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物理、生物等多种方式 , 将二氧化碳“存”起来
提升固碳能力 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创新助力“双碳”③)
无论是降低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 , 还是研究用非碳能源进行替代 , 都属于从排放端来探讨如何减排 。 实现双碳目标 , 还需要在固碳端发力 , 通过生态建设 , 土壤固碳 ,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工程及技术 , 去除那些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 。
充分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固碳 , 最为经济且对环境友好
所谓固碳 , 也叫碳封存 , 是指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碳含量的措施 。 固碳能够将多余的碳封存起来 , 不排放到大气中 。
【光合作用|提升固碳能力 实现双碳目标】“目前主要有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两种方式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可鑫介绍 , 物理固碳是将二氧化碳长期储存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深海里;生物固碳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 , 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 , 以有机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体内或土壤里 。
在过去的10年中 , 人们越来越关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 生物固碳被认为是缓解全球变暖最具前景的方法 。
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说:“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 。 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固碳 , 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最为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的途径 。 因此 , 如何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能力 , 既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 , 也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 ”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 也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库” , 在调节气候 , 缓解全球变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那么 , 我国在这方面的现状如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说:“中国的陆地碳汇中 , 约56%来自六大生态工程建设相关的区域 。 这些工程的历史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 在多年的积累之后 , 它们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刘毅团队 , 今年在《自然》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 , 我国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巨大 。 研究发现 , 我国陆地生态圈巨大的碳汇能力主要来自于我国重要林区 , 尤其是西南林区的固碳贡献 , 同时我国东北林区在夏季也有非常强的碳汇作用 。 这也是我国近40年来恢复天然森林植被、加强人工林培育取得的成果 。
发展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 加强对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研究认为 , 碳封存过程中需要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 , 以提高效率 , 增加埋存量 , 从而降低成本 。 同时 , 大部分的利用场景也需要高浓度的二氧化碳 , 提高利用转化率 。 因此 , 捕集技术成为二氧化碳利用和封存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
推荐阅读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识别|天津滨海机场RFID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完成建设 行李标签识别成功率可提升至99%
- 周鸿祎|网络安全行业应提升数字安全认知
- 曾学忠|小米手机部总裁曾学忠:希望明年与光弘科技完成智能手机4000万台目标 将引入高端和旗舰项目提升合作规模
- 安全风险|网络安全行业应提升数字安全认知
- 增加到|首儿所互联网医院服务能力再提升,线上号源增加到每日1500个
- 保障|《“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印发 提升原材料工业保障引领制造业能力
- 技术|山西:提升科技水平 打造高速公路出行“安全卫士”
- Xiaomi|MIUI 13正式发布 流畅度、稳定性、安全性大提升
- 技术|乐鉴码交互设计优化及NFC技术加持,助力提升消费者互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