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汤的作用与功效

【来源】《三订通俗伤寒论·六经方药·温热剂》 。
【配方组成】藿梗三钱川厚朴钱半广陈皮二钱白芷二钱嫩苏梗钱半姜半夏三钱浙茯苓皮四钱砂仁八分(分冲)
【用法】水煎服 。
【作用与功效】解表散寒,芳香化浊,理气和中 。
【主治适应症】暑湿伤寒;伤寒头痛,憎寒壮热;夏月伤暑 。
【方解】俞氏藿香正气汤则从藿香正气散去桔梗、白术、大腹皮、甘草、生姜和大枣,并加入砂仁而成 。方中以藿香为君,以其性温味辛、气芳香善辟秽,能解表化湿,理气和胃止呕;臣以厚朴、陈皮和半夏,厚朴苦辛而温,燥湿除满,与半夏和陈皮同为辛温之药,合而温中燥湿,降逆止呕 。白芷辛温解表,有燥湿之功,入阳明经助藿香发表化湿 。佐以砂仁与紫苏梗,砂仁是醒脾调胃之要药,紫苏梗则辛温理气,宽胸利膈,二药行气化湿,温脾宽中,宜于湿阻气滞所致的脘痞腹胀 。而茯苓皮性同茯苓,味甘淡性平,祛湿消肿,更长于利水渗湿 。全方温化芳淡,为治湿滞挟秽之良方 。
【临床应用与医案】
(一)子宫肌腺病、子宫内膜异位症
刘某,女,42岁 。1996年8月6日诊 。患痛经渐进性加剧17年 。妇检:后穹窿骶韧带增粗,触疼明显,可触及硬结;子宫呈球形增大,活动欠佳,有压痛;左侧附件可触及囊性包块,张力增高,与周围组织粘连,有压痛 。B超:卵巢子宫内膜囊肿,子宫肌腺病 。经中西药多方消炎止痛药治疗效不佳 。
刻诊:月经来潮第1日,量少,有血块,色黯,伴腹部剧痛,肛门及腰骶部坠胀疼痛,头晕恶寒,汗出肢冷,倦怠嗜卧,恶心呕吐,便溏,排便时疼痛加剧,里急后重,舌质紫黯、瘀斑、苔厚腻,脉沉紧 。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病 。证属寒凝血瘀,久瘀而致,复感外邪 。治则:解表化湿,温经活血 。方用藿香正气汤加减 。药用:藿香25g,白术、茯苓、三棱、莪术、延胡索各15g,白芷、陈皮、厚朴、半夏、桂枝、炮姜各10g,小茴香5g 。水煎服,每天1剂 。服药1剂后,诸症明显好转;又服3剂,诸症痊愈 。为巩固疗效,于下次经前4天开始服药,连服7剂,经期无任何不适感,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
按本案为寒凝血瘀,久瘀成证,复感外邪,寒湿之邪客于脾胃,脏腑功能失去调和,气机不畅所致 。用藿香正气汤加减,即解去表寒,又祛内湿,佐以温经活血,疏通经络,达到以通为用的止痛目的 。虽然中医学称“瘀”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及体征的主要原因,但只是从“瘀”论治,收效不大,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标本兼治,才能获效良好 。[高明景.藿香正气汤新疗法举隅.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1):28](二)原发性痛经
张某,女,30岁 。1999年6月5日诊 。自初潮后每于经期腹部剧痛15余载 。妇检阴性 。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 。常服中、西药及止痛药治疗无效或短效 。刻诊:月经来潮第十日,经量少,色黯滞,夹有小血块,伴腹部坠胀绞痛,辗转不安,痛苦面容,头晕,面色苍白,冷汗出,形寒肢冷,乏力肢软,恶心呕吐,便溏,舌淡、苔白厚腻,脉沉迟 。诊为原发性痛经 。证属寒湿凝滞,复感外邪 。治以解表和中化湿,温经散寒止痛 。方用藿香正气汤加减 。药用:藿香、丹参各20g,茯苓15g,白芷、陈皮、白术、厚朴各10g,炮姜5g,半夏10g,桂枝、肉桂各5g,小茴香10g,炙甘草15g 。水煎服,每天1剂 。服药1剂后诸症明显缓解,又服2剂,诸症痊愈 。为防下次复发,于其经前2天始,照服此方5剂,经期病人无任何不适感 。随访10年未再发病 。临床上遇此证型病人照此方治疗,疗效均佳 。亦可用藿香正气水或藿香
正气胶囊 。
按本案为寒湿凝滞,复感外邪,寒湿之邪客于脾胃、胞中,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血凝胞中,运行不畅,发为痛经 。藿香正气汤加减即辛温而散在表之风寒,又芳香而化在里之湿浊,诸药合用达到了降逆和胃,健脾化湿,温经散寒,行血止痛之功效,从而诸症痊愈 。国内外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的含量过高有关,由此导致子宫肌肉痉挛,造成子宫局部缺血而发生疼痛 。而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中药具有降低前列腺素的作用,从而缓解子宫肌肉的痉挛 。动物实验表明,此类中药有扩张微血管,加快微血流的作用,从而缓解疼痛 。[高明景.藿香正气汤新疗法举隅.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1):28] 。
