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很多古代背景的影视剧里,往往一场大战结束,血染战袍、蓬头垢后的将士们就忙着卸甲 。盔甲穿在身上的确不舒服,一身的臭汗憋在那里又重又闷,脱了多舒服 。

但真实历史中,这种场景基本上是不会出现的,那是找死 。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文章插图

古代战争通常具有连续性,不会说今天打完这一仗,明天就不打了,只要还打,战场上就存在危险 。哪怕是最后一仗,哪怕清理过战场,也不代表就真的干净,万一哪个角落里还藏着刺客呢?

而且,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经常有偷袭的案例,这边打了场胜仗,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那边就组织人马夜半偷袭 。要想提高活命机率,武器最好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盔甲也不能脱 。

毕竟战斗力再强的将士也是血肉之躯,就算练了金钟罩、铁布衫,那也挡不住刀枪剑戟,还得靠盔甲 。换言之,盔甲是保命的手段,谁不怕死?怎么可能一结束战事就脱下来!

看过央视版《三国演义》的观众可能还记得,定军山一战,法正和黄忠给夏侯渊下套,故意等到山下的夏侯渊熬不住正午的酷暑,忍不住脱掉了盔甲稍作休息,这时黄忠立马从半山腰杀下来,一刀将“裸奔”的夏侯渊劈成了两段 。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文章插图

因此看来,带兵作战必须得脱离战场,到达相对安全的地方,比如己方掌控的城池或关卡,才能放放心心脱下盔甲好好休息 。要是野外行军,为小命着想,不脱为好 。

盔甲这玩意儿,沉甸甸的难穿又难脱,一般需要别人帮忙,无论穿脱都需要点时间 。脱的时候还好,时间再长也没关系,但若遇上紧急军情,说不定还没穿好敌人就杀到眼前,没有盔甲的保护,那就是个死 。

古代武林高手固然有,比如三国演义里的曹操的爱将许褚、东吴大将丁奉,都曾脱光过衣服“裸奔”上阵,但普通的士兵,单兵作战能力其实不强,在没有盔甲的防护下,被击中挂彩了基本就等于个死 。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文章插图

另一方面,刚结束战斗不立马脱掉盔甲,也是出于健康的考虑 。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在外面疯玩一天,跑回家的时候热得满头大汗,就想脱掉外衣 。家里的长辈必定出来阻止,说现在不能脱,会着凉生病,得等汗消了才行 。

冷热交替,容易引起感冒,这在现代是个医学常识 。一样的原理,打仗耗费力气,从前锋将军到管后勤的小兵丁,到战场上走一遭,谁都得浑身冒汗,这时候卸甲,后果比咱们小时候脱外衣严重得多 。

要知道,外衣再厚,也不会有动辄几十斤的盔甲那么厚重,“捂”出来的身体热量是惊人的 。

以宋朝步人甲为例,从头包到脚,严严实实,几乎护住了全身 。整套盔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重量约在34公斤,还能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重量也就随之上升 。

可想而知,将士们光穿着这套盔甲就是热的,因为身上的热量散发不出去 。再酣畅淋漓地打上一仗,冬天还好点,要是夏天,那和身在蒸笼中没太大区别 。

这要是一脱,凉快是凉快了,但身体机能根本受不了,要是再吹上一阵小凉风,不生病才怪 。因而有经验的将军或军医,打完一场仗后会叮嘱将士们,回去不要急着卸甲,先休息休息 。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文章插图

更严重的是,将士们经过长时间的战斗,神经紧张,且由于盔甲的存在,身体散发的热量和汗液无法及时排除,处于高温状态 。同时,激烈的战斗会引起肾上腺素迅速飙升,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随之而来的是血管收缩 。要是能缓缓平息,也没什么大问题 。

如果这时候脱掉盔甲,大家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吗?高热的身体遇上凉空气,汗液大量蒸发,体温急速下降,血管将收缩得更加厉害,很有可能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

心脏供血不足的下一步是什么?脑卒中,又叫中风、脑血管意外 。

这种病别说是在医疗条件低下的古代战场,就是在现代社会,也极为棘手,能不能治好带点运气的成分 。古代对此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卸甲风 。轻则肌肉酸痛、遍体发凉,重则当场中风,不治而亡 。

中医认为,人大汗之后,“腠里不固,风邪易侵,拘束经络,使筋脉拘急,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西医说得就简单多了,由于寒冷的刺激,引起肌肉的一种无菌性炎症,叫“腰背肌筋膜炎” 。

普遍认为,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就是死于这种病症 。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文章插图

常遇春有个外号“常十万”,自称能率领十万之众横行天下,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极得信任,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大破陈友谅、攻取元大都北京,立下赫赫战功 。

