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应该怎样正确使用?

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都是近年来在农资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药剂,因其具有保护加治疗功效,在作物体表有强烈的渗透性和体内传导性,防控病害效果显著而广为农资消费者青睐 。

但是,由于知识的不完备和使用者缺乏正规的专业培训,以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答,给作物的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减少了种植者收入 。

为此根据题主提问,清江鹤在此借机谈谈关于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在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供题主和各位亲们参考 。

一,嘧菌酯的使用注意事项:

嘧菌酯也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 。对许多真菌性病害有较好的疗效 。但是,通过生产实践证明,嘧菌酯在霜霉病的防控上优于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 。

由于霜霉病有潜伏期故在防控上要以预防或者初期用药,且喷药时注意作物叶片正反两面受药,效果才好 。

二,醚菌酯的使用注意事项:

醚菌酯在作物的全生育期均可使用,而且对作物叶片有增绿与延缓衰老的作用 。

对作物上多种真菌性病害疗效显著 。但偏重于作物黑星病,炭疽病和白粉病的防控 。在这方面的作用明显比其他两款药剂的效果明显(至少清江鹤是这么认为的) 。

但是,白粉病容易产生抗药性 。因此在用醚菌酯治疗作物上的白粉病时,第一次用了醚菌酯以后,建议第二次轮换用药,或者复配白粉病的药剂进行混用 。比如可以和戊唑醇,己唑醇等三唑类药剂复配,也可以与甲基硫菌类,多菌灵等药剂复配使用,防控效果才好 。

三,吡唑醚菌酯的使用注意事项:

1,注意吡唑醚菌酯的使用安全性 。

相对于嘧菌酯,醚菌酯来说,吡唑醚菌酯在传导性和真菌抑制活性上更强 。不仅对多种真菌性病害有效,而且对低等真菌性病害也防控甚好 。

用量少 。容量为三十五至四十五斤水的背负式喷雾器仅需百分之二十吡唑醚菌酯标准用量十至十五克即可 。

对大多数作物是比较安全的,但也有不少作物对此敏感 。如嘎拉就对此敏感 。使用时要相应地做药效试验 。

其次是由于吡唑醚菌酯的强渗透性,药剂在作物幼苗期或高温高湿条件下使用,会有药害风险 。

特别是在与乳剂,有机硅,高渗氮酮复配使用时,药害会加重 。

2,复配增效时,预防比补救更重要 。

因为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因此在病害的早期对各种病原菌的孢子产生,萌发及生长发育有均好的抑制效果 。故建议在病害初期或者综合防治时用药,效果好 。而且控病持效期也比较长,可达到二十五天以上 。

其次在防控病害时,可以根据田间植株的病害消涨情况,进行药剂有争对性复配 。

比如苹果及梨树上,就可以争对黑星病,炭疽病,白粉病进行药剂复配 。可与苯醚甲环唑,腈菌唑(最好不是乳剂)等混合 。

在番茄,辣椒,白菜等作物上用药防控病害时,最好与霜霉病的各种药剂复配 。如霜脲氰,烯酰吗啉等 。

3,与植调剂叶面肥等混合使用时,可以明显提高作物抗逆性 。

只是在进行药剂复配时注意勾兑顺序,最好采用二次稀释法 。特别是在感病作物上,使用吡唑醚菌酯与植调节剂,叶面肥三元复配,作物恢复生长时间会缩短,与单剂使用相比,效果更突出 。

4,吡唑醚菌酯的禁混农药 。

如过氧乙酸,氯溴异氰脲酸及铜制剂 。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应该怎样正确使用?
文章插图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应该怎样正确使用?
文章插图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应该怎样正确使用?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天天学农为您解答!

吡唑醚菌酯、嘧菌酯、 醚菌酯可以说是杀菌剂中的三兄弟,都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以天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一类新型杀菌剂 。

嘧菌酯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应该怎样正确使用?
文章插图

嘧菌酯在我国25种农作物上取得登记,用于防治33种病害 。

蔬菜类:

番茄早疫病、晚疫病和叶霉病;黄瓜霜霉病、白粉病、黑星病和蔓枯病;冬瓜霜霉病和炭疽病;丝瓜霜霉病;辣椒炭疽病和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和黑痣病 。

水果类:

葡萄霜霉病、白腐病和黑痘病;柑橘炭疽病和疮痂病;西瓜炭疽病;荔枝霜疫霉病;香蕉叶斑病;芒果炭疽病 。

大田类:

大豆锈病;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等 。


以番茄晚疫病、叶霉病和黄瓜白粉病、黑星病、蔓枯病的防治为例:

作物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每次每亩用嘧菌酯250 g/L悬浮剂制剂量60~90 g(有效成分15~22.5 g)对水喷雾,每隔7~10天施用一次,安全间隔期5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 。


醚菌酯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应该怎样正确使用?
文章插图

醚菌酯在我国15种作物上取得登记,用于防治13种病害 。

蔬菜类:

黄瓜白粉病;番茄早疫病 。

水果类:

草莓白粉病;苹果白粉病、斑点落叶病和黑星病;梨树黑星病;葡萄霜霉病;香蕉叶斑病等 。

大田类:

小麦白粉病和锈病,

以草莓白粉病的防治为例: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施药,用醚菌酯50%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液(有效浓度100~166.7 mg/kg)喷雾,每隔7~14天喷一次,安全间隔期为5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 。或用醚菌酯30%可湿性粉剂制剂量30~40 g(有效成分9~12 g)对水喷雾,每隔7~14天用1次,安全间隔期5天,每季最多施药4次 。


吡唑醚菌酯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应该怎样正确使用?
文章插图

在我国23种作物上取得登记,用于防治25种病害,且在玉米和大豆上获得登记“植物健康作用” 。

蔬菜类:

黄瓜白粉病和霜霉病;白菜炭疽病 。

水果类:

西瓜、芒果炭疽病;香蕉黑星病、炭疽病、叶斑病和轴腐病 。

大田类:

草坪褐斑病;茶树炭疽病;玉米大斑病和植物健康作用等 。

以白菜炭疽病的防治为例: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每次每亩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制剂量30~50 mL(有效成分7.5~12.5 g)兑水喷雾,每隔7~10天施药1次,安全间隔期为14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 。


另外,使用吡唑醚菌酯(仅针对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时,大部分作物(如果树、蔬菜等),推荐稀释1500~2000倍,假设30斤水一壶水正常单用情况下,用10~15克的药;复配的话,就用10克一壶水 。

吡唑醚菌酯能与多种药剂复配,同时还具有增效作用 。比如复配三唑类杀菌剂效果很好,可提升药效;

与叶面肥混用如磷酸二氢钾,加微量元素,效果会非常的好(但需要注意第一:先溶解叶面肥,然后再倒吡唑,再倒其他的东西 。);

与芸苔素混合,增强抗病性,降低抗药性,促进营养转化,调节植物生长(但最好分别二次稀释后混合) 。


注意事项

使用嘧菌酯、醚菌酯或吡唑醚菌酯其中任何一种,均会同时对3种杀菌剂都产生抗性 。因此,长期连续使用,病原菌的抗药性会迅速上升,这也就是近些年普遍反映嘧菌酯、醚菌酯对病害防治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 。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应该怎样正确使用?】从抗性治理的角度,在每个作物生长季,嘧菌酯、醚菌酯或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剂合计用药次数也不应超过3~4次,应该和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如三唑类等)轮换交替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