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上说,经济危机的时候,西方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分给穷人。这是真的吗?
不要说国外了,在国内,西瓜、柑橘不得价钱的时候,果农宁愿它们烂在地里,为什么?卖果的钱还抵不过请人来采摘的成本!
其他网友观点这个不是资本家有多么恶毒,而是市场容量导致的供需矛盾 。
我们目前也发生过很多,比如蔬菜烂在地里不收、比如橘子烂在树上、比如香蕉当猪饲料等等 。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中国历史上朝代兴替的规律是围绕土地分散展开他的轨迹如下:土地均衡----小面积聚拢----绝对聚拢------出现流民------爆发局部自然灾害-------土地均衡 。
在以上这个过程中,上演了无数次的人间悲剧 。中国历史农业税的征收,一直保持在盛世十之取一的规矩,土地越是聚集税收就会加大 。随着朝代的发展,税收压力不断传导,就会出现流民 。社会财富出现了极端的二元对立状态,需求大的人群没有消费的钱,另一方面有钱的人即便在奢侈花费有限 。穷人身无分文,富人银窖满仓 。中国历史很少有人研究经济规律,所以经济危机鲜有出现在各大史书,但是并不代表这个经济学的产物我们不存在 。
世界史上,西方完成资本主义转变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大幅提升,随着市场经济的空前繁荣资本掌握财富开始出现聚拢 。当社会财富被不足10%的人掌握90%财富的时候,资本社会的经济危机就开始蔓延 。一方面,工人阶级的薪水在不断在日常费用中消失殆尽 。另一方面,富人掌握的大量财富不是用于消费(虽然他们奢侈,但总量有限),投入更多的资金进入生产环节 。拥有消费潜力的大多数人无力消费,拥有大量财富的人消费不足,就会导致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
我们举个例子来阐述上面生涩的表述:郎咸平研究银行数据发现,中国目前有5%的富人,95%是相对的穷人 。5%的人群中人均存款达到了47万,剩下的人人均存款不足3万 。我们通过数据来看,真正能支撑消费能力的肯定是95%的大多数人,即使那5%的人再奢侈的花钱都难以支撑消费品的消耗 。如果我们把数据继续量化,中国目前有大约15亿人,富人占据7500万,剩下的是穷人有14亿多 。即使富人每人每天花费数万元,因为基数小对经济拉动效应有限 。穷人因为基数大,一年花费数万拉动的效果明显 。
2、我也想高调可是实力不允许
从对待货币的态度来看,分别可以划分为两类人 。第一种是为金钱而劳动的人,钱在这一类人中主要是获得生活必需品 。第二种是用钱生钱,是资本的主人,主要是以投资增加财富积累 。第一种人群在正常社会体系中基数大,收入低称之为无产阶级、工人 。第二种人是资本家、企业主 。
在工业体系下,资本的逐利性要求其投资获取的收益要大于所有支出 。资本的支出包括人力工资、厂房租金、机器折旧、销售费用等 。工人的收入只是其中一环,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取相应报酬 。市场经济就会导致财富的聚集效应,其表现就是穷人在日常消费中挣扎,富人在资本效率下狂欢 。这个状态即使在资本杠杆(贷款)下也不例外,穷人用杠杆改善生活品质,富人用杠杆增加投资 。虽然都是负债,因为其目的不同,其效果也就存在了天壤之别 。
在资本社会里面,出现经济危机就理所当然了,因为资本家去降低自己收入而提高工人待遇的情况相对较难 。当财富分配出现了极端情况,比如当社会财富进入极端状态,3%的人掌握97%的资金 。此时因为社会生产出的商品大于需求(穷人不是没有需求,因为收入覆盖问题),就会出现有效需求和巨大供给的矛盾,此时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
我们继续以郎咸平的银行数据来阐述,穷人占据了总人口基数的95%,大于有14亿多(总人口15亿计算) 。这14多亿人里面,银行的存款数据是人均两万 。继续细分的数据更惊人,这14亿多人里面,有6亿人是存款为0,他们的资产为负 。也就是信用卡、房贷、车贷等信用透支,吞噬了这6亿人的消费能力 。
对于占据大多数份额的“穷人”来说,他们是想高调,现实的实力成了制约的因素 。对于7500万的富人来说,即便是再努力的花钱,对于消费来说也是贡献乏力,纵然实力允许!