后来元军想夺回元大都,朱元璋派常遇春驰援,常遇春奉命,率军奔袭千里、大获全胜,又攻取了元上都开平,全歼留守的元军,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 。

朱元璋对他评价极高,曾说“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但常遇春却没享受到荣华富贵就死了 。

他从开平胜利回师,行到柳河川时突然暴卒 。这是很不正常的,因为当时他只有40岁,正是年富力强 。所以有人根据常遇春死前的症状,推断他死于卸甲风 。有此先例,之后的将士们再热也不敢脱盔甲了 。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文章插图

确实,常遇春就是死于卸甲风 。

所谓卸甲风,其实就是重感冒引发的并发症 。

古代的重甲是很沉重的,尤其将军的重甲最好,往往都是几十公斤重量 。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全天穿着几十公斤的装备,是什么概念 。

往往一天下来,将军都是疲惫不堪,尤其是一身大汗 。

一旦将重甲脱下,很多将军会趁机乘凉 。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文章插图

常遇春也就是如此,当时只顾凉爽,用凳子坐在营帐外吹风,结果感染了风寒 。

普通人不会这样,就是因为常遇春身体强壮,自认为不会有什么问题,这才中招 。

常遇春一病不起,由此去世 。

其实,这是因为常遇春得了重感冒,体内出现细菌感染,又引发了一些旧疾病,最终才死了 。

在古代没有抗生素的时候,普通的感冒也可以送命,因为细菌感染根本无法控制 。

《红楼梦》中的晴雯就是得了个感冒,最终就死了 。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文章插图

还有试图进入怡红院的柳五儿,也是感冒了一通就死了 。

如果说他们都是普通人,慈禧太后自己是死于细菌性痢疾 。这种疾病在今天,挂几天水就好了,但在当年就是不治之症,慈禧太后这种九五之尊也不能幸免 。

所以,古人的生命其实很脆弱的 。古代皇帝寿命也不长,皇子有三分之一根本长不大 。

其他网友观点

冬天卸甲还好,夏天刚打完仗就卸甲那就是自己找死!因为古代的军营中有一种可怕的疾病——卸甲风!

战国的魏王豹、五代的李存孝、明朝的常遇春都曾因为打完仗后贸然卸甲而患上了这一疾病 。其中,魏王豹和常遇春因此病而死,李存孝被人一激之下保住了性命 。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文章插图

可怕的卸甲风:三人染上,两人身亡

魏王豹是秦末汉初的群雄之一,是战国末期魏景湣王的儿子 。秦国灭亡魏国后,魏王豹逃到了楚国,自立为魏王 。秦朝末年,楚汉之争,项羽大封诸侯时,册封魏王豹为西魏王 。

后来魏王豹在楚汉之间摇摆不定,他先叛楚归汉,后来又叛汉归楚,被汉王刘邦派韩信前往征伐 。

在战场上,韩信与魏王豹大战了三天三夜,不分胜负 。后来魏王豹回到军帐后,感染了卸甲风死亡 。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文章插图

李存孝是五代时期晋王李克用手下的大将,他骁勇善战、精于骑射,可谓是有万夫不当之勇!

有一次,他独自一人力敌五路诸侯的二十八员大将,将十五名大将斩于马下 。这场战争之后,李存孝累得不行,回到军营的他立马脱掉了厚重的铠甲,并连喝三大杯冷酒 。不一会儿,他就重重倒地、口吐鲜血、人事不知,原来是中了卸甲风 。

李存孝患病后,只得卧病在床休息,他手下有一名副官名叫康君利,他嫉妒李存孝的勇武,想趁此机会激怒他,致他于死地 。于是便对他说道:

“自汝染病之后,新来一将,姓高名思继,有万夫不当之勇,吾被他杀败七十二阵 。今日老父引领五百家将,十二太保出阵,又被杀败大半 。看来世上英雄,只有此人,兄弟虽然人称好汉,亦不及此人矣!”

李存孝听后勃然大怒,气得浑身发抖,谁知一场气生了后,他汗流浃背、遍体生津,卸甲风就这么好了 。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文章插图

明朝的开国大将常遇春就没有这么好运气了 。

常遇春是明朝的开国将领,他早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伐,凭借着自己的勇武和善射,常遇春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据说他一生未曾败北,其才干能统领十万兵众,所以也得了一个绰号叫“常十万” 。

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率军攻取了元大都和元上都后,率兵班师回朝,在行军至柳河川时患上了卸甲风,不久便病逝了,享年四十岁 。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文章插图

到底什么是卸甲风?

卸甲风这么可怕,那么到底什么是卸甲风呢?

