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小儿呕吐医案大全

呕吐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中上逆经口而出的一种常见病证 。若细分之,又有“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之说 。小儿呕吐发生的原因,以乳食伤胃、胃中积热、脾胃虚寒、肝气犯胃为多见 。其病变部位在胃,和肝、脾密切相关 。无论何因所致,其共同的病理变化,都属胃气通降失和 。《幼幼集成·呕吐证治》说:“盖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伤食,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与伤食者,其病总属于胃 。”因此,本病病理关键为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以通降为顺 。小儿脾胃薄弱,胃体未全,胃用未壮,若胃为外邪所伤,或肝气横逆犯胃,易使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产生呕吐 。
小儿呕吐甚者,可致阴伤液竭,甚则致见神昏抽搐,脉微细欲绝之变证发生 。临床辨证当结合脏腑、寒热、食积分证 。如呕吐宿食腐臭,多为伤食;呕吐物清冷淡白,移时方吐,多为胃寒;呕吐物热臭气秽,多为胃热;呕吐苦水、黄水,食入即吐,多为肝胆热犯胃 。伤食不消,蕴为热吐;久吐不止,化为寒吐;脾胃虚寒,伤于暑热或热食,可形成寒热错杂之证 。暴吐不止,津液大伤,阴竭阳脱,可发生厥逆虚脱变证;久吐不止,损伤脾胃,耗气劫阴,则可延为疳证 。
【老中医治疗小儿呕吐医案大全】
医案一
常某,男,7个月 。
作吐半个月不止,神弱,睡露睛 。辨证为久吐伤胃,脾胃虚弱 。治宜补中和胃,降逆止呕 。
处方:党参3克,丁香2粒,藿香3克,木香2克,沉香0.3克,京半夏6克,木瓜3克,伏龙肝10克 。水煎温服 。煎成1酒杯,分成4次在1小时内服下 。
服上方药1剂吐止 。
按语:陈飞霞在《幼幼集成》中用参香散治疗小儿胃虚作吐,诸药不止者 。方中包括人参、沉香、丁香、藿香梗、木香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服1.5~2克,木瓜煎汤调服 。周慕新老医生加用半夏降逆止呕,伏龙肝温中和胃止呕 。对于呕吐病儿的服药方法,周慕新老医生也很注意,常嘱病儿家长将每剂药分次口服,每次服一口,1小时服完 。(《周慕新儿科临床经验选》) 。
医案二
杨某,男,2岁半 。
初诊:1周来夜间呕吐黄绿水及当天食物,腹胀,伴有发热咳嗽,4天来无大便 。查体:发育、营养差,神倦,面色黄,消瘦,四肢稍凉,无脱水征,双肺有干、湿啰音,心脏正常;腹不胀,有肠型,未见蠕动波,未触及肿块,压痛不明显,无肌紧张;舌淡,苔薄白,上腭中黄、两边白,脉缓无力 。西医诊断为粘连性不完全肠梗阻;支气管肺炎;营养不良;佝偻病 。中医辨证为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治以健脾和胃 。
处方:建曲9克,橘红9克,砂仁3克,木香3克,芡实9克,焦山楂9克,伏龙肝9克 。1剂 。
二诊:腹胀减轻,未吐,精神好,其他同前 。
处方:建曲9克,焦山楂9克,砂仁3克,荷叶9克,伏龙肝9克 。1剂 。
三诊:不吐,稍咳,腹软,大便正常 。
处方:建曲9克,焦山楂9克,砂仁3克,莲子9克,荔枝核9克 。1剂 。
四诊:不吐,大便正常,不咳,一般情况均好,舌淡无苔,上腭淡黄,脉缓 。
