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世界 臭氧层遭破坏

    臭氧层遭破坏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是人类活动使大气严重污染的结果 。近些年来,工业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电冰箱等制冷装置,排放出大量的氯氟烃(氟里昂)等气体进入大气 。这些化学物质在低空极易分解,可以上升到高空的平流层(又叫臭氧层),在那里受到阳光照射,氯氟烃分解出自由氯离子,参与一系列破坏臭氧层中臭氧的反应 。反应的结果使臭氧(O3)变成了氧分子(O2),使臭氧遭到破坏 。臭氧层中的臭氧,具有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性能,从而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为此,人们称臭氧层是“人类的保护伞” 。由于人类活动使臭氧层中臭氧含量减少,照射到地面上的太阳紫外线就会增多,将会严重损害地面上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并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存 。此外,还会使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使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增多 。据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就会增加2% 。80年代,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的臭氧在每年的9~10月急剧减少 。1985年公布的测量结果表明,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浓度大大减少,臭氧层“空洞”已扩大 。1987年,科学家们又发现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为了保护臭氧层免受破坏,全世界共同采取“补天”行动 。1985年3月22日,《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在奥地利的维也纳签订;1987年9月16日,《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签订 。1990年6月29日,又对上述议定书进行修订 。中国于1991年6月14日在修订后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上签字 。1992年1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第四次会议,进一步修正和调整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使用时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