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葡萄酒的N个误会|葡萄酒的N个误区
近年“葡萄酒”在各种媒体中 , 在人们的话题中 ,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度越来越高 , 由于葡萄酒“时尚”、“健康”、“味道丰富”而获得人们的关注 ,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饮用葡萄酒并渴望了解葡萄酒 , 但是由于信息的残缺、商业宣传的需要以及文化语言差异(尽管有科考资料显示 , 葡萄酒在生产的历史有2000年之久 , 但是 , 尚未形成系统的葡萄酒文化 , 当人们不遗余力地宣传葡萄酒文化时 , 宣传的是舶来的葡萄酒文化)等等原因 , 对于葡萄酒的认识 , 存在一些主动地或被动地造就的错误 。
【初识葡萄酒的N个误会|葡萄酒的N个误区】
红酒 ≠ 葡萄酒
在日常生活中 , 当谈论到葡萄酒 , 人们更多地使用“红酒”替代了“葡萄酒” 。假如按照颜色对葡萄酒进行分类 , 葡萄酒可以被去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 , 形成“红酒”代替“葡萄酒”的说法并不是因为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可以被忽略 , 在所有的葡萄酒产品种 , 红葡萄酒大约占六成 , 而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大约占四成 。造成“红酒”替代了“葡萄酒”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是国人钟情于红色 , 红色往往与喜庆、好运相关联;其次从商业的角度来说 , 红葡萄酒具有更大的炒作空间 , 商家的过度炒作 , 使目前市场中红葡萄酒占据将近九成的市场份额 。
当谈论葡萄酒的时候 , 一定不要忘了“红酒”不能等同于“葡萄酒” , 为了对得起自己更应当关注“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 , 因为它们更适合人的口味 。
“干”葡萄酒的内涵
“干红”、“干白”也是人们谈论葡萄酒中使用频度比较高的术语 , 对于初次接触葡萄酒的人很难理解其内涵 。所谓“干”型的葡萄酒是指“每升含糖量不大于4克” 的葡萄酒 , 这种葡萄酒在品尝的时候 , 明显地不具有甜味 。
“干”葡萄酒的称谓 , 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证明葡萄酒是舶来的产品 。“干”葡萄酒是译自英语的“Dry Wine” , “Dry”本意就有“不甜”的意思 , 假如将“Dry Wine”译作“不甜葡萄酒” , 想必就容易理解了 。
当然 , 我们仍然需要继续称“Dry Wine”为“干葡萄酒” , 除了因为“干葡萄酒”已经获得了法律地位 , 也因为从业者已经习以为常了 。
标有A.O.C.(或D.O.C.)的葡萄酒 ≠ 高质量的葡萄酒稍有点葡萄酒常识的人都知道 , 法国葡萄酒中有的酒标上往往标有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lée)字样 , 这是一个“限制使用原产地命名的法律体系” , 法国人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 总结自己上千年葡萄酒生产历史 , 把不同的地区影响葡萄酒特性的因素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进行规范 , 之后 , 在欧洲的其他国家也效仿这一法律 , 形成了意大利、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的DOC体系 。但是 , 当前很多商业宣传中 , 把标注有“A.O.C.(或D.O.C.)”当作“高质量葡萄酒”推介给消费者 , 造成了消费者面对上千欧元一瓶和10欧元一瓶同一个A.O.C.的葡萄酒而实在无法理解A.O.C.的所要传递的信息了 。
A.O.C.体系保证的是“葡萄酒的特点与传统” , 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标有A.O.C.的葡萄酒就是高质量的葡萄酒” 。
葡萄酒的年份越老越好
在宣传葡萄酒文化的时候 , 经常有这样的画面:“主人昏暗的灯光下 , 布满蛛网的酒窖内 , 取出一瓶老年份(也可能正好是参观者出生那个年份)的葡萄酒……(一个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 撩拨的所有消费者对陈年老酒充满神往 , “老酒”在市场中也就获得了更多的追捧 , 甚至于一度出现过某个获得市场认知的“年份”永远也销售不完的怪现象 。
葡萄酒不都是越老越好 , 从量上来说 , 大部分的葡萄酒不具有多年陈放的潜质 , 超过八成的葡萄酒都是适合在生产后几年内快速饮用 , 这样的葡萄酒存放十几年之后 , 可能仅有文物价值了 , 将新酒标注成为老酒是另外一回事 。
