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车市物语(ID:autostinger)
作者:拙阳、火山
在网上引发论战的蔚来辅助驾驶致死事故 , 可能早就被人“预测”到了 。 一个多月前 ,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在公开场合表示:“对于辅助驾驶 , 当用户期待远远高于系统能力的时候 , 安全问题就一定会出现 。 ”
当然 , 用户期待为什么这么高 , 车企自己最明白 。
于自动驾驶产业发展而言 , 蔚来“辅助驾驶致死事件”或许将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 , 这个“转折”算是一把双刃剑 。 积极的一面在于 , 这会让全社会重新审视自动驾驶 , 刺破宣传“泡沫” , 推动相关法规健全 , 尤其是让用户抛弃盲目期待 , 真正认识到现在所谓的“自动驾驶”发展水平;而消极的一面是 , 这可能会极大扰乱自动驾驶发展进程 , 让资本再次爆冷 , 使企业束手束脚、技术推广落地速度进一步放缓 。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而言 , 全产业发展应该寻求一个平衡点 , 可以借此机会主动“降温” , 统一舆论战线摒弃“内卷” , 让行业回归理性 。 但“降温”不宜矫枉过正 , 真正需要降的 , 是那些过度宣传、侥幸乐观、盲目推广;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立法推进、资本投入 , 甚至看起来颇有些扎眼的“用户教育” , 不仅不应降温 , 反而应该继续增温才对 。
01
给过度宣传降降温
害人终害己
最近这一年 , 自动驾驶事故频出 , 每次都是塌方式负面 , 可消费者却始终愿意往前冲 。 在这件事上车企的过度宣传恐怕要负主要责任 。 这种过度宣传不是一家一户的事 , 而是普遍地、集体性的过度宣传 , 给用户营造出了“可以撒手不管”的错觉 。
这件事的鼻祖恐怕就是特斯拉了 。 早在2014年 , 特斯拉就开始用“半自动”这个词汇来标榜Autopliot;到2016年Hardware2.0推出时 , 马斯克说“硬件传感器和算力完全能胜任未来的自动驾驶”;到了2019年 , 特斯拉正式推出FSD , 虽然在用户手册中特斯拉注明了该功能属于“辅助驾驶” , 可看这Full Self-Driving的全名 , 以及马斯克多次在公开场合鼓吹的“可实现L5功能” , 恐怕愿意相信它是自动驾驶的用户并不占少数 。
作为新势力的始作俑者 , 特斯拉已经成为众多企业争先效仿的对象 。 这种效仿不仅仅是在产品定义、销售模式上 , 同时也在对于辅助驾驶功能的过度宣传上 。 于是乎 , 国内的企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造出了不少新概念 , 比如”L2+”、”L2.5”等等 , 将自己的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 , 大搞文字游戏 。
比方说 , 在搜索引擎上键入关键词“L2+”或者“L2.5” , 第一时间会出现很多车型 , 其中不乏传统车企的销量主力;甚至在极狐阿尔法S的官网页面上赫然挂着“智能高阶自动驾驶”的称呼 。 而在事故舆论发酵后 , 有些新势力显然开始纠正说法 , 比如理想已经把此前官网上”理想AD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高级”两个字删掉了 , 小鹏也把其辅助驾驶系统的名称由此前的“XPILOT3.5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改为“XPILOT3.0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
对于L3的争夺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 车企纷纷标榜自己为“首个” , 以致网上出现了多个车企的多个“首款L3” 。 诸如:“率先实现L3级自动驾驶量产落地”“中国首个L3级自动驾驶”“全球首款L3级自动驾驶量产车”“全球首款量产L3级自动驾驶”等……
不仅L3 , 个别车企同样对L4展开了混淆式进攻 , 比如威马汽车 。 原本威马W6可以实现AVP功能(自动代客泊车) , 而该功能属于L4级自动驾驶的场景之一 。 于是乎威马汽车便将这款车定义为“限定场景L4级无人驾驶” , 其官网上更是直接标明这款车是“国内首款无人驾驶量产车型” 。
【财经自媒体|站在十字路口的自动驾驶,是该降温,还是该添把柴?】厂商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 业内人士也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 但用户呢?恐怕眼睛盯着“L4级无人驾驶”而忽略了“限定场景”的大有人在 。
而在销售端 , 大肆鼓吹“自动驾驶”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 让人无语的是 , 大部分新势力直营店在销售端宣传辅助驾驶时分“事前”和“事后” 。 在辅助驾驶事故前 , 大家的宣传往往是“这就已经可以达到自动驾驶了 , 不过由于相关法规尚未出台 , 我们只能叫‘辅助驾驶’ , 但部分场景下已经可以当‘自动驾驶’用了 。 ”而每当社会上出现“辅助驾驶致人死亡”的新闻后 , 这些新势力销售却都立即换上一副认真脸 , 讲解的时候也会特别注意说明:“这只是辅助驾驶 , 您千万不要过分相信它 。 ”但即便这样 , 当你表示“那我就不买辅助驾驶选装包”的时候 , 销售又会立马放出“我们的产品可以OTA升级 , 未来的功能会越来越强大 , 越来越完善”等论调 。
这种“事后”的严谨 , 让人看上去更像是暂时性的改善 , 只是不知又能维持多久?
