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IPO,一个经典的“第二曲线”式教学案例


|知乎IPO,一个经典的“第二曲线”式教学案例
文章图片
图1/3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杨健楷
来源:远川商业评论(ID:ycsypl)
出品:远川研究所科技组
美东时间3月5日 , 中国最大的在线问答社区知乎 , 向美国SEC提交了纽交所IPO申请 。 知乎给出了一份可以称为漂亮的答卷:2020年营收13.5亿元 , 同比增长了一倍 , 全年毛利率达到了56% , 同比增长了20个点 , 同时 , 知乎的经营亏损也大幅改善 。
在外界的眼中 , 知乎与创始人周源密不可分 。 周源程序员出身 , 中途转型去做了科技采访人员 , 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创业后 , 在2010年产生了创建一个问答社区的点子 , 后来 , 这个社区被命名为知乎 。 天使投资人李开复 , 如此回忆他对周源的印象:真是位文艺青年 , 有很浓的书生气 。
李开复对于周源的个人印象 , 应该颇具代表性 。 创始人的文艺温和 , 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外界对于知乎的认知:佛系 。
但是 , 这种认知明显带有某种偏差 , 无意中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周源身上的企业家气质 , 并且无法解释关于知乎上市的最为核心的问题:这个最大的在线问答社区知乎 , 在竞争最为激烈的中国市场 , 同时面临着短视频、图文和社交领域对手的强力挤压 , 在经历了诸多坎坷 , 被很多人唱衰后 , 为什么还能维持如此强劲的增长?

|知乎IPO,一个经典的“第二曲线”式教学案例
文章图片
图2/3

围绕关于知乎的核心竞争力之问 , 本文试图将其拆分成三个问题:
1. 社区壁垒 , 这个问题直接关乎主营业务是否牢固 , 实际上 , 在经历了数次危机的应对后 , 知乎已经证明了自身的战斗力;
2. 技术中台 , 这是最容易为人所忽视的一点 , 知乎在算法和社区价值观上的耦合 , 是其隐形的竞争优势;
3. 第二曲线 , 增长可持续性 , 是外界对于知乎的最大疑点 , 在形成了牢固的社区壁垒和扎实的技术中台后 , 知乎实际上已经形成一个三级火箭式的增长型业务结构 。
社区壁垒
首先谈知乎的社区壁垒是如何形成的 。
创业之初 , 周源征询创始团队成员的意见 , 是要做一个小众社区 , 还是服务于大众 , 众人一致选择了后者 , 从此时起 , 知乎的社区壁垒便一直面临着被挑战的宿命 。 一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 当互联网公司局限在一个非常专业的细分领域 , 没错 , 它是没有竞争对手了 , 但也随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 本来 , 互联网天生为规模经济而生 , 小众的定位是排在第一位的敌人 。
在逐步扩展用户基数的过程中 , 知乎坚持以实际点赞认同量排列回答的“去中心化”反馈机制 , 通过强运营 , 沉淀了一批优质回答 , 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社区的灵魂:认真、专业、友善的社区精神 。 由此 , 两类内容在知乎上并行不悖的自发生长 , 一类是各界专业答主提供的专业知识 , 另一类是基于人类经验的真实体验 , 前者为理性 , 后者为感性 。
知乎在早期的迅速崛起 , 马上引来了众多效仿者 , 各路资本纷纷出动 , 挖角知乎上最为珍贵的资产——答主 。 一时间 , 对知乎能否挺住挖角难关的质疑层出不穷 , 彼时知乎为维护社区氛围 , 尚未启动大规模商业化 , 面临子弹充裕的竞争者 , 毕竟财力有限 。
这轮问答社区竞争 , 明显以知乎获胜 , 致胜的诀窍 , 在长不在短 。 在一个问答社区上形成的知名答主 , 很多时候倚赖于社区环境的地利与人和 。 短时间内 , 答主出走确实变相削减了内容供给 。 但是 , 在换了一个环境后 , 知乎长时间积累的无形资产 , 也是最为牢固的护城河——社区精神的优势得到了体现 。
知乎护城河的深度 , 体现在各种用户体验的细节:经常性地引发高质量的讨论 , 运营维护好话题 , 较为清晰透明的折叠与回收机制 。 这些细节看似细微不必理会 , 好像只要挖角成百上千个成型KOL即可初具雏形 , 实际上 , 一个社区前期强运营所花费的时间 , 其中的互动 , 以及形成的社交网络 , 是不可能“逆向工程”的 。
伴随着知乎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强运营机制的持续落地与改进 , 这个问答社区的优势已经很难撼动 。 2017年 , 在总用户数破亿后 , 知乎实际上突破了中国小众社区创业的魔咒 。
技术中台
在移动互联网早期 , 获取用户是一件容易的事 , 各类app野蛮生长屡见不鲜 , 度过流量红利后 , 如何挖潜变得非常重要 。
知乎沿其一贯定位 , 有两个核心功能居于首要位置:一是搜索 , 满足用户直接、理性和探索需求 , 二是信息流 , 基于用户画像为其提供持续高质的信息消费 。 随着中国互联网公司对于AI运用的愈发娴熟 , 信息流推荐开始展示其强大的威力 , 知乎尤其需要在信息流技术上做出变革 。 从2013年开始 , 知乎在技术上逐渐搭建了一个适应问答社区的中台 。
根据知乎CTO李大海的公开演讲 , 这个技术中台的搭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2013年到2016年 , 知乎上线了一个以权重算法为主的信息流产品 , 基于三要素:关注度权重 , 内容类型和时效性权重 。 这个算法匹配了对知乎早期较为单一的认知定位 , 给到用户的预期明确 , 颇为管用 。
从2016年到2017年 , 知乎体量增长迅速 , 原有算法不能满足要求 , 但也不能仓促上马一个最为先进的工具 。 在研发时间和资源均受限的情况下 , 知乎上线了一个以分发算法为中心的信息流产品 , 所需数据训练量不算太大 , 从0构建的时间和成本可控 。 分发算法用于首页推荐的一年时间里 , 知乎的用户停留时间增长了70% 。
从2017年开始 , 训练样本量达到千万级别后 , 分发算法改进已不太明显 。 在此背景下 , 知乎引入了深度学习网络(DNN) , 以匹配上亿级用户样本的训练优化 。 深度学习网络技术先应用于单一功能 , 而后推广 。 一年时间里 , 知乎信息流的人均使用时长增长了50%以上 。
可以看出 , 知乎采取了迭代试错、稳扎稳打的策略 , 去构建其技术中台 。 在AI算法快速发展的几年 , 向信息流的的转型是一场生死之战 , 那些应变不及时的内容社区平台 , 最终也没有机会做大做强 。

