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弼臣川崎病方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葛根10g,前胡5g,蝉蜕3g,荆芥10g,金银花10g,连翘10g,鸭跖草10g,芦根30g,赤芍、茯苓各10g热甚可加石膏25g(先下),蓼大青叶10g;腹泻加黄连1.5g
【作用与功效】辛凉宣透,宣中寓清,引邪外出 。
【适应证】川崎病 。
【刘氏临证心得】川崎病的中医治疗,清热解毒是治疗本病的总则 。根据病程的久暂、邪毒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当灵活辨治 。一般地说,病之初起,邪尚在表,治当辛凉宣透,最宜宣中寓清,以引邪外出,热去毒解 。方选葛根解肌汤加减 。本方可使邪从汗泄,毒从疹出,切忌辛温升散,以免化燥伤阴,内陷逆传 。更不可猛进大剂寒凉,否则疫疹之毒邪伏于内,不能外达,正气亦遭克伐,且苦寒容易化燥,阴液益伤,使内热更炽,必将变证蜂起 。
如果毒热内盛,痰涎壅塞,阻遏肺气而见气粗胸闷,壮热不解,颈部淋巴结肿大,此时宜清化,清其疫毒郁火,化其黏痰气滞 。方选元参牡蛎汤合蒌贝涤痰汤化裁 。药用玄参10g,薄荷3g,石膏25g(先下),地黄10g,清热解毒;瓜蒌10g,川贝母5g,涤痰化浊;穿山甲(代)10g,紫花地丁10g,赤芍10g,活血解毒 。
如果毒热已经化火,邪在气营,症见皮疹充血潮红,高热不退,口唇皲裂,舌生芒刺,状如杨梅,脉数神烦,治当清营解毒,冀其透营转气,邪从外达 。方选营清气汤加减 。
药用:石膏25g(先下),黄连1.5g,连翘、竹叶各10g,清火泄热解毒;地黄、石斛、玄参各10g,芦根30g,养阴生津清热,配合犀角(代)1.5g(磨汁冲服),凉营清热解毒 。
大便秘结,神烦不安,舌苔垢腻,脉象滑数者,又当通腑泄热存阴,这是在治疗过程中,不得已而采取的一个法则,毒势深重,火焰沸腾,若不扫尽狂氛,则津液难存,方选犀连承气汤 。
药用:犀角(代)1.5g(磨汁冲服),地黄10g,黄连2g甘草3g,凉血清热解毒;枳实5g,大黄5g(后下),荡热去积,急下存阴 。正如吴鞠通所云:“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疫由火发,火盛灼津,因而维护阴液应当贯穿于治疗之始终 。
曾治席某,男,6个月 。主因发热4天、皮疹1天,于1988年7月2日由急诊收入院 。患儿4天前开始发热,体温波动在38.5~42℃,曾服用红霉素等抗生素,效果不显着 。
入院当天发现左颌下肿胀,皮肤出现皮疹,体温高达42℃ 。
入院查体:体温39℃,呼吸32次/分,心率164次/分,急性热病容,烦躁不安,前囟稍凸,张力较高,全身皮肤散在充血性皮疹,形态大小不一,以背部较多,部分融合成片,双足背及外侧跖面有红斑,手掌面皮肤潮红,手背有不规则红斑及轻度硬肿,肛门周围及阴茎、阴囊皮肤潮红,原接种卡介苗部位明显充血,中心紫暗,眼结膜充血,口唇鲜红皲裂,杨梅舌,口腔黏膜及咽部充血,舌苔黄腻,指纹浮紫达风关 。
扁桃体Ⅱ度肿大,无渗出 。左颌下淋巴结约2.5cm×2cm,触痛 。心律齐,心音有力,双肺(一),肝右肋下1.5cm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 。超声心动图:四腔心,左室大于右室,主动脉内径比值大于左房 。西医诊断:川崎病 。中医辨证:温毒发疹,气营两燔 。治疗宜以清热生津,解毒透疹为法,方选白虎地黄汤加味 。
处方如下:石膏25g(先下),知母5g,地黄10g,甘草3g,天竺黄1g,玄参10g,蝉蜕3g,赤芍10g,黄连1g,栀子2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后,体温降至37.2℃,第二、三诊均以上方出入,共服药9剂后体温正常,皮疹及掌跖肿胀消退,指趾开始呈膜样脱皮,眼结膜充血消退,各项检查均恢复正常,继以养阴清热法善其后 。