其实业内对于自动驾驶的过度宣传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 首先是资本驱动 。 AI、智慧城市是大势所趋 , 自动驾驶恰好是个绝佳的资本“故事” , 是亿万股民狂欢的兴奋剂 。 其次 , 是车型产品卖点的需要 。 新能源汽车尚未对燃油车形成压倒性优势 , 总不能一直去和燃油车比百公里加速 。 此外 , 市场宣传“内卷”非常严重 , 在全网鼓吹的行情下 , 任何一个车企都不能容忍自己比别人落后 。
用户是被舆论所引导 , 不能寄希望于用户去掌握技术原理 。 当舆论大幅度向某一面倾斜 , 那么“真相”就太过势弱 , 而当下用户显然对自动驾驶有了过高的期待 。
其实车企也明白 , 这样的对标性“过度宣传” , 即便一时间可以获得市场声量 , 但也属于“饮鸩止渴” 。 正如朱西产所说 , 对用户的过度宣传导致了用户的过高期待 , 当车辆系统能力无法满足用户期待时就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 而悲剧发生后呢?则会造成整个自动驾驶产业都陷入信任危机 。
在信任危机下 , 若真有一天用户不愿相信“自动驾驶”承诺了;资本还愿意投入么?若资本不在了 , 这场由智能化所主导的汽车革命恐怕也就无以为继了 。
通过鲜活的生命来唤起全产业反思 , 换回全社会的理性 , 虽然代价很大 , 但这也必将为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 这种影响不应该成为技术发展的镣铐 , 而应该驱动行业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 抛弃夸张的舆论误导 。
02
给技术研发添把柴
熬过黑暗才能见光明
如果说过激的舆论导向是造成自动驾驶事故多发的直接原因 , 那么技术不成熟就是背后的根本原因 。 所以 , 在给误导舆论“降温”的同时 , 还要在技术研发层面急剧“升温” , 与之配合的还包括AI时代的伦理规范和制度健全、资本投入等方面 。
在L2时代以前 , 为开发辅助驾驶场景 , 车企往往要采集100-500万公里里程 。 而L3及以上的自动驾驶呢?若想真正开发出一套完整的系统 , 则需要采集几亿到几十亿公里的行驶里程数据 。
但有了百亿公里的数据积累后就能彻底安全了吗?其实更大程度上是“相对更加安全” 。
海量规模的数据是自动驾驶的根本所在 , 但在强调数据规模的同时也要重视数据的“质量” , 在一条简单的路上反复跑100亿公里这种数据就没有什么意义 。 就好比有企业在上海某条路上搞自动驾驶演示 , 技术很成熟 , 面对行人、电动车都应对自如 , 堪比老司机中的战斗机 。
问题在于 , 系统在这条路上已经跑了多少遍了 。 工程师可以把这条路上所有可能发生的场景“穷尽”出来 , 但如果换一条新的道路呢?从一小片区域换成一个城市呢?从一个城市换成一个国度 , 换成全球呢?