(三)急性胃肠炎
钱某,女,45岁 。1998年5月5日诊 。慢性胃肠炎病史多年,感寒或过食寒凉不洁食物经常急性发作 。刻诊:发热恶寒,无汗,恶心呕吐,脘腹绞痛坠胀难忍,里急后重,大便稀,甚则便稀如水,欲便不尽,欲蹲不起,舌淡、苔白厚腻,脉沉无力 。诊断:急性胃肠炎 。证属外感风寒,过食寒凉,湿滞脾胃 。治以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方用藿香正气汤加减 。药用:藿香25g,白芷、白术、茯苓、香薷、延胡索各15g,紫苏、半夏、陈皮、厚朴、大腹皮、木香各10g,生姜3片 。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1剂后症状明显缓解,汗出热退,便次大减 。又服2剂后诸症痊愈 。随访2个月未再复发 。
按本案证属素体脾胃虚寒,又感寒食凉,风寒外束,内伤湿滞,脾胃失和,升降失常所致 。用藿香正气汤加减,重用藿香,具有表里双解,化湿辟秽,升清降浊,理气和中之功,能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则寒热吐泻自愈 。早、晚分服,连服1个月,诸症消失,继用上方4剂研细炼蜜为丸,每次9g,日服2次 。连服2个月后,X线钡餐透视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高明景.藿香正气汤新疗法举隅.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1):28] 。
【现代研究】
(一)小儿秋季腹泻
用于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方用藿香正气汤加味 。基本处方:藿香、川厚朴、茯苓、紫苏、大腹皮、白术各10g,半夏、白芷各5g,滑石(包煎)20g,桔梗、陈皮、炙甘草各3g,生姜3片,大枣3枚 。此基本方用量为1周岁小儿用量,其他年龄可适当增减 。有呕吐者加竹茹;腹胀者加木香、枳壳;水泻重者加泽泻、薏苡仁 。每日1剂,水煎2次,两煎药液混合,分8~10次服完,每次3汤匙即可 。其中临床痊愈(服药1~2天,症状消失,大便恢复正常,停药4周未见复发)67.5%,有效(服药4天,症状基本消失,但1个月内仍有复发)25%,无效(服药7天,症状未消失)7.5%,总有效率为92.5% 。[毛军海,张东海.藿香正气汤加味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20例.浙江中医杂志,2009,44(6):422] 。
(二)婴幼儿秋季腹泻
用于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 。以藿香正气汤加减治疗 。处方:藿香、大腹皮、紫苏叶、白术、茯苓、泽泻、桔梗各6g 。辨证加减:腹泻便臭者加神曲6g,焦麦芽12g,火炭母10g;舌淡、泻下清稀者加苍术炭、焦神曲各6g,陈皮9g,麦芽9g,马齿苋9g,黄柏3g,葱2根 。水煎2次,兑为100~200ml为1剂,早、中、晚分3次口服,<6个月的患儿给予每天1/2剂,6个月~3岁患儿给予每天1剂 。治疗总有效率为92.2%,并且疗效明显优于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 。[赵明德.藿香正气汤加减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102例疗效观察.社区中医药,2011,(36):184] 。
【临证提要】
【藿香正气汤的作用与功效】藿香正气汤是俞根初的加减经验方,此方为“温中化浊法” 。在俞氏《通俗伤寒论》中的各湿病证之中引用最多、应用最广,在配合相应加减化裁后,能用于由寒、热挟湿所致的外感各证 。绍兴地区多湿,地多秽浊,人多恣食生冷油腻,故湿证居多,所以俞氏大量运用藿香正气汤,即是以藿香正气散为基础的加减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