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加减治子宫腺肌病医案
子宫腺肌病是处在正常位置的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和生长在子宫肌壁层的良性病变,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 。
多发生于40岁以后至近绝经期的经产妇女 。子宫腺肌病病理特点为子宫内膜及腺体侵人子宫肌层 。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位于肌层内的内膜类似基底层子宫内膜,对孕激素缺乏反应,常处于增殖期 。临床主要表现为继发痛经伴进行性加重,经期延长,月经量多 。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痛经”、“症”的范畴 。其成因为冲任胞脉瘀阻,聚而成积,积而成症,内膜蔓生,瘀血留结于子宫肌层而成该病 。初期血瘀致病为实证,但病程延久,失血耗气,又导致气血虚弱,而转成虚实夹杂证,因而临床上要辨证施治
【临床报道】
李氏运用本方灌肠治疗子宫腺肌病32例 。药物组成:小茴香20g干姜15g,延胡索20g,没药15g,当归10g,川芎15g,肉桂10g,赤芍15g,蒲黄20g,五灵脂20g 。用开水煎熬至200ml.低压缓慢保留灌肠,右侧卧位20分钟,平卧20分钟,灌注时间为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直到月经干净停药 。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疗效标准:痊愈:行经前后或经期小腹无痉挛性腹痛,月经正常 。好转:月经基本正常,小腹疼痛减轻 。无效:月经和腹痛无改变 。结果:治疗后半年随访观察 。痊愈10例,占31.25%,好转18例,占25%,无效4例,占12.5%,总有效率为87.5% 。
【病案举例】
刘某,女,42岁,2002年2月3日初诊、因继发性进行性痛经1年,在外院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经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而又惧怕手术治疗转中医诊治 。刻诉1年前始出现经期下腹坠胀刺痛,呈进行性加剧,拒揉拒按,得温稍舒,且经量增多,色暗有血块,经期延长现值月经干净1周,仍觉少腹隐痛不适,触按疼痛伴乏力,腰酸,面色萎黄,二便自调 。舌质淡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涩B超示子宫增大,子宫壁内可见均匀结节状回声,提示子宫腺肌病 。辨证属寒凝气滞,血瘀胞宫之症瘕 。治以温经散寒,理气活血化瘀 。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小茴香3g,干姜3g,肉桂3g、延胡索9g,制没药6g,川芎9g,当归9g,蒲黄9g,赤芍9g,五灵脂6g,香附9g,鳖甲12g7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月13日复诊,诉:月经已汛3天,经量较平素增多,血块减少,腹部疼痛减轻 。上方加熟地黄12g、白芍12g、阿胶(烊化)10g,以养血和血调经,服至经净 。经用本方随症加减治疗半年,痛经基本消失,经期经量恢复正常,一般情况良好,半年后复查B超子宫无异常 。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子宫腺肌病医案】按:子宫腺肌病属中医学“痛经”,“症瘕”范畴 。该病多见于30~50岁的经产妇,常因子宫壁的创伤子宫内膜向肌层内生长,或因子宫内膜组织通过血液或淋巴播撒至子宫肌层内而致病 。西药治疗效果差,对典型病例常采用手术切除子宫而根治 。但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不愿接受手术而采用中医治疗本人认为该病虽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但瘀血阻滞胞宫为其基本病理变化 。本案辨证属寒凝气滞,血瘀胞宫之证,故选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经期适当伍用养血和血之品,经过前后治疗半年,病获痊愈 。
推荐阅读
-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子宫附件囊肿医案
-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子宫内膜增殖症医案
-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子宫肌瘤医案
-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慢性附件炎性包块医案
-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卵巢囊肿医案
-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子宫附件炎医案
-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恶露不尽医案
-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药流后子宫出血医案
-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产褥热医案
-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