自动驾驶汽车作为一个商品是需要在全球范围流通 , 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 , 海拔几十到几千米……永远不可能知道用户会在什么场景下使用自动驾驶 , 永远不可能知道系统会遇到什么工况 , 更不可能去“穷尽” 。
因此 , 数据量即便足够大 , 也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概念 。 到底自动驾驶需要小数点后多少个9(99.999……999%)才能安全 , 这没有办法量化 , “长尾问题”是个极其棘手的问题 。
正因自动驾驶是AI的最大应用领域 , 在将来的AI社会 , 人与AI如何相处、人与AI的关系格局如何发展、AI时代的法规构建等等 , 也是影响自动驾驶进程的关键所在 。
以一个现象来做说明 , 每年全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过100万人 , 人为因素的违规、违法等危险驾驶行为是事故的主因 。 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 , 舆论对于超过100万人死亡的交通事故关注度远远比不上1例自动驾驶事故 , 前者甚至可以形容为“平淡无奇” 。
其背后的原因在于 , 当前的社会体系、关系格局、法规制度和伦理评判标尺等所有一切都是“以人为中心”构建的 , 而自动驾驶则完全不同 。
例举这个现象并不是毫无人性地为自动驾驶犯错开脱 , 生命无价 , 不容亵渎 。 而是通过此例 , 可以看到当社会迈入AI的过程中 , 需要打破旧有的、不适宜发展的体系 , 重新建立以人和AI共存的一套体系 。 人与AI的关系格局、AI时代的法规制度、AI时代的伦理道德标尺等都还不健全 。
上述的缺位 , 也使得自动驾驶陷入“电车悖论”不得解 , 使得自动驾驶的法规制度建立健全难度大 , 使得自动驾驶发展受制约 。 未来 , 应通过对AI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 , 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 , 让AI服务人类社会 。
但面对这些问题 , 车企、供应商、或是相关部门要做的应该是在正确的方向继续努力、继续升温 , 加大投入、引导力度 , 撑过这段黑暗 , 让光明尽早地到来 。
在这段“升温”的环节中 , 比较纠结的可能是资本 。 过去几年 , 自动驾驶领域的“资本寒冬”也曾有发生 , 这波负面舆论或许会让资本多少有些退缩 。 而为了促进技术持续进本、产业做大做强 , 对于自动驾驶这个极其烧钱行业 , 还是离不开资本的大力支持 。
03
自动驾驶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
自动驾驶虽然发展坎坷 , 但资本依然有广阔的施展空间 , 一方面是利用资本推动关键基础技术的突破 , 另一方面是为中短期内有望商业化的领域“输血” , 支撑产业发展 。
自动驾驶离不开诸多基础技术的支撑 , 比如半导体、深度学习、5G、信息安全等等 。 当前 , 许多基础技术依然面临桎梏 , 像激光雷达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 但依然需要再升级 , 成本还需再下降 , 像5G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 但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因此 , 资本对于芯片、传感器、数据平台、高精地图等基础技术不应放松 , 反而需要继续加码 。
针对自动驾驶的技术应用 , 当前主要是在限定条件下实现的 , 可以粗略划分为面向B端的商用领域 , 和面向C端的乘用车领域 。
像商用物流、封闭/半封闭园区、矿山/港口、L4级Robotaxi或者Robobus等其实都是B端的典型 , 资本完全大有可为 。
拿物流、封闭/半封闭园区、矿山/港口这类场景来说 , 首先是场景简单 , 交通参与者数量和类型锐减、线路相对固定;其次相比起乘用车而言可以相对容易地绕开“人”这个因素;同时该领域汇聚了大量企业 , 尤其是嗷嗷待哺的初创公司;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比较清晰 , 用技术取代人之后可大幅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 。
L4级Robotaxi或Robobus略有不同 。 按照企业的口径 , 这两者都已经在局部区域内实现了常态运营或商业运营 , 比如百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 。 只是当前没有能力拿掉安全员 , 尽管在权责上是属于提供商 , 但因为有“人”这个最大的安全冗余存在 , 至少可以很好的保护系统安全 。 共享出行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 有抱负的企业大多会选择朝着出行服务商努力 , 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
C端的应用主要是L3级自动驾驶 , 当前主要受权责问题的制约 。
L3级自动驾驶虽然驾驶主体是系统 , 但仍然需要人来随时接管 , 属于典型的人机共驾 , 权责难以界定 , 尤其是接管间隙发生的事故 。 很多车企其实不太愿意大力推动L3 , 行业内也有声音认为L3会被跳过 , 其原因之一还是权责归属 。
当下 , 车企在积极推进L2的规模化商业量产 。 L2的责任主体明确定为驾驶员 , 且技术相对成熟 , 更有广阔的商业空间 。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对自动驾驶的权责问题有其独特思考:“完全无人驾驶可能不是未来发展主要方向 , 因为责任主体可能还是在人 。 ”余凯认为 , 智能化水平再高 , 但责任归属不应该纠缠 , 该是司机的责任就归属司机 。 如果不是 , 再来看是不是传感器、软件亦或是车企的责任 , 只有理清责任才能让产业往前走 , 否则大家都在原地踏步 。
总的来说 , 由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特殊性 , 通过增加约束条件、划分清晰的权责 , 再加上商业模式的助力和资本的支持等 , 才能推动自动驾驶快速发展、规模化普及应用 。
推荐阅读
- 测试|北京: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突破365万公里
- 华依|中信证券:惯性导航有望成为L3及以上自动驾驶的标配产品
- 爆发|中信证券:自动驾驶渐行渐近,惯性导航刚需爆发
-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喜迎新年和人机共融时代
- 设备|雷军亲自演示 MIUI 13“小米妙享中心”:一拖流转媒体内容
- Siamese|一个框架统一Siamese自监督学习,清华、商汤提出简洁、有效梯度形式,
- 相关|科大讯飞:虚拟人交互平台1.0在媒体等行业已形成标准产品和应用
- 网站|无法使用?版本号是三位数的Chrome自带“bug”
- 媒体|贵阳“融媒大脑”平台发布
- 疫苗|国内首个自主研发四价流脑疫苗正式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