又治柳某,男,8岁,主因发热10天,于1988年12月5日 。患儿于10天前出现高热(体温39℃),面红,头晕,恶心,纳呆,翌日全身出现淡红色皮疹,高出皮肤,旋即皮疹消退,而高热未解,近1周来体温在37.5~38.8℃,胸胁胀痛,口苦泛酸 。查体:体温37.8℃,呼吸24次/分,心率118次/分,眼结膜轻度充血,口唇潮红皲裂,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无渗出液,颈部两侧各可触及一肿大之淋巴结,右1.5cm×1.5cm,左1cm×1cm,双侧腹股沟有数个黄豆大小之淋巴结,触痛,活动好 。双手指成膜样脱皮 。心肺(一),肝右肋下1cm,边缘钝有触痛及叩击痛舌尖边红,舌苔白腻,脉滑数 。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正常 。西医诊断:川崎病 。
中医辨证为疹毒内郁,湿热氤氲 。
治疗宜以清热化痰,宣中利湿为法,方选蒿芩清胆汤加减,处方如下:青蒿10g,黄芩10g,柴胡10g,枳壳10g,陈皮5g,六一散10g,茯苓10g,郁金10g,半夏10g,石膏25g(先下) 。3剂后,体温恢复正常,自觉症状,口唇微红,眼结膜(一),咽微红,颈淋巴结明显缩小,肝肋下未及,无叩痛,继服上方3剂后痊愈出院 。
还治某男,4个月,主因发热4天,于1988年5月30
日 。患儿4天前发热,体温39℃以上,服退热药后汗出热稍减,可降至38℃,很快出现四肢冰凉,继则高热,烦躁不安,咳嗽有痰,口渴喜饮,大便不调,入院当日颈部出现皮疹 。
查体:体温40.1℃,呼吸46次/分,心率200次/分,神志清,烦躁哭闹,面赤,颈部散在粟粒样红色皮疹,口唇红干皲裂,舌质红呈杨梅状,口腔黏膜充血,咽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无渗出液,右颈部可触及2cm×2cm大小的淋巴结,质硬,活动度差,眼结膜充血指纹淡紫在风关 。心肺(一) 。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均明显增高 。微电脑心动图示:左室电压偏高,心肌炎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 。超声心动图示:左室与右室比值偏大 。西医诊断:川崎病 。中医辨证为疹出不畅,阳热内郁 。治疗宜以清热解郁,达邪透疹为法,方选四逆散加减 。
处方如下:柴胡6g,枳实6g,赤芍10g,甘草3g,石膏30g,菊花15g,升麻6g,黄芩10g,蝉蜕3g,灯心草1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后体温降至38℃,颈淋巴结明显缩小,但全身皮疹遍布,背部、阴囊部皮疹融合成片,压之褪色,大便每日5~6次,稀水便 。上方去枳实、菊花、黄芩,加葛根、木香、黄连 。服3剂后身热解,皮疹消退,指趾膜样脱屑,肿胀消退,食欲可,舌脉正常,半月后复查各项指标均正常 。
另,治陈某,男,3岁,主因发热伴腹泻13天,于1988年7月15日来院就诊 。13天前开始发热,体温38.5~40℃,伴腹泻,每天4~5次,9天前发现右颈部肿胀,皮肤出现风团样皮疹,体温40.5℃,外院治疗无效而来院就诊 。查体:体温39℃,呼吸32次/分,心率132次/分,急性热病容,烦躁易哭,眼结膜充血,口唇红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
咽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无渗出 。全身散在皮疹,右胸一片密集粟粒样皮疹,压之褪色,肛门周围潮红,双手掌稍肿胀,指趾呈膜样脱皮,右颈部有一蚕豆大小淋巴结,活动度好 。超声心动图示:冠状动脉扩张,大便常规:稀便,白细胞2~3个 。西医诊断:川崎病 。
中医辨证:时邪瘾疹,协热下利 。治疗宜以清热透邪,佐以升提,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 。处方如下:葛根10g,黄连1.5g,黄芩10g,石膏25g,寒水石10g,薄荷3g,升麻5g,蝉蜕3g,芦根30g,神曲10g.3剂,水煎服 。药后大便减少至每日2~3次,低热趋降,皮疹时隐时现,其他症状明显好转,再拟原方加减 。
处方如下:葛根10g,升麻5g,黄连1.5g,黄芩10g,蝉蜕3g,赤芍10g,川木通5g,山楂10g,灯心草1g 。服3剂后,诸症均解,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