处方:建曲9克,焦山楂9克,莲子9克,橘红9克,砂仁3克,甘草3克 。
按语:患儿因1周来呕吐腹胀,伴发热咳嗽入院,诊断为粘连性不完全肠梗阻、肺炎 。人院后只服中药,1剂后腹胀减轻,未吐;3剂药后不吐、不咳,痊愈出院,疗效明显 。王鹏飞老医生认为,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考虑胃寒为多,故对呕吐患者多用调理脾胃之剂 。砂仁、丁香、藿香、草豆蔻多为辛温之剂 。对脾虚胃寒体弱而呕吐者,用藿香、草豆蔻、砂仁、伏龙肝以温中止呕;对体壮胃热而呕吐者,则用藿香、竹茹、生姜、荔枝核以行气 。(《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 。
医案三
龚之才治小儿伤食呕吐,服克伐之药,呕中见血 。用清热凉血之药,又大便下血,唇色白而青 。问其故 。龚曰:此脾土亏损,肝木所乘而然也 。令空心用补中益气汤,食后用异功散,以调补中气,使涎血各归其原而愈 。
按语:此乃因伤食呕吐所致的消化道出血 。按中医理论,属于脾土亏损,肝木所乘而致,故治在脾 。脾统血,脾气正常,则血不妄行 。无论是空腹所服的补中益气汤,还是食后所服的异功散,皆在培补脾土,异功散还兼治伤食、吐泻 。如此两个方剂,一个目标,终于使患者病愈 。(《续名医类案·龚廷贤医案》) 。
医案四
王某,男,4岁 。
1992年7月19日初诊:呕吐7天 。患儿过食瓜果冷饮,1周来朝食暮吐,呕吐物为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无特殊臭气,呕吐次数少而量多 。经某医院禁食、输液,应用爱茂尔、阿托品等药不效,来院求中医诊治 。现四肢欠温,腹痛绵绵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面白唇淡,精神疲倦,腹软,无触痛,舌淡苔白,沉迟 。诊断为呕吐(胃寒呕吐) 。治以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方用丁萸理中汤加味 。
处方:丁香1克,吴茱萸3克,党参6克,白术6克,干姜3克,制附子3克,肉桂3克,甘草3克 。2剂 。
7月21日二诊:药后呕吐、腹痛减轻,精神渐复,四肢稍温 。效不更方,上方继服2剂 。
按语:本案因患儿长期过食瓜果冷饮,冷积中脘,损伤脾阳,致脾胃虚寒,胃气失于和降而气逆于上 。方中丁香、吴茱萸、干姜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党参、白术健脾益气;甘草益气和中;制附子、肉桂温阳散寒 。诸药合用,温阳散寒,呕吐自愈 。纵观全方,加用附子、肉桂之由,皆由于患儿症见腹痛绵绵,大便稀溏,四肢欠温等阳虚寒甚之象 。(《中医儿科学教学医案精选》) 。
医案五
张某,女,2岁 。
初诊:呕吐,1天3~4次,食入即吐,量多味酸,口干引饮,身热暮作,胸腹臌胀,夜卧不安,大便干秘,小便正常,面赤气粗,苔白脉数 。辨证属热吐 。治当清热止呕 。宗黄连竹茹汤加减 。
处方:川黄连1.5克,姜竹茹2克,生石膏25克(先煎),寒水石10克,橘皮3克,法半夏3克,炙枇杷叶5克,栀子3克,枳壳3克,川郁金3克,伏龙肝15克(代水) 。
另:太极丸4粒,早、晚各1粒 。
二诊:隔3日未视,前投黄连竹茹汤加味法后,呕吐未作,身热亦解,惟日来胃纳不振,唇红欠润,大便秘结,苔白脉数 。治当开胃和中,佐以导滞 。
处方:橘皮3克,姜半夏3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姜竹茹3克,炒枳实3克,炒白术6克,炙黄芪6克,当归3克,焦山楂12克,焦神曲12克,焦麦芽12克,生姜2片 。