3、公有制主体的经济不会出现经济危机
我们纵观世界史经济危机的应对,以1929年经济大萧条后的罗斯福新政最为经典 。罗斯福总统当选后,采取以凯恩斯经济学的宏观调控,以政府主导投资走出了那次经济萧条 。其核心理念就是加大国家投资,增加就业来把经济“拉”回到正常轨迹 。避免了经济萧条的恶性循环,以政府的力量为企业注入活力,最后走出了经济的恶性循环 。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加大国家负债,透支未来财富进行调控,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则完全相反 。
在公有制经济体,国有企业占据主导为特征 。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逐利变成了国家所有,因为体制原因不会发生资本与工人的主要矛盾 。国民经济活动中,一切财富由国家支配,所以一旦经济危机出现苗头,强大的宏观调控力度将会体现作用 。在公有制制度下,工人的一切需求由国家负责,所以很好的平衡了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
我们以苏联为例,高效的体制掌控力度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 。因为苏联后期的路线问题,公有制主体改革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不均,所以最后苏联的经济危机导致了体制性破产 。究其原因就是,偏激的经济改革,丧失了国有体制的主导地位 。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贪腐行为,进而丧失了民心,进而走向了解体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
公有制体制下,如果避免腐败就是重中之重 。在前段时间比较火的影视剧中,小官巨贪的赵德汉把不正常手段得来的巨额资金藏匿家中,间接导致了货币政策的失效 。当下的重拳反腐扫黑就是为了避免更大的金融风险,这里不得不为之点赞 。
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在经济危机面前有天然的制度优势,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能很好的避免经济危机带来的伤害 。
进入90年代后,日本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我们都完美错失,这就是体制带来的红利 。
经济危机的发生是因为极度的财富分配不均导致的,而资本主义国家制度里面这个现象不可避免!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产,国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形态有天然的先天优势 。通过以上描述,回答了经济危机的产生、解决的路径 。
一句话,经济危机主要原因是财富分配不均导致 。财富越集中,危机将会不期而遇 。
明白了贫富差距,也就体会了经济危机中的乱象 。
如何更深层次的了解经济呢?这本书可以作为参考 。
其他网友观点
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会出现,也不仅仅是资本家会出现,只要是在产品供大于求的时候,大量的商品过剩卖不掉,价格持续大幅度下降的时候就会发生 。当然在经济危机的时候,这种情况更为普遍,更为严重,这是因为经济危机的时候,由于经济萧条,市场购买力萎缩,导致大量的一方面消费者很需要但另一方面却没钱买 。商品相对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当价格低于生产成本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
文章插图
因为任何的商业行为都是有成本发生的,即便是牛奶已经产出来了,要想实现销售还是需要大量的步骤,比如要运输,要储存,要包装,要给商场分成,当价格低于这些后续成本的情况下,卖的越多亏损越严重,反而不如销毁 。
文章插图
在日本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位客户,他的父亲在日本泡沫经济时期买了一整座山,山上全部都是树木,经过三十年生长这些树木已经完全成才了,但是这位客户却非常的苦恼,因为这些树要雇佣工人砍伐,再从山上运出来销售掉所花的成本高于这些木材的售价,也就是说卖不如不卖 。
文章插图
国内现在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农民辛辛苦苦种的水果或者是蔬菜,因为前期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准确,可能供大于求而大量积压,价格持续走低,也可能是信息不畅通,其他地方价格很高,但是在生产地价格却很低,一些农作物储存时间很短 。很多农民宁愿忍痛将这些作物烂在地里,也不会去出售,因为卖的越多,亏得更多 。
要避免这种情况,必须防止盲目生产,一定要对自己所在的行业有全面的了解,然后对产量做出正确的规划 。要积极寻求更广阔的销售市场,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应该非常慎重地控制产能 。
【教科书上说,经济危机的时候,西方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分给穷人。这是真的吗?】(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仙境传说ro介绍 仙境传说RO简介
- 圣诞节快乐朋友圈说说精彩文案
- 适合朋友圈的说说:时光记得你,已不带爱意
- 心情说说:原谅我浅薄,无法说出令你感同身受的话语
- 《他们说 _《龙门镖局为2归来》电视剧主题曲》MP3歌词-张靓颖
- 超虐心虐身文笔好古言小说
- 最好吃的减肥晚餐 减肥晚餐五款食谱推荐
- 白醋减肥法减肥 白醋加蜂蜜减肥的原理
- 心情说说:你是我的城,我却不是你的海
- 朋友圈心情不好的说说:你总是在我不经意间,拿走我一切的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