卸甲风中的这个“风”字,不是指自然界的风,也不是指风潮、跟风,而指的是“中风” 。

这种中风的原理说起来也十分的简单 。

在古代,士兵们行军打仗都会穿上厚厚的铠甲来防御冷兵器的袭击,减少伤害 。在战争或急行军结束后,由于剧烈运动,再加上铠甲不透气,士兵们的身体就会分泌出很多汗水,燥热难当 。这时候,如果有士兵贪图凉爽立即卸下盔甲,甚至卸甲后立刻饮冷水、冷酒,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就会患上卸甲风 。

在中医看来,这是因为人体在大汗之后,腠里不固,风邪易侵,继而导致拘束经络,使筋脉拘急,最终导致气血不通,是“中风”的一种 。由于它的形成原因是卸去盔甲造成的,所以便被称为“卸甲风” 。

从现今的医学理论和西医理论来看,这是因为人体运动之后,血液循环加快,陡然遇到寒冷的刺激后,肌肉会产生一种无菌性炎症,即“腰背肌筋膜炎” 。

所以古代军队在行军或打仗完后,将军们都要求士兵们不能立即卸掉盔甲,即便是再热再累也得忍着,就是为了避免他们患上卸甲风 。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文章插图

知道有卸甲风,为什么还要卸甲?

虽然古代医疗卫生水平比较落后,但对于卸甲风这种疾病,人们还是有所了解的,尤其是在军队中,那是必备的一个知识 。

既然将士们知道有卸甲风的存在,那为什么还有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强行卸甲呢?这主要是因为太重、太累、太热的缘故 。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铠甲就已经诞生了 。原始人为了抵御野兽的进攻以及部分植物对人体的伤害,将藤、木、皮革等围在身上,这就是最初的铠甲原型 。

到了先秦时期,人们用皮革制造铠甲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了,做出铠甲能够覆盖身体的主要部位 。战国末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的铠甲开始出现,后来成为了封建时期铠甲的主要形制 。

那时候的人们将铁块锻成甲片,然后退火脱碳,使其具有韧性,最后再用皮条、牛筋、铆钉进行组合,一套铠甲就完成了 。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文章插图

铠甲的形制在历朝历代虽然有所不同,但逗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重”!

《释名·释兵》中有言:“铠,犹铠也,坚重之言也!”这句话正好说明了铠甲厚重的特性 。

毕竟这玩意儿是保命用的,做得太水的话很可能会因此而丧失性命,所以是不能偷工减料的 。

那么古代的铠甲到底有多种呢?

经考古发现,汉代的铠甲约有22斤重,唐代的铠甲超过了30斤,宋代的步人甲则重达58斤,明清时期的铠甲也多在40斤左右 。先秦时期的藤甲、皮甲总体来说较铁甲轻 。

这么重的铁疙瘩套在身上,而且还有长矛、弓箭等兵器,一个普通士兵身上的负荷怎么也得有个50来斤 。

背着50来斤重的东西,到处奔跑和人打架,有多累是可想而知的 。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文章插图

另一方面,铠甲不光重,穿上它后不仅累,而且还热 。这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铠甲是由铁制成,密封性较好,透气性差,再加上铁是热的良导体,一旦阳光照射,铠甲内人体的温度会迅速上升 。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里面简直如蒸笼一般的存在 。

二、铠甲不仅有铁片,其内部还衬有棉花、布料的,这主要是出于舒适性和保暖性两方面考虑 。因为古代大多数在秋冬作战,所以让铠甲有保暖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

当将士们行军打仗完后,剧烈的运动会产生大量热量,再加上厚重铠甲吸热不散热,这种滋味是真的不好受 。

而且将军的铠甲都是特制的优良铠甲,铁片更厚、铠甲更重、棉花更多,所以自然也就更热了 。

在这种又累又热的情况下,便会有人忍不住卸甲,所以便会出现患上卸甲风的情况 。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文章插图

卸甲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

卸甲风不仅存在于古代的军营中,在我们现今的日常生活中,它有可能会出现 。

记得小时候在外面和小伙伴们疯狂的玩耍,累的满头大汗,回家后,奶奶都要叮嘱我们:再热也不能脱衣服,也不能喝凉水、凉茶,更不能吹电风扇、洗冷水澡,要等身体凉下来后才能干这些 。

这就是害怕我们患上卸甲风!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文章插图

现如今,很多人在夏天的时候热得满头大汗的时候,会吃冰棍、冰西瓜、冲凉等来给自己降温 。但我需要叮嘱一句的是:

给自己降温要慎重,当心患上卸甲风!

【文/若木图/网络】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关注@若木小记,为您分享更多精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