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事变后,为何于谦要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而不是儿子朱见深?
文章插图
于谦是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国君 , 这是他力主立朱祁钰为帝的根本原因 , 也是其最终被杀的原因所在 。
01
土木事变后 , 立朱祁钰为帝 , 是从国家需要出发的 。
正统十四年(1449年) , 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 , 不顾群臣的发对 , 御驾亲征 , 征讨瓦剌也先 。朱祁镇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 , 以异母弟朱祁钰为留守摄政 。
但由于指挥失当 , 明军全军覆灭 , 朱祁镇被瓦剌俘获 。京师大为震惊 , 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此时郕王监国 , 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
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变化 , 应当迁都南京 。于谦厉声说道:
"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 , 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 。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于谦力主抗战 , 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 。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 , 防守的决策就这样确定下来 。
国不可一日无君 , 在此情况下 , 需要另立新君 , 一是让年仅两岁的皇太子继位;二是让摄政的朱祁钰为新君 。
这事就得需要孙太后点头决定了 , 朱祁镇是孙太后亲生的儿子 , 朱见深是她的亲孙子 。朱祁钰是庶出 , 但朱祁镇就这一个兄弟 。
此时 , 瓦剌太师也先率领大军 , 逼近北京 , 准备把明英宗送回京城 , 并以此向明朝讨价还价 , 索要大批财物 。
于谦等人拒绝明英宗回到京城 , 京城大乱 , 群臣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为新君 。
孙太后无奈之下 , 同意了众臣的建议 , 但郕王却推辞不就 。文武百官再三请求 , 郕王才无奈应允 , 登基为帝 , 是为景帝 , 奉明英宗为太上皇 。
文章插图
02
迎接明英宗回朝或者让朱见深继位 , 都是可以的 , 但不符合国家利益 。
瓦剌也先同意放朱祁镇回来 , 而且已经把人带到了北京城下 。如果大明朝满足了瓦剌的要求 , 明英宗完全可以安全回来 。只不过 , 大明朝肯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 将受制于瓦剌 。
当时 , 皇太子朱见深也可以继位 , 但父皇在瓦剌手中 。小皇帝虽然没有主意 , 但大臣们毕竟要考虑投鼠忌器 , 也会受到瓦剌的要挟 。
但郕王朱祁钰为新君后 , 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 就不再会有任何顾虑 。于谦等人的建议 , 就是彻底抛弃明英宗 , 断绝瓦剌的幻想 , 也坚定朝野抗战到底的决心 。然后集中精力 , 组织军事力量对抗瓦剌 。
土木之变 , 只是一场战役的失利 , 明朝当时正处在”全盛之天下“ , 各方面实力远在瓦剌之上 。
当时 , 京师精锐全部覆没 , 只剩下老弱士卒不足十万 。于谦请郕王迅速调集两京、河南备操军 , 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 , 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 。很快人心渐稳 , 局势得到了控制 。
从于谦等人一系列措施来看 , 是完全正确的 , 是从国家利益出发 , 为了整个大明朝的利益 。但不可否认 , 于谦等人的作为是置明英宗的生死安危于不顾 。这是忠于国家 , 但绝对不是忠于国君 。