|知乎IPO,一个经典的“第二曲线”式教学案例
文章图片
图3/3

但是 , 如何在算法自动化同时不触发价值观风险 , 对于任何一个内容社区平台来说都是一个要么送分要么致命的问题 。 知乎在算法与价值观的耦合上 , 比较早的在国内树立了一套实践惯例 。 典型的做法有三点:
一. 建立起一个内容识别和应用的闭环 , 明确各职司在其中的作用;
二. 通过问题路由功能 , 把问题精准的导到那些真正感兴趣的答主手里;
三. 通过算法机器人瓦力 , 上线自动折叠评论功能 , 识别那些“阴阳怪气” , 不符合社区精神的回答 , 除此之外 , 瓦力还能甄别答主发的究竟是明星照还是自拍 。
这三个实践组合起来 , 实现了一点:带有价值观的算法 。 这无疑有效防范了内容社区最容易出现的黑天鹅风险——价值观事件 。
因此 , 技术中台的构建 , 对于知乎来说意味着两件事情:第一是在流量增长和转化上成为一个发动机 , 第二是在内容风险把控上成为一道防火墙 。 这两条 , 保证了公司成长的可持续性 。
第二曲线
在建立了社区壁垒和技术中台后 , 知乎的各项新业务尝试逐次展开 。 长久以来 , 对于知乎的疑问聚焦于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商业化意味着回答内容“灌水” , 用户体验被破坏 , 最后也将反噬流量 。 这几乎是所有内容社区面临的共性难题 。 因此 , 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 如何在商业化同时不破坏用户体验?
二. 如何提高广告变现效率?
针对第一个问题 , 知乎先后做出了一些尝试 , 最终发现了一个与核心受众高度契合的业务 , 知识付费 。 知乎的知识付费业务 , 涵盖更加多元化的场景 , 层次分明 , 既有喜爱读小说的故事爱好者 , 也有热衷读书的书虫 , 更有聚焦于自身成长的进步职场人士 。
针对第二个问题 , 知乎一面提高传统广告的运营效率 , 在技术中台成熟后 , 另一面新推出了商业解决方案 。
知乎的招股书 , 分别回答了两个问题 。
在会员付费业务上 , 知乎的平均每月付费会员数从2019年的60万 , 增长到2020年的240万 。 2020年第四季度付费比例为4% , 较2019年第四季度的1.8%增长了一倍多 , 最终实现收入3.2亿 , 同比增长2.5倍多 。
在传统广告业务上 , 知乎2020年收入为8.4亿 , 同比增长约一半 , 对总营收占比从2019年的86%降至2020年的62% , 降了20个点 。 在新广告业务上 , 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 知乎的商业内容解决方案取得了约1.4亿元收入 , 营收占比10% 。
从现有的业务结构来看 , 知乎业务的三级火箭显得清晰明了:目前起支柱作用的传统广告 , 增长迅猛的第二大业务会员付费 , 还有冲劲十足的新广告业务 。 这三个业务 , 最低的增长率是传统广告业务的46% 。 因而 , 就目前来讲 , 知乎的主营业务尚有较大潜力 , 也不用担心第二曲线难以为继的问题 。
尾声
知乎的成长 , 是一系列典型的“寻找第二曲线”的互联网商业战役 。
增长 , 从来就是互联网竞赛的永恒命题 , 不是谁都能求得增长 。 在知乎上市的问题下 , 李开复的回答中有一个情节让人玩味:在美国时 , 问答社区鼻祖QuoraCEO , 跑来向他请教为什么知乎能够走出小众定位 , 最后成为一个各类信息介质的富媒体生态 。
大洋彼岸的知乎 , 战胜了国内最强劲的对手 , 把当年借鉴的对象也甩在了身后 。 知乎成长本身 , 就是一个值得反思和回顾的知乎式问题 。 外界对这个公司的创始人几乎形成了文艺青年和工程师的形象定势 , 但是 , 他所带领的公司 , 实际上在诸多内容社区被频频淘汰出局的时代 , 书写了一个十年长青的故事 。
下一个十年 , 知乎会怎样?
或许 , 在十周年的那支纪念视频里 , 周源已经给出了答案 。
【|知乎IPO,一个经典的“第二曲线”式教学案例】(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