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流芳千古的著作多是在作者最艰辛黑暗的人生阶段创作的呢?
答:在历史上,或者说文学史上,确实曾在这种现象:那就是不少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多半是作者在最为艰辛和黑暗的人生阶段构思或者完成的 。但这种看法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能说适用于一部分作家,而且这种艰辛是有底线的,绝非是越艰辛,或者作者个人最为艰辛的时候,就能创作作品,或者说创作出来的作品,就真的可以流芳百世 。笔者试以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家为例,进行简单分析 。(司马迁和鲁迅) 。
文章插图
作家创作需要激励的感情变迁和冲突 。
一个作家在非常安逸的条件下,是无法创作的,无论是创作什么,都是甜蜜蜜,软绵绵的 。有句话说得好:国家不幸诗家幸 。说的是社会急剧变动,会给作家的大脑和思维世界进行投影,并积累尽可能多的创作素材 。完全放在和平时期,也是很难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来的 。
作家创作也是需要基本的物质底线,那就是至少能解决温饱问题 。
文章插图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是有名的大诗人,写了非常之多,质量也非常高的田园和山水诗歌,有些读者可能就以为,陶渊明这样的,自给自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很好,只能说他辞官不做,但不至于为衣食所担忧,否则他如何创作呢?即使他辞官赋闲在家,生逢乱世,但其实陶渊明的社会关系非同一般,经常有朋友接济他,而且家中也有所积蓄,否则每天为几碗饭而奔波,哪有什么心情作诗啊 。
作家所遭遇最不幸的痛苦,其前提还得以保存生命为最低线并且有一定的闲暇时间,将这种痛苦进行文化转移的可能性 。
文章插图
比如西汉的司马迁,作为国家机关的太史令,本身就有非常大的资料和学术优势,或者说资源优势 。其次,虽然因为转入李凌案,被受宫刑,但他的官职并未剥夺,也就是说在物质上的生活保障还是有的,而且这种痛苦,在体内积蓄已久,它需要一个发泄的窗口,在李长之所撰写的那本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批评著作里,就提到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如司马迁的理性和理想人格促使他完成这部伟大历史作品创作的思想动力 。就我们一般人而言,真要是受到这么大的折磨,是不可能再继续创作的 。
痛苦与不幸只是作家创作的可能性原因,最为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作家个人品格,就是为某种学术,或者思想的忘我与献身精神,这才是产生伟大作品的根本原因 。
文章插图
比如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鲁迅先生,生在晚晴和民国时期 。小时候家道中落,中年感情波折,家里各种变故,虽然他曾经做了十多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的职员,也是他思想非常苦闷的时期 。我们稍微了解一下民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其实与鲁迅有相似经历的作家其实有很多,哪么为什么他们没有成为鲁迅这样的作家 。这就是和作家个人的禀赋有绝对关系了 。鲁迅自日本留学的时候,就立下了以文艺改造国民性的志向,这可能是其他留日学生所没有的 。
所以说,一个人或者作家在创作的初期遇到各种社会变动,或者遭遇的个人不幸,有可能成为他创作的素材来源或者精神资源的来源,我们也只能说这是创作伟大作品的原因之一,是必要非充分条件 。
同时一个作家前期波折,如果后期也比较顺利,也是无法将这种痛苦彻底释放出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
文章插图
这里,胡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与鲁迅的成长经历比较类似,同时也经历了很多的时代痛苦,但胡适后来的经历可以说都比较顺利,离开大陆之后,基本与国民党保持比较好的关系,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享受到各种荣誉,他那本《中国哲学史大纲》,一辈子都没有写完,成为一部半截子作品,是因为胡适压根没有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搞研究,他是一个比较急切和时代走得很近的人,成为时代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在这一点上,他就比鲁迅逊色很多 。鲁迅可以说是,终身比较痛苦的,一度被国共两党都不待见,或者误会,或者列入暗杀的名单,让他终身都可能活在一种紧张和恐惧之中,这些也成为他不断创作,和抵御外来伤害的一种客观原因 。
(答题人:胡 渔,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资深编辑,头条号《鲁迅研习动态1881》主笔 。欢迎各位网友关注头条号“鲁迅研习动态1881”)其他网友观点愤怒忧伤出诗人 。自古“英雄”多磨难,试问天下哪个文学大家没有一点生活经历呢?曹雪芹从家道败落中感受到了人间冷暖,从而写下千古名著《红楼梦》,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在忧伤中写下千古名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文章插图
李煜可谓从天上掉到地下的人,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其痛苦之情无以言表,好在有文采,他把心中的不甘、痛苦都倾注到他的笔端上,这才有了他流传百世的文章,当然,这篇文章也给他带来杀身之祸,成为千古绝唱!
文章插图
我们为他的身世感到痛心,当权者为什么就不能容他,让他写出更多的好文章来呢?
好文章一定是有深刻生活体验和有写作基础的人写出来的 。不经过“墙倒众人推”“落井下石”“穷困潦倒”等生活体验,怎知“痛不欲生”“痛切心扉”的滋味?灵感来之于生活,作家想写文章,经常要到社会中体验生活,道理就在这里 。坐在家里是憋不出好文章来的 。
文章插图
有意思的是,我们有很高学历的文科生,讲文学理论头头是道,但动起笔来却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来 。相反那些没有很高学历的人却能写出经典文章来 。这方面莫言最有代表性,他的最初学历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人家创作的作品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也算创造了一个奇迹 。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外加一点对文学的热爱和一点聪明才智,这才使他取得巨大成功 。
文章插图
需要指出的是,有生活经历的人未必都能成为莫言,而“千千万万”个莫言,一定都有真实的生活体验!
其他网友观点【为什么感觉流芳千古的著作多是在作者最艰辛黑暗的人生阶段创作的呢?】记忆深刻,画面清晰,感受深切,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文章真情实感,思想见解都在亢奋之中!
推荐阅读
- 怎么倒啤酒没有泡沫 为什么会起沫
- 带你认识面膜家族新成员——泡泡面膜
- 夏天口罩多久换一次 夏天戴口罩感觉呼吸困难怎么办
- 真相竟是这样 刘备为什么不愿显露真实武艺
- 明朝郑和是个太监,为什么子孙满堂?
- 杨贵妃为什么会给三百多斤的安禄山洗澡?
- 秦始皇陵为什么不敢挖?竟因陵墓藏有水银女尸
- 打新冠疫苗请假算病假吗?接种了新冠疫苗后为什么会失眠?
- 为什么女性雄性激素会过高?女性雄性激素高吃什么好?
- 烧心是什么感觉?烧心的危害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