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高中最新范文2020

《阿Q正传》写了阿Q的变化 ,  透过阿Q的故事 , 我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 精神愚昧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阿q正传读后感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阿q正传读后感1
鲁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经典之作 , 《阿Q正传》我读完了 , 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 。我认为鲁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为代表 , 去描写当时旧社会人们的共同特征和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 。我觉得阿Q他的个性非常突出 , 他与赵太爷 , 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 ,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 , 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 , 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
我认为阿Q是个可怜的人 , 因为 , 他总是受尽欺凌 。例如 , 有一次他喝了两碗黄酒 , 便说自己是姓赵的 , 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 , 结果第二天就被赵太爷骂了一顿 , 还被打了 。看到这里 , 我想起了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 , “他未必姓赵 , 即使真姓赵 , 有赵太爷在这里 , 也不该如此胡说” 。我在想 , 如果阿Q真的是姓赵的呢?为什么赵太爷可以姓赵 , 而阿Q却不能姓赵呢?只不过是个姓氏而已 。这或许是与贫富有关吧 , 赵太爷是有钱人家 , 而阿Q只是个给人打散工的农民 , 是个下等人 。别人根本不尊重他 , 在这种生活中 , 他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 , 自己骗自己 , 例如 , 有一次 , 他被别人打 , 他就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 。”还有胜利感呢!
不久 , 阿Q进了城 , 还赚了钱回来 , 结果 , 别人都对他恭恭敬敬的 , 赵氏一家对他的态度也改变了一些 。我认为这里反映出了 , 当时社会的弊处:富人受人尊重 , 而穷人只能受人欺凌 。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不公平 , 阿Q是可悲的 , 不单止是他一个人 , 想必当时的所有穷人也是一样 , 受尽富人的欺凌 , 压迫与剥削 , 真是悲哀!
《阿Q正传》这部小说十分的短 , 但却表现出当时旧社会的弊处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 是当时民众痛苦生活的缩影 。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与感受 。
阿q正传读后感2
上回说了阿Q既可气还可恨又可笑 , 今天我读了《阿Q正传》的第六章 , “从中兴到末路” 。
这章讲了:阿Q刚从城里回到未庄 , 却一言不发 。天快黑了 。他穿着新棉袄 , 走进柜台 , 从腰间抓了一大把铜的和银的 , 说 , 打酒来!阿Q给掌柜说 , 他去城里了 。然后 , 全村人都知道了 。他给白老爷帮忙 。他似乎对城里人不太满意 。阿Q开始表演杀革命党 , 吓得王胡和别人好几天都不敢走近他身边 。阿Q从城里带回许多旧东西 , 邹七嫂、赵太爷都想要 , 阿Q却说“没有、没有 , 只剩门幕了” , 他只好把门幕卖给了有权有势的赵太爷 。阿Q的态度让秀才、邹七嫂非常气愤 , 然而 , 邹七嫂将阿Q的可疑之点传了出去 , 从此 , 村人对他的敬畏忽而变相了 。
我最喜欢文中描写阿Q吹嘘、炫耀 , 不知羞耻地表演杀革命党那一段了:“‘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 , 好看 。杀革命党 。唉 , 好看 , 好看......’他摇了摇头 , 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脸上 。这一节 , 听的人都凛然了 。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扬起右手 , 照着伸长脖子听的出神的王胡的后项窝上直劈下去道:‘嚓!’王胡吓了一跳 , 同时电光石火似地赶快缩回了头 , 而听的人悚然而且欣然了 。从此 , 王胡和其他的人再也不敢走近阿Q身边了 。”因为作者用不同的手法把这一段写的淋漓精致 , 让人读了还想再读一遍 , 还把阿Q的炫耀、自作聪明写了出来 , 所以我喜欢这一段 。我想:阿Q不知道革命党是帮穷人解除困难 , 是让受压迫的农民能够解放出来 , 能有更好的生存环境而惨遭杀害的吧!我真为阿Q的无知而感到气愤、也深深为当时民众的愚昧而感到难过!这一段也充分说明了当时的革命者脱离了人民群众 , 革命思想不能为民众真正所理解 , 生活在最低层的、受压迫的、没有进过城的农民以能看到杀害革命党为荣 , 并深深理解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哀痛与唤醒民众的强烈心声!
