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技术哲学视域下的新冠疫情(下):全球公共物品

【主持人语】全球新冠疫情持续已快2年 , 科学技术在疫情应对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彰显 , 但为抗疫所采用的诸种技术治理措施也引发不少争议和担忧 。 这引起了专门研究科技问题的技术哲学家的兴趣:从技术哲学的视角看 , 新冠疫情究竟意味着什么?来自中国、美国和德国的3位技术哲学家对全球疫情技术治理展开合作研究 , 阶段性成果论文《全球疫情技治的文化比较》发表在《科学·经济·社会》杂志2021年第1期上 。[电子版参见:https://www.nomos-elibrary.de/10.5771/9783748910961-301/editorial-der-kontroverse?page=0]他们的观点受到国际技术哲学界的强烈关注 , 9位来自世界各国的技术哲学家发表了针对性的意见 。 整组笔谈以英文和德文发表于德国的《技术哲学年鉴2021》(Alexander Friedrich等主编 , 德国Nomos出版社2021年出版)上 , 所有作者均为国际技术哲学界声誉卓著的资深学者 , 内容涉及科学技术与疫情应对关系的各个方面 , 对于新冠疫情反思颇具启发 。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授权刊发这组笔谈 。 整组10篇文章现分为上、中、下三篇 , 本文为下篇 , 包括三篇回应文章《全球公共物品》《新冠危机的技术危机性探讨》《新冠与身体环境:生态技术的探究》 。

疫情|技术哲学视域下的新冠疫情(下):全球公共物品
文章图片

全球公共物品
作者:勒内·冯·尚伯格;译/王誾
作者简介:勒内·冯·尚伯格(René von Schomberg) , 欧盟开放科学项目负责人 ,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欧盟研究员 , 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 主要从事技术哲学和STS研究 。
面对新冠疫情的爆发 , 中国没有太多考虑经济问题 , 选择采取严格防控措施 。 这与西方世界流行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 即我们(西方)都接受某种程度的“灵活”封闭 , 主要目的是为了挽救老年人的生命 。 然而中国人却在创纪录的短时间内扩大了医院的容量 , 并带回了居住在国外的中国公民 , 这几乎都不在大多数西方国家的考虑之列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一些西方国家则从相反的极端来考虑:我们必须创造群体免疫力 , 仅仅隔离最脆弱的群体 。 英国、瑞典和荷兰在疫情爆发之初就押注于这一选择 , 希望借此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 。 然而 , 大多数西方国家在基于国家卫生系统能力制定预防措施的操作方式上有些犹豫——而没有考虑投资或扩大这些卫生系统 。 他们主要遵循一种经济理性 , 为地方政府或社区可以考虑的措施设置界限 。 这种做法使所采取措施的重要性相对化了 , 同时也使这些措施招致持续不断的争议 。 然而 , 西方社会需要忍受不同程度的预防措施的时间越长 , 它们就越不得不面对在目标和措施的选择上展开民主协商的挑战 。 这些国家层面的协商是必要的 , 而与此同时 , 我们不应忽视全球层面 , 其中包括国际司法的这一重要层面的协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