瓦剌看到大明朝已经另立新君 , 朱祁镇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 , 就把他放回来了 。
等到朱祁镇复辟成功 , 自然会秋后算账 , 于谦也就必然会被处死 。
这个结果 , 恐怕已经在于谦的意料之中 , 他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为了国家的利益 , 他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 , 有其诗为证: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全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无论是气节还是智慧 , 于谦都应该受到后人永远的尊重和纪念 。
文章插图
大明正统十四年 , 公元1449年 , 22岁的明英宗朱祁镇欲效仿曾祖和祖父讨伐蒙古 , 建立不世之功 , 亲率大明60万精锐军队北伐 , 由于由于宦官王振的瞎指挥和瓦剌大军的埋伏 , 明朝大军行至土木堡时惨遭全军覆没 , 不仅随军出征的明朝六部九卿全部战死 , 就连当朝皇帝明英宗也被瓦剌大军俘虏 , 这一事件就是让明朝险些灭亡的“土木堡之变” 。明朝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后 , 最先炸开锅的则是紫禁城内的文武百官和皇帝太后 , 孙太后默默垂泪 , 钱皇后哭天抢地 , 文武百官有的破口大骂王振误国 , 有的则面如死灰一言不发 。比皇帝被俘 , 明军覆灭的消息更为紧急的是 , 北方的瓦剌大军还扬言要进攻北京成 , 而明朝内部由于皇帝被俘 , 朝中群龙无首 , 对于如何应对瓦剌大军南下攻城 , 这些留守北京的敏超大臣们你一言我一嘴 , 陷入到了无休止的争论之中 。在这群唾沫横飞的大臣中 , 有一个人镇定自若 , 他奏请监国的郕王继承大位 , 以安民心 。这个人就是明朝兵部尚书-于谦 。也就是这个人 , 在不久之后的北京保卫战中 , 挽救了大厦将倾的大明王朝 。
文章插图
明英宗被俘后 , 于谦之所以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 , 实际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 因为当时于谦环顾朝中几位有可能掌权的人 , 只有郕王朱祁钰最为合适 , 那么 , 当时在英宗被俘后 , 都有谁可以代替被俘的明英宗暂代朝政呢?实际上有三个人:孙太后 , 朱见深、朱祁钰 。
无心行垂帘称制之举的皇太后孙氏:孙太后即历史上的孝恭孙皇后 , 原本是明宣宗贵妃的孙氏 , 因为深得宣宗皇帝的宠爱 , 所以在皇后胡善祥被废后被宣宗皇帝册立为了皇后 , 明宣宗一朝的十年间 , 孙氏深受皇帝的宠爱 , 孙氏所生之子朱祁镇 , 也被宣宗皇帝立为了皇太子 , 宣德十年 , 三十八岁的明宣宗驾崩 , 孙氏年仅7岁岁的儿子朱祁镇继位 , 次年改年号正统 , 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一位幼帝--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即位后 , 孙皇后晋位皇太后 , 成为了宫中地位仅次于太皇太后张氏的人 。
孙氏虽然在宣德年间以争宠、善妒出名 , 但是其在朝政方面却从无染指 , 一方面 , 明朝自开国以来从无后宫临朝称制之举 , 另一方面 , 孙皇后本人对于权力并没有太多奢望 , 她似乎更愿意做一个深宫妇人 。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 , 于谦等人最初曾奏请孙太后临朝听政 , 但是被孙太后婉言谢绝了 , 这其实并妃孙太后的客套 , 而是真心不想接手这样的烂摊子 , 确实 , 一个没有任何从政经验 , 也没有经受过任何历练的深宫妇人确实无法应对当时波谲云诡的复杂局面 。
文章插图
在孙太后谢绝垂帘听政后 , 朝中们的大臣便盯上了明英宗的继承人 , 也就是皇太子朱见深 , 但是这位庶出的皇太子当时的情况却让人们忧心忡忡 , 因为这位皇太子不要说是上朝理政 , 就连说句利索话都还做不到 , 此时的皇太子朱见深 , 年仅两岁 。虽然拥立皇太子为皇帝可以继承明英宗留下来的大统 , 但是这样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如何能够主持当时的混乱局势?如果是大明王朝海晏河清 , 盛世太平的承平时期 , 或许以为年幼君主的册立不成问题 , 但是在当时皇帝被俘 , 主力军队覆灭 , 瓦剌大军压境的危及形势下 , 扶持这样一位幼主登基是无法安定军心和民心的 , 而小皇帝的册立反而会让一些别有用性的人蠢蠢欲动 。考虑再三 , 于谦等人放弃了拥立皇太子朱见深位皇帝的想法 。