我真想看到最后 , 最后的情节肯定很精彩 , 如果还想接着看的话 , 请期待下一篇《阿Q正传》第七章读后感(五)《革命》吧!
阿q正传读后感3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 , 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 , 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 。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 , 这一形象不仅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 , 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 , 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 。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 , 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 。另一方面 , 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 , 其精当的环境描绘 , 精彩的对话描述 , 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 , 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 。能够说 , 《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 , 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
但是 , 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也难免有黑子一样 , 《阿Q正传》也不是白璧无暇 , 在它第九章《大团圆》的最后写阿Q临刑前看到众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绘 , 在艺术上就存在明显的硬伤 。
当阿Q看到那些等着为杀人喝彩的人们 , 作者这样写到:“这刹那中 , 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 。四年之前 , 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 , 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 , 要吃他的肉 。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 , 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 , 才得仗这壮了胆 , 支持到未庄;但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 , 又凶又怯 , 闪闪的像两颗鬼火 , 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 。而这会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 , 又钝又锋利 , 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 , 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 , 永远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 , 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
对于看客 , 鲁迅是铭心刻骨、深恶痛绝的 。在日本学医时看幻灯片 , 看到外国人杀中国人 , 而其他中国人在围观 , 脸上现出麻木的神情 , 那一镜头极大的刺激了鲁迅 , 并在他心里定格 , 他认为 , “凡是愚弱的国民 , 无论体格如何健全茁壮 , 都只能做毫无好处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 而自我的第一要做 , 就在于医治他们的灵魂 , 从此弃医从文 , 为改造国民性而奋斗 。对于看客内心的阴暗丑陋鲁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击 , 在《药》中写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时 , 那些看客的丑态是:三三两两聚集 , 又围成半圆 , 脖颈伸得很长 , 仿佛多鸭 , 被无形的手提着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写人们的那种生了蛆的同情是 , 跟着祥林嫂围观祥林嫂来一遍一遍地听她阿毛的悲惨故事;在小说《示众》里 , 鲁迅用整篇小说来揭示看客内心的阴暗;在《阿Q正传》的前文写阿Q的丑陋是 , 从城里回来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 , 嘴里还津津乐道着“杀头 , 好看!好看!”在其杂文中也有多处对这种看热闹看杀头的癖好的批判 。那里鲁迅再一次用尖锐犀利的语言 , 穿透了看客的皮肉 , 活画出看客的灵魂 。这样描绘的确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 , 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 。
但这段描绘虽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在艺术上却是失败的 , 它不贴合艺术的真实 。一、以阿Q的精神境界 , 他是不会有这样的思想的 。阿Q是个充满精神胜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小百姓 。以前且不说 , 就是在决定自我生死的画供时 , 尚且不明白怎样回事 , 还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画得圆 , 直到走向刑场 , 他也没能像窦娥一样觉醒 , 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着“再过二十年又是一个” , 连对这个害他至死的社会的最起码的痛恨都没有 。
阿Q太可悲、太可怜了 。可悲又可怜的阿Q怎样会突然产生了深刻的思想 , 对看客产生了入木三分的认识呢?阿Q不也曾是一个看客吗?不要说阿Q , 即使是能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必须认识的比较清醒的知识分子 , 又有几人能认识到看客内心的丑陋与阴暗呢?这段描述显然不贴合阿Q思想的真实 , 是作者鲁迅写到那里再也忍无可忍 , 于是将笔锋一转 , 借阿Q的联想对看客极尽揭露与鞭挞 , 是作者用自我的思想代替了阿Q的思想 , 这显然是文学创作的大忌 , 在艺术上是失败的 。二、即便阿Q有这样深刻的思想 , 即便这种联想的资料对于阿Q来说是合理的 , 但在当时的状况下 , 一个走向刑场就要被枪决的人 , 也决不会再在内心对看客表现出那样的痛彻骨髓的憎恨 。他可能会痛恨冤枉自我的所谓革命党;可能依然记恨假洋鬼子不准自我革命以至于落到这天的结局;可能怕让王胡小D辈明白了笑话;也可能自欺欺人地想 , 未庄谁
敢犯杀头的罪 , 我阿Q就敢了 , 于是就心满意足地走向死地;当然更可能什么都不想 , 而只是死前的恐惧 。总之 , 无论如何 , 在临死前的最后时刻 , 他是不会单单联想到看客怎样样的 。作者这样描述在艺术上也是失真的 。
也许这一切作者都明白 , 但写到那里 , 作者对看客的憎恶已经难以用理性来控制 , 也别讲阿Q有没有这么深刻的思想 , 也别讲在此刻有没有可能去作如此联想 , 反正即使犯忌 , 即使做出艺术的牺牲 , 也要把自我锋利的匕首投枪掷向看客了 。也许在那里作者已没法解决思想和艺术的冲突 , 只好舍艺术而求思想了 。尽管《阿Q正传》存在这样的艺术缺憾 , 但我们还是能够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 。再说 , 毕竟瑕不掩瑜 , 即便如此 , 《阿Q正传》仍不失为我国现代文学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
