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 , 天问一号探测器携祝融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成功着陆 , 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 , 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 。 22日 , 祝融号火星车安全驶离着陆平台 , 成功驶上火星表面 , 开始巡视探测 。
天问一号任务的成功 , 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 这不仅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 , 对人类的火星探索乃至宇宙认知也有深远影响 。
探索太空是人类共同的事业 , 而太空征程中的国际合作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从技术层面看 , 太空探索往往耗资大、门槛高、周期长 , 国际合作则能集中资源、提升研究效率 。
就深空探测而言 , 这项复杂庞大的工程仅在试验阶段就需大量经费和人员投入 。 多国合作不仅能分摊部分开支 , 还能发挥各国比较优势 , 化解任务风险 。 例如探测中的航天器 , 往往需要多国技术、零部件与原材料的组合才能制成 , 在空间飞行阶段 , 其轨道更离不开多国地面的测控协调与支持 。
此次中国火星探索任务就获得了许多国家的协助 。 欧洲航天局利用其跟踪站网络支持了天问一号;阿根廷深空站作为我国首个海外深空测控站 , 为天问一号提供了测控支持;奥地利航天部门协助安装了中国火星轨道器上的磁力针;法国则为漫游车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提供帮助 。
正如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所说 , 国际合作是航天发展的大趋势 。 面对这股潮流 , 中国积极倡导并参与 。 中欧的双星计划、中法的海洋卫星、中俄的国际月球科研站等 , 都见证着中国在太空领域一贯的开放与包容 。
从意义层面看 , 太空探索不仅关乎人类生活 , 更关乎生命起源与地球命运 。
太空中飞行的一颗颗卫星 , 不仅变革着世界通信体制 , 还为其服务的国家提供着精确的导航、气象和环境监测服务 。 而起初致力于太空活动的种种技术研发成果 , 则被人们广泛应用于从纸尿裤到微波炉、从温度计到心率表的日常用品 。
星辰浩瀚 , 人类是遐想者、思考者 , 更是旅行者 。 从 “月球3号”探测器的第一批月球远侧照 , 到阿姆斯特朗的月球行走;从“水手4号”在火星上空的成功飞掠到祝融号在火星表面实地探测 , 人类在实践中深化着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 。
不仅如此 , 人类更是作为整体面对着近地小天体的威胁 。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建生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征程”论坛上指出 , 相比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造成的问题 , 地球面临的更严重灾难威胁可能来自宇宙环境 。
届时 , 科学是武器 , 威胁的破除需要全世界的联合监测与努力 。 “可以说 , 天文学上的国际合作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个范例 。 ”陈建生说 。
1985年 , 太空探索者协会成立 , 其执行理事长安迪·特纳奇曾表示:“ 我们虽然没有共同的语言 , 却有共同的目标 , 那就是探索太空并将技术成果应用于‘同一个地球’ 。 今年是加加林成功进入太空60周年 , 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 。 从“神舟”到“嫦娥”“玉兔”再到“天宫”“天问” , 中国同其他国家头顶同一片蓝天 , 为破解宇宙谜题携手“问天” 。
2022年 , 中国将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 , 此前17个国家的9个项目脱颖而出 , 获准成为天宫号空间站的首批入选项目 。 中国将同包括联合国外空事务厅、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在内的国际太空机构和组织密切合作 。 届时 , 东方神话中的“天宫”将敞开大门 , 助力太空探索事业 , 成为全人类在外空共同的家 。
【命运|国际观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太空征程】[责任编辑: ]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国家|2022上海国际热处理、工业炉展览会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
- 国际|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获国际创业大赛冠军,获价值千万元奖励
- 机器人|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获国际创业大赛冠军,获价值千万元奖励
- 陈明永|行业观察|OPPO陈明永:对的路,不怕远
- 电子商务|国际品牌崛起 亚马逊在全球购物应用安装量中下滑至第四位
- 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