先感鼻腔发痒、酸胀不适,继则喷嚏频作,鼻塞流涕,质稀量多,嗅觉暂时减退 。检查见鼻内黏膜肿胀湿润,其色淡白或灰白 。全身症状可有头痛,耳鸣,听力障碍等,症状,,发作短暂,消失后则如常态 。若兼有脾虚,则纳呆腹胀,便溏,苔白舌淡,脉弱;若兼肾虚,则腰膝酸软,遗精早泄,形寒怕冷,夜尿多,苔白润,质淡嫩,脉沉细 。
鼻鼽最早见于《素问·脉解篇》,其曰:“…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后世医家对本病的论述也较多,如金代《刘河间医学六书》中说:“者,鼻出清涕也 。”对鼻鼽的病因明代《证治要诀》说:“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 。”鼻鼽的原因主要是:肺气虚弱,卫表不固,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涕,此外脾虚则脾气不能输布于肺,肺气也虚,而肺气之根在肾,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风邪得以内侵 。故鼻鼽的病变在肺,但其病理变化与脾肾有一定关系 。其中肺脾气虚型证见鼻塞鼻胀较重,鼻涕清稀或黏白,淋漓而下,嗅觉迟钝,双下鼻甲黏膜肿胀较甚,苍白或灰暗,或呈息肉样变患病日久,反复发作,平素常感头重头昏,神昏气短,寒,四肢困倦,胃纳欠佳,大便或溏,舌质淡或淡胖,舌边或有齿印,苔白,脉潘弱 。小儿鼻鼽,以肺脾气虚为多见,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敛气 。理中汤即为健脾益气的代表方,治疗本病可谓药病相符 。
【病案举例】
李忠用理中丸制成散剂敷脐的脐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药用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混合烘干碾末备用,其他加味药也分别烘干碾末备用 。用前将肚脐用温毛巾擦净,每次填入药粉20g,覆盖一软纸片,再加棉花,外用白胶布固封,3~7d换药1次 。运用此法治疗1周基本痊愈,续治3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未见复发 。
按:鼻鼽是指因禀质特异,脏腑虚损,兼感外邪,或感受花粉、灰尘及不洁之气所致,以突然反复发作的鼻痒,喷频频,清涕如水,鼻塞等症为主要表现的鼻病 。本病不分男女,一年四季可发,但有季节性与常年性发作的不同 。鼻鼽是中医病名,称鼽嚏,早在古籍《礼记·月全》中已有“鼽嚏”的记载 。《刘河间医学六书·素问玄机原病式》说:“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 。鼻鼽涕清虽多属寒,但亦有属热者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论:“以火灼金,热极而反化为水肝热甚则出泪,心热甚则出汗,脾热甚则出涎,肺热甚则出涕,肾热甚则出唾 。
凡痰、涎、涕、唾稠浊者,皆热极甚消灼致之也或言鼻为寒者,误也 。彼但见鼽嚏鼻窒,冒寒则甚,遂以为然 。岂知寒伤皮毛,则理闭密,热气郁而病愈甚也 。”临床治疗时当仔细辨证,分清证型,随证灵活加减,方可箭矢中的 。另外,鼻鼽的治疗方法甚多,治疗时当灵活选用,以收速效 。
推荐阅读
- 理中丸加减治口唇疱疹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角膜软化症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轮状病毒肠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喜唾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肺炎喘嗽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口疮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流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夜啼医案
- 多宝鱼丸子怎么做 多宝鱼丸子的做法
- 自制牛肉丸的做法(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