按语: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热”,今呕逆口干,胸腹作热,便秘心烦,显系湿热蕴蓄阳明,胃失和降所致,故治以清热止呕为主 。服3日黄连竹茹汤后呕吐未作,身热亦解,惟胃纳不振,此系患儿素禀薄弱,发稀骨软,脾胃运化不健,消化吸收功能失常,最近呕吐伤中,气液未复,故治以开胃和中,佐以导滞 。连续调理,使其气血逐渐增长,脾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肌肤充润,庶可计日而待 。(《幼科金鉴刘氏临证发挥》) 。
医案六
邓某,女,3岁 。
1984年9月19日初诊:1个月来患儿反复呕吐,经多方药物治疗无效,现食人即吐,吐如喷射,吐物酸臭,次多而量少,夜卧不安,食少神差,面色少华,欲饮冷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指纹紫滞 。诊断为小儿呕吐 。辨证为热吐(痰热上逆) 。治以清热化痰,降逆止呕 。
处方:陈皮6克,姜汁竹茹9克,黄连3克,紫苏梗9克,藿香9克,旋覆花15克,广木香6克,赭石30克,吴茱萸3克,黄芩10克,豆蔻3克,神曲15克 。2剂 。1984年9月23日二诊:服上方呕吐基本停止,大便正常,现食少纳差,面色无华,舌淡苔白,指纹淡紫 。上方去赭石,加薏苡仁15克,炒谷芽30克 。2剂 。
后经追访,已饮食正常,未见复发,活泼 。
按语:胃喜清凉,胃气以下降为顺 。若小儿素有积热在胃,或纵食辛辣煎炒食物,或外感温热病邪入肠胃,以致胃热难于留食,胃气上逆,呕吐频作 。因火性炎上,其势急迫,邪热乘胃,胃热上冲,出现呕吐如喷射状,食入即吐 。久病必虚,后天生化无源,则面色无华 。用陈皮、黄连、竹茹、赭石清热化痰,降逆止呕,属胆胃同治之法;旋覆花消痰行水,增加降逆止呕之力;广木香、紫苏梗、藿香、吴茱萸行气宽中,和胃止呕,其中吴茱萸性虽辛热,但在大队清热药中,去性取用,仅呈调气降逆之功;热扰中宫,故夜卧不安,以黄连、黄芩清心安神;胃中热炽,乳食易腐,出现吐物酸臭,故用神曲、豆蔻消食健胃 。由于辨证准确,用药周密,故2剂而大效 。再诊时,病机基本同上,当谨守原法,但应增强健运脾胃之功,生化有源则诸症可愈,故去赭石之重镇,加强健脾利湿之薏苡仁,协同消食健胃之神曲、谷芽,2剂而告痊愈 。(《王静安临证精要》) 。
医案七
鲁某,女,12岁 。
患儿6岁开始反复呕吐,不能进食,吐出物为胃内容物及清水,时伴头晕,吐前有上腹不适,吐后稍稍缓解;平时常有嗳气胸闷,头晕肢倦,乏力纳呆,大便粗糙气秽,有时食后即便 。辗转中西医治疗,虽能暂时缓解,但未能根治 。西医怀疑自主神经性癫癎及神经纤维瘤而住院检查 。经各项理化检查,除血红蛋白偏低外均属正常 。听力、前庭功能、头颅摄片及胸片均无异常,CT检查亦无特殊 。诊断为周期性呕吐 。症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昨起呕吐发作4次,食入即吐,吐出酸苦水及食物,头晕恶心,脘腹不舒,胃纳不振,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白腻带黄,脉细弦 。此乃脾虚不运,痰湿内阻,肝胃失和 。治宜健脾化痰,调和肝胃 。温胆汤加减 。
处方:姜半夏6克,茯苓9克,陈皮5克,炒竹茹6克,枳壳2克,炒黄芩2克,郁金6克,明天麻6克,神曲9克,炒谷芽9克,炒薏苡仁9克,厚朴花5克 。7剂 。服药后呕吐已止,头晕胸闷亦减,胃纳稍增,大便成形气秽,有时食后即便,舌苔白腻,脉细弦 。前方去黄芩,加佩兰9克 。又服7剂后胃纳正常,精神好转,舌质偏淡,苔转薄白,脉细 。上方去佩兰、竹茹、天麻,加党参5克,炒白术5克,调理1个月而愈 。