皇太后不干 , 皇太子不能干 , 那么这皇帝 , 谁来干呢?人们的目光投向了当时的监国郕王朱祁钰 。
文章插图
郕王朱祁钰 , 明宣宗次子 , 其母为宣宗贤妃吴氏 , 这位吴氏本是汉王朱高煦的宫女 , 朱高煦兵败后 , 吴氏等人被俘 , 明宣宗赦免了吴氏的罪过 , 将其安置在宦官陈符家中 , 宣德三年 , 吴氏生下了皇次子朱祁钰 , 但是因为罪臣的身份 , 吴氏母子长期居住在宫外 , 没有获得任何身份 ,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宣宗临终前 。宣德十年 , 明宣宗朱瞻基病重自感时日不多 , 于是派人将吴氏母子召进宫 , 当着皇太后张氏的面正式承认了她们 , 并托付自己的母亲张太后善待吴氏母子 。托孤之后宣宗驾崩 。张太后没有食言 , 封朱祁钰为郕王 , 并修建王府供他们母子居住 。这便是郕王朱祁钰的幼年 。
因为是明英宗朱祁钰唯一的弟弟 , 所以郕王在成年后并没有向明朝其他藩王那样到外地就藩 , 而是被英宗恩赏住在了北京城内 , 正统一朝 , 英宗皇帝与郕王朱祁钰两兄弟的感情非常好 , 英宗经常召郕王入宫 。正统十四年 , 明英宗御驾亲征前 , 还亲命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 可以说 , 明英宗对于这个弟弟还是充分信任的 。明英宗被俘后 , 于谦拥立郕王朱祁钰继承位 , 朱祁钰对此连连推辞 , 这并非虚伪的客套之举 , 而是朱祁钰真不想做这个皇帝 。于谦拥立朱祁钰位皇帝 , 一方面 , 他是明宣宗除英宗外的唯一儿子 , 血统方面名正言顺 , 另一方面 , 朱祁钰年富力强 , 在朝中口碑较好 , 其母吴贤妃母家出身低微 , 外戚方面也没有任何势力 , 这样一个人是可以主持当时的危急局面的 。
文章插图
当时明朝面临的局势犹如北宋末年的局面 , 朱祁钰一个不小心 , 恐怕就会走上“徽、钦二帝”亡国被俘的老路 , 因此朱祁钰是真心实意不想做这个皇帝 。但是最终朱祁钰还是在于谦的劝说下同意登基为帝 , 朱祁钰就是明朝历史上的明代宗景泰皇帝 , 景泰帝登基后 , 对内整顿军备 , 同时重用主战派的于谦 , 景泰帝还驳斥了扬言南迁的大臣 , 面对瓦剌大军的进攻 , 代宗朱祁钰进行了坚决的抵抗 , 最终 , 明朝在君臣上下一心的情况下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 明朝国势转危为安 。正是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的坚持 , 才是明朝没有走上宋朝南迁的老路 , 朱祁钰和于谦对大明王朝居功至伟 。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其他网友观点这体现了于谦等人高超的政治智慧 。
1.也先的如意算盘 。
朱见深出生于1447年 ,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1449年 , 尽管朱见深已是太子 , 但 , 实际是还是一个天真无邪的两岁多的儿童 , 无任何执政经验 , 说话无份量 。而朱祁镇又是贪生怕死之辈 , 一年半载是没有杀身成仁的勇气的 。这两点瓦剌头目也先看得很清楚 , 于是 , 朱祁镇作为也先手中的筹码就有很高的价值了 。
因为明英宗是大明朝的统治者 , 在朝野就是一言九鼎的天子 , 没人敢违背他的意愿 。如果牢牢控制着明朝的天子 , 也先就可以挟天子以令大明!在攻城掠地时 , 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瓦剌灭明朝的成本低 , 而且速度快 。
明朝中有见识的朝臣自然明白也先的小九九 , 知道要国有宁日 , 就必须尽快毁掉也先手中的筹码 , 也就是让明英宗不再拥有皇位——让明英宗一文不值 。如此 , 既可保住英宗的性命 , 也能让明朝在抗击瓦剌侵略时 , 有浑存的底气 。
文章插图
2.于谦深谋远虑 , 善于权衡利弊 。
如果 , 拥立皇太子朱见深为皇帝 , 这位睡觉还尿床的儿童根本不会理政 , 必然导致皇权旁落 。还有 , 朱祁镇是朱见深的亲爹 , 父子情意在——如果立朱见深为皇帝的话 , 说不定这个懵懵懂懂的儿童会不顾一切条件赎回自己的亲爹 , 这加大了朱祁镇作为筹码的份量 , 提高了朱祁镇作为人质的价值 , 也正中了也先的下怀!
