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加减治头痛医案、配方

头痛
中医认为,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症,一般泛指头颅上半部范围,不包括面部在内的疼痛 。其引发原因繁多,有外感、内伤之别 。
外感头痛,有感冒风寒、风热、风湿、伤暑、火邪致痛及伤寒头痛等 。内伤头痛,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肝阳、伤食、瘀血致痛等 。从经络分,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等 。按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分,有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痛、脑风、巅顶痛、久头痛等 。
【临床应用】
1.王晓军等报道应用二陈加芎汤治疗寒凝血瘀性头痛66例 。其中男38例,女28例;年龄18~30岁16例,31~50岁29例,51~65岁21例;病程最长者约40年,最短者3年 。治以二陈加芎汤(川芎30g,陈皮、半夏、茯苓各10g) 。痛如锥刺,固定不移,加丹参15g,赤芍10g;头痛久发不愈,痛势较剧,加全蝎、蜈蚣各8g;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加党参30g,黄芪、白术各20g;腰膝酸软无力,加杜仲15g,女贞子、桑寄生、旱莲草各10g;头晕、目赤、口苦,加龙胆草、栀子各10g,夏枯草15g;两部痛,加柴胡10g,细辛3g;前额头痛,加白芷10g;眉棱骨痛,加蔓荆子10g;巅痛,加吴茱萸10g;因外感而巅顶痛,加藁本10;满头痛,用羌活、防风各10g;头痛连及项背,用葛根10g 。水煎滤汁400ml,每日分2次服完,每日1剂 。疗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15天 。可根据病情酌情增减药物及剂量 。治愈:头痛症状完全消失;有效:头痛症状明显减轻,头痛时间缩短,头痛间歇延长;无效:头痛症状无改善 。结果:66例病例,痊愈59例,其中服药3天痊愈12例,6天痊愈28例,9天以上痊愈19例;有效6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98.48% 。
2.闫坤明报道以二陈汤加味治疗偏头痛34例 。5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二陈汤加味组(治疗组)34例,西药组(对照组)20例治疗组中,男13例,女21例;年龄18~65岁,平均46.2岁;初次发病者1例,病程达6个月者23例,1年以上者8例,5年以上者2例 。对照组中,男9例,女11例;年龄20~67岁,平均48.3岁;初次发病者5例,病程达6个月以上者6例,1年以上者7例,5年以上者2例 。以上患者均在发病后1~3天内就诊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一侧额部搏动性剧烈疼痛,持续1~4h或1~2天,伴恶心、呕吐、畏光怕强声、头目眩晕,发作时除患侧动脉扩张、搏动增强,、
外,无其他体征 。治疗组用二陈汤基本方:半夏、茯苓各12g,陈皮、甘草各6g,生姜3片,乌梅1枚 。兼瘀血证者,加赤芍、桃仁各10g,丹参15g,川芎、红花各6g;肝火偏亢者,加桃仁、酒黄芩、龙胆草、丹皮各10g,钩藤6g;痰多者加苍术10g;便秘者加大黄10g 。各型均可酌情加用蔓荆子、荆芥、蒺藜 。对照组:发作时服麦角胺咖啡因片2片,30min后疼痛未缓解者,加服1~2片,24h内不超过6片,1周不超过10片 。同时口服地西泮,1日3次,1次5mg显效:服药后24h内,头痛和伴随症状缓解;有效;服药后2~3天,头痛及伴随症状缓解;无效:经3天以上治疗,偏头痛仍呈阵发性发作,而改用其他方法治疗者 。结果:治疗组显效31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 。
3.潘文举用加味芍药二陈汤治疗偏头痛71例 。141例均为门诊或住院病人,根据随机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71例中,其中女性46例,男性25例;年龄31~70岁,平均(52.811.3)岁;病程4~25年,平均(12.7±4.7)年;治疗前积分平均值为14.50±3.06;中医症候积分平均值为12.29±4.19对照组70例中,其中女性49例,男性21例;年龄28~72岁,平均53.6土12.0岁;病程3~27年,平均12.6±4.1年治疗前积分平均值为14.96±3.24;中医症候积分平均值为1214±4.27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积分值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采用加味芍药二陈汤治疗,药物组成:白芍20g,甘草10g,生牡蛎20g,生决明20g,茯苓10g,乌梅6g,陈皮6g,法半夏10g,升麻6g,枇叶15g,柴胡3g,丹参15g 。每日1剂,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对照组头痛发作时,给予麦角胺咖啡因1片(每片含麦角胺1mg、咖啡因100mg),每日不超过6片,1周不超过12片;氟桂利嗪,每次10mg,睡前服;1个月为1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治愈17例,显效28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96% 。