阿q正传读后感4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 , 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墮落的中国人典型 , 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 , 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从这篇文章里面 , 我感受最深的就应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我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 , 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 , 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來讨论 。“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來的东西 , 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 , 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 , 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 , 不会真正的去解決问題 , 只能够转身就跑 。
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來存活下去 , 我想这就应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 , 不要说在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 , 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來就应是十分的慘吧 , 就连在同学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脚 。而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給来的欺压和凌辱 , 阿Q只能自我麻痺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现实 , 就因为这样使得阿Q以自负來安慰自我 , 于是愈陷愈深 , 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我的世界了 。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 , 自我明明处于劣勢 , 但是卻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 , 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來取得心灵上的安慰 , 但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 , 它并不会使自我变得更好更強 , 所以也能够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 。
还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十分低 , 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 , 在文章中有写給人家作短工 , 割麦便割麦 , 舂米便舂米 , 撑船便撑船 , 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沒有 , 沒有属于自我的土地 , 连一间棲身的房屋也沒有 , 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 , 然后务必强迫理解有钱人的欺负 , 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 , 这个现象让我感到十分的无奈 , 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 , 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沒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 。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能够给予同情呢?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 , 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的一文不值 , 但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就应是不要故步自封 , 不要只活在自我的世界里 , 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 , 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
阿q正传读后感5
影片中的“革命”事件是一出闹剧 , 也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推向了新的高度 。阿q狭隘的小农观点以为革命便是造反 , 造反便是与他为难 , 所以一向是深恶痛绝 。并在显示自己见过杀革命党时冒出“革命党当然该杀”这种观点 。
但当他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与未庄人对革命党的害怕慌张时 , 却对革命有些神往了 。最终大喊“我革命了!我要什么就有什么 , 我喜欢谁就是谁” , 冲出酒店 , 一路高唱着戏文 , 好不得意 。
其中前一句自语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么就有什么 , 喜欢谁就是谁 。反映了他对革命的不理解;而《龙虎斗》戏文的吟唱表现出阿q心中的得意和盲目性 , 也揭示了他对革命的无知和盲目乐观 。在他眼里 , 只要他想革命了 , 他就能革命 。因为他太苦太穷了 , 所以他一心向往革命 , 他所想要的只是改变自己的地位 。
从后来他的美好梦境中不难看出 , 他对革命的本质 , 性质以及对象根本不了解 , 对革命对象也极端混淆 , 而且留有非常浓厚的封建思想 。但后来阿q失望了 , 因为革命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 , 去尼姑庵革命不成 , 假洋鬼子也不准他革命 , 他的“革命”只好就此结束了 。我们可以看到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是他精神领域的主导 , 而且这一性格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的躯体 。
甚至是后来被当做替死鬼抓进监狱 , 游街 。他竟也能坦然地想成“人生天地间 , 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抓进抓出的 , 要游街的” 。这种“精神胜利法”此时却让观众有点心生敬意了 。
狱中的阿q认真地画着圈 , 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也将走到尽头 , 不免让我们心生一丝怜悯 。当他真的要枪毙时 , 他终于恐慌了 , 颤抖地闭上了双眼 , “精神胜利法”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没有奏效了 。


阿q正传读后感高中最新范文202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