出现疹毒郁结了,曾治程某,男,6岁,主因发热,颈部肿胀10天,于1989年11月12日来院就诊 。10天前开始发热,伴颈部肿胀、疼痛,第二天出现皮疹,抗生素治疗无效 。查体:体温37.5℃,呼吸24次/分,心率108次/分,右颈淋巴结2.5cm×2cm,质硬有压痛,活动度差,眼结膜轻度充血,口唇红,舌质红苔黄,指趾端呈膜状脱皮,脉滑数,心肺(一),腹(一) 。心电图正常 。西医诊断:川崎病 。中医辨证:疹毒郁结,痰凝阻络 。
治疗宜以清热豁痰,软坚散结为法,方选玄参牡蛎汤加减 。处方如下:玄参10g,牡蛎15g,石膏25g,海藻10g,昆布10g,薄荷3g,天花粉10g,穿山甲(代)10g,山慈菇3g,黄连1g,灯心草1g.3剂,水煎服,同时,予梅花点舌丹2瓶,早晚各服1粒 。服药后体温正常,淋巴结明显缩小,继服上方3剂后,症状体征均消失 。
由于疹毒透发不畅,余毒郁结化火,火热灼津,炼液成痰,痰凝气结,经久不散,故结肿不消,大如果核 。故用玄参、石膏、薄荷、黄连,清热解毒,牡蛎、海藻、昆布豁痰软坚,穿山甲(代)山慈菇、天花粉,消肿散结,灯草引毒下行,加用梅花点舌丹,增强解毒泻火,活血消肿之力 。
【解读赏析】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首次报告以来,病例逐年增多,世界各地均有发病 。
我国1976年首次报告,近年来病例亦逐年增多,以长江流域发病率最高,本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 。川崎病的主要特点是持续发热,皮肤多形性斑丘疹,眼结膜充血,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手足硬肿,颈淋巴结肿大,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
心电图检查可示低电压、P-R或Q-T间期延长,ST-T改变及各种心律失常等;伴冠状动脉病变者,可呈心肌梗死图像 。冠状动脉造影或二维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多例伴有冠状动脉扩张,有的病例能发展为冠状动脉瘤,多侵犯左冠状动脉 。
周围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 。以5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为主,男孩多见 。
本病可严重损害冠状动脉,为小儿时期冠状动脉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 。约3%的病例可多次复发,1%~2%可死于心肌梗死或动脉瘤破裂,个别病例在临床症状消失数年后猝死 。
本病的症状描述,最早见之于《诸病源候论·患斑毒病候》:“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 。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蕴积于胃,毒气熏发于肌肉,状如蚊蚤所啮,赤斑起,周匝遍体 。
此病或是伤寒,或时气,或温病,皆由热不时歇,故热入胃,变成毒,及发斑也 。凡发斑者,十生一死,黑者,十死一生 。”
若机体正气不支,或治疗失宜,邪陷心脏者,对小儿危害较大,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
刘先生认为,川崎病以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皮肤呈多形性红色斑丘疹,眼结膜、口腔黏膜充血,唇红而皲裂,舌质红赤,血小板升高为证候特征 。
他认为,本病属于“疫疹”的范畴 。其病因多由于感受温毒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 。邪束于外,毒郁于内,蕴于肌腠与气血相搏,蒸腾肺胃两经,则高热神烦;发于肌肤黏膜,则见痧疹潮红肿胀;毒入血分,则痧疹可融合成片状紫瘀斑;毒热灼津成痰,凝阻经络,可结成颈部痰核;温毒之邪多从火化,最易伤阴,故舌生芒刺,状如杨梅,唇红皲裂,指趾端呈膜状脱皮或潮红脱屑;如毒热伤及心气,则可出现心悸变证;留注经络关节,则引起骨节肿痛;严重者毒热炽盛,可内陷心肝,出现昏痉 。
【刘弼臣川崎病方的配方组成】刘先生根据患儿的临床特点,抓住主要矛盾,运用温毒时邪发疹的理论,进行辨证施治,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