4.李艳君采用二陈汤加味治疗头痛300例 。其中男177例,女123例;年龄16~25岁103例,26~40岁109例,41~56岁88例;学生162例,农民60例,工人42例,干部36例;病程1年以内者92例,2~5年者154例,6~20年者54例西医诊断:高血压性头痛44例,外伤后头痛53例,煤气中毒后头痛6例,药物过敏后头痛5例,中学生脑神经衰弱性头痛65例,脑梗死性头痛27例,血管神经性头痛100例 。治疗以二陈汤加味:荆芥穗、茯苓、半夏、陈皮、藁本、蔓荆子、黄芩、菊花、麦芽、栀子、夏枯草各10g,川芎、白芷、石菖蒲、葛根各15g,甘草5g 。每日1剂,中火煎取400ml液,早、晚各200ml,于饭后1h口服;1个疗程3剂,最多服9剂 。痊愈:服药3~9剂,头痛、闷重消失,随访6个月~3年无复发;好转:服药3~9剂,头痛闷重明显减轻,但时可因感冒而加重;无效服药3~9剂诸症无好转 。结果:痊愈25例,好转28例,无效21例;总效率93% 。
5.刘卫东以小白附子二陈汤治疗血管性头痛26例 。女20例,男6例;年龄最小的13岁,最大的64岁;病程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30年,半年~1年的6例,3~5年的12例,5年以上的8例 。全部病例均有发作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或全头部的搏动性或钻凿样痛、胀痛,有几例还伴有眩晕症候,多因劳累、情绪波动或月经来潮等诱发 。其中头痛发作前有眼前闪光、羞明或短暂失明等前驱症状者诊断为典型偏头痛的有8例;头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出冷汗,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症状诊断为普通型偏头痛的有12例;无前兆症状疼痛多见于一侧眼眶或部,伴有同侧结膜充血、流泪、眼睑水肿或鼻塞、流涕、瞳孔缩小、垂睑、脸红,头痛剧烈呈阵发性,连续发作数天或数月后中止,间隔数月或数年又复发者诊断为丛集型头痛的有6例 。本组病例除2例未做检查外其余病例皆经过脑电图或脑血流图检查,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19例,异常者5例,其中8例还做过CT检查,结果均正常 。大多数病例服用过止痛类药物及丹参片、镇脑灵、头痛片、麦角胺咖啡因等药物,疗效不佳 。本组病例全部以小白附子二陈汤治疗,方药组成:小白附子30g,天麻15g,川芎20g,藁本、白芷、桂枝、杭白芍、半夏各10~20g,茯苓15~20g,陈皮6g,获仁10g,活10~15g,大枣4枚,生姜6g,甘草6g 。煎法:小白附子用开水先煎1h,再其他药物煎30min,煎取药液600ml,每日3次温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 。每日1剂,连服7剂为1个疗程 。本组病例服药最短为7天,最长者为14天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半年内无反复,8例,占0.7%;显效:头痛消失,半年内偶有小发作,7例,占26.92%;有效:头痛明显减轻,有反复,7例,占26.92%;无效:头痛减轻,易复发或头痛无变化,4例,占15.38%;总有效率为84.62% 。
【病案举例】
1.李某,男,60岁,退休工人 。2001年10月15日初诊 。右侧头部剧痛4天 。在4天内右侧头部痛如锥刺,特别是早晨于7时开始剧痛,直至上午11时左右,在这5h内,头痛如狂,烦躁万分,大汗淋漓,伴干呕,连续自服去痛片14片,亦未使病情缓解,痛不欲生 。
既往有偏头痛40年,经常发作 。查体:体温36.5℃,心肺(-),头颅CT检查无异常 。舌苔白腻,脉弦涩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辨证:寒饮内停,肝经血瘀 。立法:温化寒饮,活血暖肝 。药用二陈加芎汤(川芎30g,陈皮、半夏、茯苓各10g)加丹参15g,赤芍、菊花各10g,全蝎、蜈蚣各8g,水煎服 。10月8日二诊,服药3剂,早上头痛明显减轻,干呕消失 。前方再服3剂 。10月21日三诊,头痛基本消失,前方去丹参、赤芍、全蝎、蜈蚣,加吴茱萸10g,再服3剂,以善其后 。随防3年,未再复发 。
2.郝某,女,38岁,教师 。2003年6月10日初诊 。前额头痛半月余 。半月前前额部剧烈头痛,自清晨7~12时约5h,其痛几乎无间断,伴干呕,虽服解热镇痛等药,但效果不显 。既往有头痛史5年 。查体:体温36℃,心肺(-),头颅CT检查正常,舌苔白腻,脉弦 。西医诊断:偏头痛 。中医辨证:寒饮内停,肝经血瘀 。立法:温化寒饮,活血暖肝 。药用二陈加芎汤(川芎30g,陈皮、半夏、茯苓各10g)加白芷、菊花各10g,水煎服 。服药3剂,头痛及干呕全部消失,已经上班 。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