随访1年来,呕吐未再发生,胃纳增加,面色红润,体重由原来29千克增加至33.5千克 。
按语:詹起荪治疗周期性呕吐有其独到的见解,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是脾虚失运,蕴湿生痰,痰湿内阻,日久胃中郁热,气机失于升降,湿扰清阳,痰浊犯胃而呕 。用温胆汤化裁治疗,于平和之中见效 。(《河南中医·詹起荪治反复性呕吐》) 。
医案八
沈某,女,7岁 。
足月顺产,出生时体重3千克,母乳喂养 。1981年出生后即有呕吐史,喂乳后即吐,呈喷射状,每日3~4次,迄今若进稍多(小半碗)即有呕吐,量多,呕吐物为半固体状胃内容物 。1988年1月3日,因近1年来反复呕吐伴上腹痛,赴某医院就诊 。B超检查:肝胆未见畸形变 。X线示有明显反流现象,符合胃-食管反流 。予注射甲氧氯普胺(灭吐灵)1支,口服维生素B6、复合维生素B剂、颠茄合剂等,服药3周,呕吐如前 。于1988年2月9日转来本科治疗 。见患儿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身高、体重均不符合标准(较正常低1个标准以上),舌苔黄腻,脉濡汗多,二便均调 。证属湿热内蕴,胃失和降 。予手法按压火丁高突,隔日1次,3次呕吐止 。
具体方法:医师以消毒后的食指蘸少量冰硼散,快速地按压舌根部的“火丁”,随即退出手指 。隔日按压1次,3次为1个疗程 。大多数患儿经1个疗程后即愈,甚至1次按压即愈 。吐未止者也可再作1个疗程 。
1988年6月20日,X线复查未见反流,身高、体重增加明显 。4个月后随访,身高增加5厘米,体重增加1.5千克,但因原基础较差,尚未达到正常标准 。
按语:婴儿吐乳症及本案的呕吐症都可用按压“火丁”方法治疗 。所谓“火丁”,又称“蒂丁,”是指与悬雍垂相对的会厌软骨局部突起,甚至高耸坚硬,此为浊邪火热熏蒸,形成“火丁” 。胃失通降,秽浊之气循经而上,导致咽喉不适而引发的反射性呕吐,犹如频繁的以鹅羽抵咽探吐之状,导致呕吐反复不愈 。胃气宜降,故“火丁”可以作为一个具有良效的治疗点,按压其可使脾胃气机调畅,通降复常,而奏平逆、降浊、止呕之效 。(《儿科名医证治精华》) 。
医案九
汪某,男 。
1935年6月22日初诊:受寒停滞,脾胃不和,呕吐泄泻,身热不扬,苔薄腻,脉濡滑 。先以疏邪化滞,调畅中都为治 。
处方:紫苏叶五分,姜黄连三分,仙半夏一钱半,云茯苓三钱,豆蔻壳五分,薄橘红一钱,炒枳壳五分,大腹皮一钱半,藿香一钱半,佩兰一钱半,炒薏苡仁四钱,佛手花八分 。一剂 。
二诊:寒热已轻,呕吐亦止,泻减而腹痛未停 。湿浊中阻,清浊不分,脾胃不和 。再以芳香化浊,和中降逆 。
处方:紫苏叶五分,广藿香一钱半,陈广皮一钱,云茯苓三钱,大腹皮一钱半,砂仁八分,焦神曲三钱,梗通草八分,炒谷芽三钱,炒麦芽三钱,佛手花八分 。二剂 。按语:程门雪常用藿香正气散合小陷胸汤治小儿受寒停滞的寒热吐泻,每能见效 。胃痛呕吐由湿热、痰浊、肝胆火旺等所致者,程老常用仲景泻心诸法治之 。用生姜(干姜)、半夏之辛开,合黄芩、黄连之苦泄,相反相成,可和胃以止逆 。如受寒作吐,表里同病,尤为小儿所常见,则以紫苏叶与川黄连配合治之 。紫苏叶辛温宣发上焦,其清香之气可以化浊解秽,醒胃止逆,小儿易于接受 。呕吐之重者,可以二药分煮,紫苏叶汁待冷,和入川黄连汁之中,小口频频饮服 。此种寒药热服,温药冷服,亦反佐法之一种运用 。若见泄泻者,不宜用小陷胸汤中之瓜蒌,故以枳壳替代,宽胸畅中,并消食滞 。(《程门雪治呕吐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