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通络熄风汤(二)
【配方组成】桑枝12g,忍冬藤12g,白芍12g,萆薢12g,秦艽10g,当归尾12g,蚕沙10g,豨莶草15g,薏苡仁15g,甘草15g痛在上肢,加姜黄;痛在下肢,加五加皮、威灵仙;关节肿大,屈伸不利,加松节、竹节;小指关节肿大僵硬,加僵蚕、全蝎;关节拘挛,加蝉蜕、木瓜;手足心热,关节热痛,加生地黄、牡丹皮;畏冷,加紫苏梗;麻木,加泽兰;心悸,加丹参、远志;恶风寒,无汗身痛,加紫苏叶、防风、羌活 。
【作用与功效】活络祛湿,息风缓痛,辛燥温散 。
【适应证】慢性风湿痹病,风湿相搏,关节疼痛 。
【欧阳氏临证心得】慢性风湿痹病,临床最常见的有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 。发病之因多由风寒湿热杂至所致,急性期以祛风、散寒、利湿、清热,随证综合运用为主 。若痹久不愈,关节疼痛日增,屈伸不利,而外无风寒湿滞之象,内有郁热瘀阻之证,前人称为“久痛入络” 。其证已非风寒湿热痹阻肌肉关节可比,故当活络祛湿,息风缓痛,辛燥温散之剂皆当禁忌 。临证诸多医者不识此证,动辄羌、独、乌、附之类,或谓久病多虚、多瘀,大剂温补、攻破,劫伤阴血 。
有鉴于此,自创治疗慢性风湿痹病之“通络熄风汤” 。该方由陈修园《时方妙用》“熄风缓痉汤”化裁,方中用忍冬藤、薏苡仁清热祛湿,辅以当归尾活血行滞,白芍柔肝和营敛阴,能清理络中郁热瘀阻;防已祛湿消肿,通行十二经;萆薢行血通痹,逐经遂之湿;蚕沙导浊清络,疏导诸经之凝滞,为痹病偏于瘀热者必用;桑枝、豨莶草通经活络,秦艽舒筋缓痉,配合甘草协调诸药 。
所选之药,多属柔润之品,且多肝经之要药,故能很好地发挥柔肝息风、通络缓痉之效 。
临证经验:一般以“通络熄风汤”为主,随证(症)加
减 。本证因风湿郁于肌肉关节,经络壅滞不通所致,以发热汗出恶风、肌肉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小便少而身微肿为主要表现 。该证与寒湿凝滞证的鉴别要点为后者多冷痛,并见恶寒、无汗、肢冷等症 。风湿相搏证常见于痹病类,如风湿痹、热痹、历节风、鹤膝风等,其治疗之关键在于以辛散之品缓取微汗,使在表之风湿从汗而解 。
【解读赏析】陈修园《时方妙用》谓:“痹者,闭也,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与痛风相似,但风则阳受之,痹则阴受之,虽《内经》痹论‘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之分’,而深究其源,自当以寒与湿为主 。”
盖以风为阳邪,寒与湿为阴邪,阴主闭,闭则郁滞而为痛,是痹不外寒与湿,而寒与湿亦必假风以为之帅 。寒曰风寒,湿曰风湿,此三气杂合之说也 。在阳者命曰风,在阴者命曰痹,以此分别,则两症自不混治矣 。若胸痹及脏腑诸痹,又当别论,《医门法律》分别甚详,宜参阅之 。
又,痛风,肢节走痛,《内经》谓之贼风,后人谓之痛
【v】风,又谓之白虎历节风 。宜审其寒热而治之,脉宜浮数,忌虚弱,痛风,脉浮紧,头痛恶寒发热,为新受之邪,宜五积散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宜四物汤,加生黄芪、防风、桂枝、秦艽、桑枝、红花、炙甘草主之,痛风久不能愈,必大补气血,以为胜邪之本,切不可徒用风药,宜十全大补汤诸药,加真桑寄生,再加附子、防风、竹沥、生姜汁为佐使,痛风久不愈,以痛久必入络也 。诸方俱宜加人金银花、木通、红花、钩藤、刺蒺藜之类 。又痛久则郁,郁而泻热,热则生痰,必加入制南星、半夏、瓜蒌根、黄柏、贝母、竹沥姜汁之类 。又桑寄生、虎骨,俱为要药,以桑为箕星之精,风从虎之义也 。久服辛热之药不效者,宜用玉竹、黑芝麻、僵蚕、生芪、归须、菊花、蒺藜、阿胶、炙草之类,为柔润息肝风法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