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行者2|元宇宙爆火,虚拟人的商业落地现实又残酷( 三 )


·后海汇官方虚拟偶像@想想Hilda和北京世悦星承旗下的虚拟人@CallmeVila在上海结伴探店 , 并在小红书发布了打卡笔记
不难看出 , 对虚拟人而言 , 做到虚实结合的一步已经是很有突破性的成绩 , 未来也一定会有更多融合性的尝试 , 但其变现方式始终困在流量囚笼里 。
艾媒咨询的《2021中国虚拟偶像行业发展及网民调查研究报告》指出 , 2020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规模为34.6亿元 , 预计2021年达到62.2亿元 。 作为对比 , 2021年中国虚拟偶像周边市场的规模却预计能达到1074.9亿元 。 从某种程度上说 , 捧红一个虚拟人再挖掘周边产业反而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 就像玲娜贝儿走红后 , 大家也会去争抢周边玩偶 。
靠流量变现并不是问题 , 问题在于当众多传统内容本身也是流量的瓜分者时 , 新入局的虚拟人抢走的注意力 , 是否能成为长期的红利?
柳夜熙团队将这个角色的成功总结为“50%是因为元宇宙的概念热度 , 30%是因为其2.5次元的设定和技术水平 , 20%是视频创意和世界观的搭建” 。 可见如果不是处在元宇宙+虚拟偶像双重爆发的浪潮上 , 普通的虚拟要想破圈并不容易 。 屈臣氏、钟薛高、中国联通都推出了自己的虚拟 , 但它们就没能爆红 。
不是每家公司都是乐华娱乐和SM , 天生就是造星公司 。 想让一个虚拟人存在得更久 , 也不能寄希望于腾讯、网易这些大厂的长期支持 。 虚拟人需要有一些现实的生态 , 技术创造了他们 , 而故事将赋予他们生命力 。
虚拟人产业生态 , 技术和故事缺一不可
从技术角度看 , 虚拟人所需的全流程CG制作、引擎渲染成本不低 , 出片时间长 , 具体制作流程和难度并不亚于顶级电脑特效 , 当然也取决于虚拟人的展现形式 。 要规模化打造虚拟人矩阵 , 对从业公司的水平和实力都是较大的考验 。
这也是存在世悦星承这种量产型公司的原因 , 它们能更有效地利用技术迭代的经验 , 开创应用价值更全面的虚拟人矩阵 。 继而在众多虚拟人角色的积累之上 , 去探索合适的商业模式 。 类似的 , 行业内另一家定位于元宇宙数字资产运营的公司——环球墨非 , 其多位高管来自国际顶级技术特效公司工业光魔 , 为虚拟人的资源储备打下了基础 。
在这个层面 , 虚拟人的产业化路径目前更像是To B , 其商业化的生命力来自与不同领域的品牌对接 。 纯面向C端更像是SM、乐华娱乐这样的经纪公司更擅长做的事 , 轻车熟路地打造明星化的虚拟人需要行业积累 。
有了技术做铺垫 , 虚拟人就该考虑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力长一些 。 而这个问题将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 , 可能是元宇宙真正来临之前 , 大部分虚拟人公司的痛点 。 最初的虚拟偶像之所以成为偶像 , 是因为它们能生产内容 。 现在 , 内容的场域消失了 , 虚拟人变成了虚拟网红 。 而要从部分公司的追逐战演化为一个完整的行业 , 这远远不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