【二陈汤加减治头痛医案、配方】3.方某,男,59岁,于1990年5月21日入院 。阵发性右侧额颞部剧烈疼痛1天 。发作时疼痛持续1~2,伴恶心呕吐,出冷汗,畏光流泪 。有偏头痛病史5年 。检查:体温37.1℃,脉搏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7/104mmk神志清楚,急性痛苦病容 。面色黄,右侧颞动脉轻度扩张,搏动增强,颈软 。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计数4.60×10/L,血红蛋白125.0g/L,白细胞计数8.7×10g/LX线检查:头颅正位平片、头颅侧位平片无异常 。诊断为偏头痛,证属痰阻清窍、浊气上逆 。治以祛痰通络,方以二陈汤加苍术、荆芥、蔓荆子、蒺藜各10g,川芎6g,每日1剂 。服药2剂头痛及诸兼症缓解,舌质淡、苔白,脉和缓有力 。改用党参、白术、茯苓各10g,半夏12g,生姜3片,大枣3枚,甘草、陈皮各6g巩固疗效7日后痊愈出院,随访半年无复发 。
4.刘某,女,32岁,工人 。头痛、头闷反复发作17年,加重伴心烦、少寐、记忆力减退2年 。经中西药配合间断治疗6年无显效而病休在家 。于1998年6月24日就诊 。诊见面色暗不泽,形体欠实,舌暗淡、苔白腻,脉沉细弦 。辨病:头痛;辨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 。西医诊断:神经血管性头痛 。予二陈汤加味(荆芥穗、茯苓、半夏、陈皮、藁本、荆子、黄芩、菊花、麦芽、栀子、夏枯草各10g,川芎、白芷、石菖蒲、葛根各15,甘草5g)3剂显效,6剂痊愈 。随访至今无复发 。
5.白某,男,20岁,学生 。因学习紧张致头闷痛、嗜睡、肢倦、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2年 。经中西药对症治疗未效又因头部外伤使头痛头重明显加重,并伴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纳杲、颈项不舒等症,又经西医以“脑外伤综合征”予以支持、降颅压、镇静、止痛等治疗后呕吐消失,精神好转,但头痛头重仍同前 。于1996年4月3日来求治 。诊见面色暗红,光泽,神情欠佳,形体充实 。舌淡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病:头痛;辨证:痰火上扰,瘀血阻络 。拟二陈汤加味(荆芥穗、茯苓、半夏、陈皮、藁本、蔓荆子、黄芩、菊花、麦芽、栀子、夏枯草各10g,川芎、白芷、石菖蒲、葛根各15g,甘草5g,3剂头痛明显减轻,6剂诸症消失,随访3年体健无恙 。
6.刘某,女,30岁,反复发作性头痛13天始为1天发作1~3次不等,近2天发病次数明显增多,发作前数小时有视物不清、闪光等先兆症状,持续10~30min不等,随后发作右侧额颞部搏动性头痛,痛剧伴呕吐、畏光,睡眠后减轻,每次持续3~4h其母患有发作性头晕、头痛病 。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头颅CT等检查均正常 。
根据临床表现、家族史、神经系统体征及辅助检查,西医诊断为偏头痛 。笔者临证时查患者形体肥胖,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微腻,脉沉滑 。遂以痰浊头痛为诊断,予二陈汤加味:清半夏9g,茯苓15g,陈皮12g,甘草6g,生姜3片,竹茹9g,蒺藜12g,蔓荆子12g 。每日1剂,水煎服 。连服1个月,头痛未作,继服1个月,回访头痛未再发作 。
7.姚某,女,28岁,2004年12月27日初诊 。患者于2年前出现头痛、头昏,自觉头部有重胀感,精神紧张时则加剧 。曾在省某医院求治,诊断为紧张性头痛,屡服西药效不佳,故求治中医 。诊见面色灰暗,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弦 。中医诊断:头痛,证属气滞痰阻、上蒙清窍 。治以化痰祛湿,佐以疏肝解郁,方以二陈汤加减 。
处方:半夏、陈皮、茯苓、柴胡、川芎、香附各10g,白芍20g,甘草8g 。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服3剂,头痛减轻,面色好转,舌淡、苔薄白 。守方去柴胡,加白术10g,续服3剂,诸症均消失 。
按:脑为元神之府,清灵之窍,忌邪干 。本例患者性格内向、压抑,情志不畅,肝气郁滞;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湿浊凝聚酿痰;痰阻经脉,则血行不畅;痰浊与气血搏结,疼痛乃作 。方以二陈汤调气豁痰;柴胡、香附疏肝理气;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芎行气活血止痛 。全方使气血宣畅,头痛自缓而病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