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驾屡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

【酒驾屡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 ,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 加之道路交通运输体制的转变及汽车价格的不断下调 , 汽车保有量及其私有化不断提高 , 非职业驾驶员越来越多 , 新驾驶员已成为驾驶员队伍的一股有生力量 。驾驶员酒后驾车现象是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 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肇事案件在所有肇事案件中占相当比例 , 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 。酒驾对社会危害如此之大 , 为什么还会屡禁不止呢?下面专注于交通安全的小编就为您分析一下其中的原由供您参考 。
酒后驾驶行为屡禁不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酒驾屡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插图
1、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 。一是传统“酒文化”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 , 喝酒已经成为中国人常见的生活及社交方式 。可以说 , 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起着调节人际关系、满足人们情感需要的重要作用 。社会上的交际应酬 , 走亲访友 , 同学相聚 , 都少不了饮酒 , 也为酒驾提供了生存土壤 。二是家庭认识的偏颇 。同样是酒后驾驶 , 有的造成事故 , 致多个家庭家破人亡 , 本人也锒铛入狱 , 有的在亲友的全力支持下 , 却将重大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 可见家庭因素很关键 。三是生活方式的变化 。近年来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 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追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一些年轻群体 , 他们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刺激与充实 , 白天上班 , 晚上成群结队去喝酒 , 然后夜间又驾车回家 , 这就无疑增加了酒后驾车肇事的几率 。
2、从公安机关自身角度分析 。由于警力不足 , 交警部门查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只能在重点时期、重点时段、重点路段开展 , 无法做到全天候、全区域覆盖 , 整治一段好一段 , 整治一结束 , 很快出现反弹 。在查处方式上 , 不能“随机应变” 。不少酒驾者现在逐渐向城郊、农村集镇延伸 , 区域不断扩大 , “农村化”趋势日益明显 , 而交警部门查处方式不够灵活 , 导致空挡出现 。在查处时间上 , 不能“猫鼠同步” 。晚上酒后驾驶的人数剧增 , 发生事故的频率也大幅增加 , 并且向“凌晨化”趋势发展 。特别夜间到凌晨这一段时间是酒驾行为的高发时段 , 但恰恰这个时间段内 , 没有充足的警力对路面进行常态化管理 。在勤务安排上 , 不能“疏而不漏” 。由于受人力、物力、技术手段等方面制约 , 多是单警种作战 , 随机性很强 , 无法全区域覆盖、全天候打击 , 导致禁而不止、打而不绝 。
3、从驾驶人个体心理角度分析 。一是侥幸心理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以前饮酒驾车从来没有发生过事故 , 也未被交警处罚过 , “只少喝了一点 , 不会出事” , “我开车技术好 , 开车慢一点 , 就不会出事的” 。还有一些居住边远农村、乡镇的驾驶人认为“天高皇帝远” , 长年无证驾驶也未被发现 , 也没有发生过交通事故 。而恰恰是这样的侥幸心理 , 使美酒佳肴变成了“最后的晚餐” 。二是特权心理 。一些社会地位较高、关系网较广的人 , 认为自己在交警有熟人 , 就算被抓住 , 也能“摆平” , 没什么了不起;还有一些驾驶员错误认为 , 自己开的是领导或者是大老板的车 , 民警一般不会拦车检查 , 即使查到了也能安然无恙 , 因此有恃无恐 。三是从众心理 。尽管有的驾驶人有酒后不驾车的初衷 , 但见到有朋友酒后驾车,如果自己循规蹈矩又怕人笑话 , 认为自己没有“男子汉气概”,于是便随大流 。四是冒险心理 。有的驾驶人饭桌上为面子豪饮比拼 , 不拼个你死我活誓不罢休 。不仅如此 , 酒后还要露一手 , 以显示自己驾驶技术高超 。被查验时又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 被处罚时后悔莫及、悔之晚矣 。五是自信心理 。从驾龄结构可以反映出这种心理特征 。2年以下驾驶人绝大多数不敢酒后驾车;2-15年驾驶人认为自己技术能够应付酒后驾驶所带来的危险 , 导致酒驾行为高发;而15年以上驾驶人 , 家庭社会责任感、遵章守法意识强烈 , 酒驾行为相对较少 。六是逃避心理 。交警在明处 , 自己在暗处 , 一旦被发现 ,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一逃了之 。
酒驾屡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插图


4、从社会监管角度分析 。目前存在的现状是:一是“独脚舞” 。一些地方政府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 简单地认为是公安机关的工作 , 尚未从全局的高度统筹协调;纪检、监察等部门未将其纳入职责范围 , 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新闻媒体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不及时 , 随意性较大 , 缺乏持久性;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交通安全监管不到位、措施不健全 , 仍然是公安机关一家在“单打独斗” 。二是“肠梗阻” 。办理醉驾案件涉及办案单位、法制部门、鉴定机构、检察机关、法院等多个部门 , 之间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 , 一个环节协调不好 , 就会发生梗阻现象 , 案件就会出现“办不下、诉不出、判不了、判太轻”的问题 。另外 , 有的公安机关和医院协调机制不健全 , 抽血时间长、速度慢等问题也常有发生 。三是“治标不治本” 。杜绝酒驾违法行为 , 专项整治行动 , 是“治标” , 长久教育 , 才是“治本” 。目前 , 开展的宣传教育 , 仅限于几幅横幅、几条标语、几个口号、几个数字 , 没有系统化、规范化的教材 , 无法引起社会共鸣 。驾驶人头脑中没有形成“一驾车就拒绝饮酒”的观念 。酒后不开车不是为了安全 , 而是怕被交警处罚 , 思想认识不高、法律意识不强 , 也与我们宣传教育不深入、机制不健全、方法不灵活有一定关系 。
5、从执法外部环境角度分析 。“醉驾入刑”后 , 对于公安执法 , 不仅仅是处罚力度的加大 , 执法程序、执法环境、执法难度等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 给禁酒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主要表现为“三难”:一是发现难 。酒后驾驶行为多发生在夜间 , 而饮酒驾车主要集中在小型轿车、摩托车等车型 , 遇有交警设卡 , 能够随时掉头逃离 , 且一般行驶路程较短 , 隐蔽性大 , 不易被发现 。二是查处难 。“醉驾”入刑后 , 醉驾者将被处以刑罚 , 特别是公职人员将面临被开除的严重后果 , 势必导致一些醉酒驾驶人逃避处理和打击的意向更为强烈、方法更为多样、手段更为极端、程度更为严重 。三是取证难 。侦办醉酒驾驶等危险驾驶罪 , 必须同时取得酒精检测的证据和当事人驾驶车辆的证据 , 缺一不可 。而这两份证据的取得 , 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 必须在查处现场当场提取 , 离不开当事人的配合 。在实际执法过程中 , 当事人拒不配合的比比皆是 。再加上一线交警缺乏必要的检测设备、摄像器材 , 现场证据不能及时固定 , 导致案件处理不畅 。
欲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 尽在本站行车安全常识频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