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AI社会学|社会的反向运动:平台为什么塌了?( 三 )


又譬如 , 对内容分发和社交媒体平台来说 , 免费服务的背后 , 是用户私人数据的商品化——也就是说 , 平台会将你的隐私、注意力、网友互动 , 点赞 , 甚至情感波动抽象成数据分析 , 进而整合打包 , 和更多用户的数据结合 , 形成用户画像 , 以求更精准的广告定位 。
【平台|AI社会学|社会的反向运动:平台为什么塌了?】这就是所谓的: 当一个线上服务是免费时 , 你就不再是顾客 , 而是商品 。
其二 , 今日很大一部分平台的崛起模式 , 背后是一种“短视”的风险资本逻辑 , 平台们会在资本的驱使下 , 规避真正的万米赛道的科技创新 , 选择进入“疯狂补贴—疯狂垄断”的50米快跑道 。 也就是说 , 平台们在风险资本的推波助澜下 , 不考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 不考虑目前的创新问题 , 甚至也不考虑当下的盈利问题 , “先做大”再说 (get big first) 。
这种神奇的资本逻辑 , 不是互联网平台独有 , 却因为种种历史机缘 , 在互联网平台的时代发扬光大 。 如果我们观察各大平台发家史 , 很明确的一点是 , 他们在有大批风险资本投入之后 , 就会拼命用补贴的方式占领市场 , 挤跑竞争者 , 以求形成垄断 。 中国打车平台、外卖平台、社区团购平台的崛起 , 就是一部“巨额资本—疯狂补贴— 寻求垄断”的三部曲 。
传播学者迈特·克雷恩(Matt Crain)在研究了美国互联网广告业和金融资本相爱相生的历史之后 , 总结出了“先做大” (get big first) 的商业规律 。 他指出 , 风险资本具有非常明显的“短视性”(short-sighted)——也就是说 , 这一类型的资本在进入平台之后 , 很少会长期持有 , 大部分会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套利退出 , 寻找新的投资热点 , 这会导致互联网企业无节制、无理性的扩张 。 克雷恩认为 , 这种“短视性”直接导致了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 。 同样的 , 类似的资本性质也决定了今日的平台企业必须在疯狂补贴-疯狂垄断的两极往返跑。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 平台本身的崛起模式 , 受限于背后资本的结构 。
其三 , 一小部分的巨型平台 , 在最近的十年里实现了所谓的“基础设施化” (infrastructuralization);而随之引发的 , 就是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和私有平台的逐利性之间的矛盾 。
所谓的“基础设施化” , 是指平台们在“做大”的过程中 , 依靠巨额资本的加持 , 渗透进了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 成为社会运作的底层结构 。 譬如 , 曾经的电商公司 , 不再局限于电商 , 变成了物流、金融、云计算、线下……层层覆盖的巨无霸 。 早在2015年 , 阿里就曾经在一封致股东的公开信里说过: “我们认为未来阿里巴巴提供的服务会是企业继水、电、土地以外的第四种不可缺失的商务基础设施资源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