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 乌梅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
【常用别名】梅实(《本经》) , 熏梅、桔梅肉(《现代实用中药》) , 酸梅(《汇编》) 。
【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 me(Sieb.) Sieb.e tZu ce.的十燥近成熟果实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手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等省 。夏季采摘近成熟的绿色果实(青梅) , 大小分开 , 分别炕焙 , 温度保持在40℃左右 。炕焙至六成干时 , 须上下翻动 , 使其干燥均匀 。经炕焙2~3昼夜 , 果肉呈黄褐色起皱为度 。再堆放闷至色变黑即成 , 干燥 。
【历史沿革】汉代有醋浸一宿 , 去核再蒸熟捣如泥法(《玉函》) 。晋代有炙制、熬制法(《肘后》) 。唐代除沿用汉代方法外 , 还有单蒸法(《千金》) 。宋代有制炭(《证类》) , 炒焦法(《朱氏》)等 , 元代有煮法(《世医》) 。明代有用醋煮(《普济方》) , 酒浸(《保婴》) , 蜜拌蒸法(《保元》)等 。清代有麸炒(《食物》) , 盐水浸法(《便读》) 。现行有炒炭(《中国药典》1995年版) , 醋制(《规范》) , 蒸(《集成》) , 烤制法(《烤制法》)等 。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 , 洗净 , 干燥(《中国药典》1995年版) 。
炮制
1.乌梅肉取净乌梅 , 水润使软或蒸软 , 去核(《中国药典》1995年版) 。
2.制炭
取净乌梅 , 置热锅中 , 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 , 表面焦黑色 , 喷淋清水少许 , 熄灭火星 , 取出晾干(《中国药典》1995年版) 。
3.醋制
取净乌梅或乌梅肉 , 用米醋拌匀 , 闷润至醋被吸尽时 , 置适宜的容器内 , 密闭 , 隔水加热2~4小时 , 取出干燥 。每乌梅100kg , 用米醋10kg(《规范》) 。
4.蒸制
将原药除去杂质 , 置蒸笼内蒸至黑色、取出 , 干燥 , 筛去灰屑(《上海》) 。
5.烤制
先预热烤箱 , 使箱内温度达到230℃时 , 将铺薄层乌梅的烤盘放人烤箱 , 烤制10分钟 , 取出(《烤制法》)
【成品性状】乌梅: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圆形 。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 , 皱缩不平 , 基部有圆形果梗痕 , 果肉柔软 。核坚硬 , 椭圆形 , 棕黄色 , 内含淡黄色种子1.粒 。气微 , 味极酸 。乌梅肉:为去核的果肉 , 呈乌黑色或棕黑色 , 质柔软 。乌梅炭:皮肉鼓起 。质脆 , 表面焦黑色 。味酸兼有苦味 。醋乌梅:乌黑色 。质软柔润 。略有醋气 。蒸乌梅:表面黑色 。质柔润 。
【性味与归经】酸、涩 , 平 。明肝、脾、肺、大肠经 。
【功能与主治】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用于肺虚久咳 , 久痢滑肠 , 虚热消渴 , 蛔
厥呕吐 , 腹痛 , 胆道蛔虫症 。
【用法与用量】6~12g;或入丸、散 。
【处方应付】处方写乌梅、醋乌梅付醋乌梅;写乌梅炭、乌梅肉、蒸乌梅、生乌梅各随方付给 。
【炮制作用】乌梅经醋制后 ,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作用更强 。炒炭后具有收敛止血作用 。
【《本经》 乌梅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化学成分】含枸橼酸、苹果酸、琥珀酸、酒石酸、谷甾醇及齐墩果酸、果胶、苦杏仁甙、苦味酸、苦扁桃甙、超氧化物歧化酶 。还含挥发油 , 主成分为1 , 8-桉叶油素 , 还有a-龙脑、a-樟脑、葎草烯及其环氧化物等 。按干燥品计算 , 含有机酸以枸橼酸(C6H:07)计 , 不得少于15.0% 。
【现代研究】工艺研究:介绍一种利用粉碎机制取乌梅肉的简便方法:取净乌梅 , 微淋清水湿润 , 晾干外皮 , 使其内肉稍绵软 , 外皮较干燥 。将FFC-45A型粉碎机内筛框及筛网取出 , 关紧活门 , 通电后待机器运转正常 , 将润好的乌梅均匀地投人粉碎机内 。使其迅速通过粉碎室 , 进入出料袋内 , 取出粉碎的乌梅 , 用簸箕簸去核壳 , 即得净乌梅肉 。制备过程中关键步骤在于湿润药材时 , 加水量要合适 , 以及投料速度均匀与否11 。还可以利用切药机 。即取乌梅原药材 , 除去杂质及枯焦颗粒 , 洗净 , 微淋清水使之湿润 , 待肉软后 , 大小分档 。将切药机(长沙黎托医疗器械厂生产的OU J-250型或其他型号) 的刀片反装 , 然后将润透分档的乌梅分次用铁勺倒入送料槽内 , 使其自然流入刀片处 。利用刀片在机内高速反转 , 迅速剥取乌梅肉 。这种方法可比手工提高工效27倍 。但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药材的湿润程度 , 大小分档 , 并按档次大小及时调整进料口大小
【贮藏与保管】置阴凉干燥处 , 防潮;醋乌梅 , 密闭 , 置阴凉干燥处 。
【备注】炒炭后及时散热 , 防止复燃 。
推荐阅读
- 加减河车大造丸的出处来源
- 补天大造丸的出处来源
- 健步虎潜丸的出处来源
- 大补元煎的出处来源
- 无比山药丸的出处来源
- 三宝丹的出处来源
- 血宝的出处来源
- 十补丸的出处来源
- 赞化血余丹的出处来源
- 右归丸的出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