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进士进翰林院好还是外放为官好?为何?
泛泛而论的话,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中了进士之后,如果外放为小官,那显然是在翰林院好,如果外放在易出政绩的富庶之地,且是一地主官,那当然是外放好 。
时人有一个共同的认知:翰林院是清贵之地,进翰林院是最为稳妥的道路 。进士们的家长,肯定也是希望自家孩子入翰林院,尤其京城一带的进士,外放代表着受罪 。
进翰林院的好处是居于国家政治中心,离天子近,京中贵人也多,若真是才华横溢,有无数条青云之路;坏处是缺乏担任主政官的经验 。
外放为官的好处是有处理实事的经验,资历上多加一笔,入阁可以多一分筹码;坏处是离天子远,如果朝中无人为自己说话,升迁到京城遥遥无期 。
文章插图
(大明文官)
以明朝为例,进士们的终极目标都是入阁,如果能成为内阁首辅,那就更美妙了 。但能担任内阁首辅的,并不全是从翰林院升上来的,也有外放再入京的官 。
例如徐阶,他是嘉靖二年的探花,起初被授以翰林院编修的职务,后来内阁大学士张孚敬为了谄媚嘉靖帝,提议去掉孔子的王号,同时还想降低祭祀孔子的标准,朝中众臣都是儒家子弟,怒在心头,却都不敢出言触皇帝和权臣的霉头 。
只有徐阶大义凛然的站出来表示反对,然后就被贬为延平府(今福建南平)推官,因政绩出色,后升迁为黄州府(今湖北黄冈)同知,历官浙江按察佥事、江西按察副使,治理学政 。
皇太子出阁读书后,徐阶终于得以回京,任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后又擢升为国子祭酒,历任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严嵩倒台后继任大明首辅 。
文章插图
比较起来,徐阶的弟子张居正的官途要比他顺畅得多 。张居正是嘉靖二十六年二甲第九名进士,才中举就被授为庶吉士,从未外放过 。
徐阶欣赏他的才华,用心教导他经邦济世的学问,后来还推荐他为裕王朱载坖的侍讲侍读,这位朱载坖就是后来的明穆宗,张居正等于是提前搭上了未来皇帝的线 。
朱载坖一登基,张居正就以裕王府旧臣的身份,升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 。同年四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徐阶致仕后,接任首辅的是他的老对手高拱 。
六年后朱载坖去世,十岁的万历帝登基,高拱得罪了万历的生母李太后,被贬回原籍,四十七岁的张居正一跃为大明首辅,开始了他人生的辉煌 。
文章插图
总之,仕子们中举后入翰林院不是唯一的路,外放为官也不代表仕途就此打住,一切还要看个人能力以及机遇 。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其他网友观点进士外放比较好 。如果你是一个饱读诗书有一定才华和有一定报负的人,就应该下到地方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自己的才能造福万民,巩固社稷 。才能扬名立万名垂青史 。就象历史上的包拯,海瑞,施世纶 。翰林院人才济济,且有先贤大儒充值其中,很难有出头之日 。况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落个人头落地也未可知 。
其他网友观点
各朝代进士从翰林院出来待遇不一样,但是由于翰林院是为天子服务,起草诏书的顾问机构,与皇室关系密切,所以从翰林院出来基本意味着从此青云直上,下面介绍历朝历代的情况:
1.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宰相 。
2.宋朝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正三品,不任他职,专司内制,例加知制诰衔 。
3.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 。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
【古代进士进翰林院好还是外放为官好?为何?】4.清朝自康熙时起,掌院学士历由殿阁大学士兼领,地位更加突出 。按清制,翰林官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而与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有较多接近机会,多蒙优待厚遇 。入值上书房训导皇子,皇子一朝继位,翰林便成帝师 。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排骨先焯水再进行腌制可以吗
- 在封建社会,妇女是不是仅仅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古代的妇女地位是高还是低?
- 古代历史上得国最正的是哪位开国皇帝,你怎么看?
- 古代嫡公主与皇后有什么区别?
- 古代的丞相,宰相,太师,哪个权利大?
- 古代只有第—第三产业与现在的去工业化有什么不同?
- 三国时,作为两个敌对政权,魏和蜀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进行贸易活动的?
- 开服装店去哪里进货 新手开服装店去哪里进货
- 为什么影视剧当中的女主角都那么漂亮,在古代真有存在过吗?
- 古代新皇帝继位,是封老皇后为太后,还是本是普通宫女的生母为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