具有橡木味的葡萄酒 ≠ 高质量葡萄酒
葡萄酒的历史中 , 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选用了橡木作为生产储运葡萄酒地容器 , 而经过橡木桶陈酿的葡萄酒也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风味——“橡木味” 。在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 , 橡木桶的成本显而易见是相对昂贵的 , 因此 , 在市场中 , 具有橡木味特征的葡萄酒往往价格不非 。
橡木桶陈酿葡萄酒 , 一方面可以增加酒的风味——因为橡木中也拥有一些香气物质 , 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葡萄酒的口感——橡木具有透气性 , 微量的氧气透入酒中能够促进葡萄酒中的单宁物质的柔化 , 另外 , 橡木桶中的部分单宁也能参与到这个变化过程 。但是 , 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具有这样的培养潜质 , 换言之 , 不是所有的葡萄酒经过橡木桶陈酿之后都能提升葡萄酒的品质 。
近年来 , 在葡萄酒的世界里 , 与追求橡木味道观点背道而驰 , 有酿酒师酿造以彰现天然果味为主导的葡萄酒 , 并且在酒标上显著的标明:“未经橡木陈酿” , 这种风格的葡萄酒也有它忠实的追捧者 。
葡萄酒的味道 ≠ 酸 + 涩
在多次品尝中法庄园的葡萄酒时 , 有人疑惑地问:“你的酒不酸啊?”或者“不够涩啊?” 。以此作为例证 , 首先没有贬低发问人的想法 , 只是为了说明:在市场中 , 有人在误导消费者 , 把自己手中“酸、涩”的葡萄酒宣传成为“葡萄酒的特点” 。
采用成熟完好的葡萄、合理的酿造工艺获得的葡萄酒应当是协调而平衡的 , “过酸、过涩、过甜”都不是干型葡萄酒的基本特点 。
甜葡萄酒 ≠ 带甜味的葡萄酒
甜葡萄酒不等于带有甜味的葡萄酒 。甜葡萄酒就是含糖量大于50克每升的葡萄酒 , 而且这部分糖必须是来自葡萄果实——也就是说或者对于酿酒工艺 , 或者对于葡萄的质量有相当高的要求 。所以甜葡萄酒 , 有时被喻为“液体黄金” , 可见其珍贵 。人喜食甜食 , 甜型的葡萄酒在具有广阔的市场 , 但是 , 令许多消费者困惑的是 , 在葡萄酒市场中 , 甜葡萄酒被等同于“带有甜味的葡萄酒” , 许多甜葡萄酒是通过添加外源糖份获得的甜味 。
真正的甜葡萄酒由于含有足够的有机酸 , 甜而不腻 。生产中通过葡萄晚采收、结冰、灰霉菌侵染或者向正在发酵的醪液中添加葡萄酒白兰地终止发酵等等的方法 , 使葡萄酒中残留大于50克每升的含糖量 。可见 , “甜葡萄酒”的生产要比干型葡萄酒难度更大 , 因此 , 甜葡萄酒价格也就不菲 。
酒瓶内出现沉淀 ≠ 葡萄酒变质
葡萄酒经过存放之后 , 瓶内往往会出现一些沉淀 , 消费者以此可能会怀疑酒的质量有变 。葡萄酒是采用的新鲜葡萄酿制而成 , 葡萄中天然含有的色素、酒石酸盐等经历时间之后可能出现沉淀析出 , 这种变化是正常的 , 不必为之担忧 。相反 , 假如瓶内出现絮状、或者丝状沉淀物就要当心了 。
通过颜色变化鉴别葡萄酒的真伪不总是正确
在消费市场中 , 人们对假货深恶而痛绝 , 在“央视315”节目中 , 曾经有专家为观众演示鉴别真假葡萄酒的方法:将两杯葡萄酒中添加碱面 , 颜色由红变兰的断定为真的葡萄酒 , 而颜色不发生变化的为假葡萄酒 。但是 , 这个鉴别方法不总是正确的 。
上述鉴别方法的科学依据是:葡萄酒中天然色素呈色性随着酒酸碱度的变化而变化 。假如造假酒所用的色素物质也具有这样的特性 , 那么 , 上述推论是不是就不成立了?在生产中 , 作为食品添加剂的色素物质 , 有很多种具有这样的特性 。
葡萄酒配餐:“红酒配红肉 , 白酒配白肉”
谈到葡萄酒文化 , 就少不了讨论葡萄酒配餐 , 因为绝大部分的葡萄酒是在进餐的情况下被消费的 。葡萄酒与菜肴的合理搭配 , 可以相互增色 , 因此 , 葡萄酒配餐是葡萄酒推广中永恒的话题 。因此就有人总结“红酒配红肉 , 白酒配白肉”这样的论断 。
其实 , 葡萄酒配餐的深奥 , 远不是这样的一句话能够涵盖的 。由于酒的年份、产地、酿造方法等等的差异 , 以及同样食材不同的加工方法所造成的菜肴口味变化 , 为葡萄酒配餐平添了无穷乐趣 , 有时候陈年存放的老熟的红葡萄酒也可以搭配鱼等传统意义上的白肉 。假如非要用一句话精练出葡萄酒配餐的原则 , 到不如选择“味道相近 , 质地相似” 。
葡萄酒博大精深 , 就像读不完的书 , 只要你有兴趣发掘 , 肯定就有新的收获 。
推荐阅读
- 女人为什么会肤色暗黄?导致女人肤色暗黄的原因
- 烟台时代葡萄酒怎么样?
- 太阳色口红是什么颜色?太阳色口红推荐
- 喜欢一个人的感觉:真的爱了那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 女生最喜欢什么类型的男生:街头小姐姐们这样说
- 女人喝红酒的八大好处
- 女生喝红酒的时间
- 有图 一定要娶胖一点的女人:微胖女人更有女人味
- 每天喝红酒的量
- 情商低的人特征盘点:情商低该怎么办的4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