朱祁镇在御驾亲征前 , 明令郕王朱祁钰监国 。这时的朱祁钰风华正茂 , 已二十一岁 , 精力充沛 , 有一定的执政经验 , 在朝野也有威望 。能认清理智与感情的界限 , 且朱祁镇跟朱祁钰是同父异母兄弟 , 隔着一层山!在亲情与国家利益面前 , 自然知道熟轻熟重!
文章插图
3.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
显然 , 拥立朱祁钰当皇帝是最明智的抉择 , 最低能破灭也先的幻想!朱祁钰身为大明王朝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后 , 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也先提出要求 , 对也先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也可以严辞拒绝!
也先能征惯战 , 也机智灵活!知道大明拥立朱祁钰为皇帝后 , 立即明白朱祁镇已有无价之宝变成了一钱不值的昨日黄花了!自己的计划已经泡汤!如果杀了这位先帝 , 对明朝没有任何影响 , 反而会激发大明同仇敌忾的决心 , 增加明朝报复自己的机率与勇气!
文章插图
在于谦等人高瞻远瞩政治策略下 , 朱祁钰被立为皇帝 , 明英宗也被放了回来 。
其他网友观点这个问题 , 让咱们从几个细节聊起 。
文章插图
土木堡全军覆没 , 明英宗被俘蒙尘的消息传到京城后 , 大明的朝堂上除了悲痛 , 更多的是人心惶惶 。
为了讨论战守大计 , 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 , 只好硬着头皮召开廷议 。
其间官居侍讲学士的苏州人徐珵 , 以所谓的“荧惑南斗” , 星象极凶为由 , 强烈建议大明朝廷南迁 。
关键时刻 , 兵部侍郎于谦厉声怒斥:“言南迁者 , 可斩也 , 京师天下根本 , 一动则大事去矣 。请速召勤王兵 , 誓以死守 。”
大学士陈循力挺于谦 。
礼部尚书胡濙也反对南迁 , 他说:“(成祖)定陵寝于此 , 示子孙不拔之计 。”
由此 , 坚守京师的主张获得了朝臣的多数支持 , 非议南迁的徐珵被轰出大殿 , 朝堂上唾骂声不止 。
【土木堡事变后,为何于谦要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而不是儿子朱见深?】这乱哄哄的一幕还没平息 , 接着朝堂上又掀起更乱的一幕 , 右副都御史陈镒痛哭上奏 , 要求即刻诛族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 。
陈镒这么一领头 , 朝堂上弹章纷上 , 此时的郕王并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 , 觉得这是大事 , 不敢做主 , 只传谕出宫待命 , 群臣见郕王不作为 , 大失所望 , 一个个伏地痛哭 , 坚决要求即时降旨 , 准为劾章所请 。
眼看要遭灭顶之灾 , 王振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跳将出来厉声叱斥 , 妄图把群臣轰出殿去 。
这个举动一下子激怒了素性豪迈负气的户科给事中王竑(hong) , 王竑把衣袖一撸 , 大步向前 , 扑向马顺 , 一把拉住他的头发 , 握住朝笏就打 , 一面打 , 一面破口大骂 , 之后干脆抱住马顺的脑袋 , 咬马顺脸上的肉 , 恨不得生吃了王振贼党 。
这时群臣一拥而上 , 把满腔愤怒统统发泄到了马顺身上 , 最后活活把马顺打死在了郕王面前 。
负责警戒宫门的锦衣卫 , 见自己的长官被活活打死 , 气势汹汹地想动手报复 。郕王一看局面要彻底失控了 , 吓得打算溜走后宫 。
可以想象 , 如果郕王这时候真溜掉了 , 锦衣卫更无忌惮 , 满朝文臣必遭荼毒 , 朝廷中枢必遭破坏 , 天下非大乱不可 。
在此关键时刻 , 又是于谦及时挺身而出 , 他从混乱的人群中挤出来 , 袍袖尽裂 , 抓住郕王说:“殿下!请宣谕百官 , 马顺之罪当死 , 打死马顺者 , 无罪!”
在于谦的力挺下 , 郕王这才壮起胆子 , 拿出威严 , 大声宣谕 。如此一来 , 锦衣卫才不敢盲动 , 而百官亦得安心 , 一场喋血宫门的悲剧这才得以避免 。
由此可见 , 国中无主 , 正邪势不两立 , 大明朝堂上的局面有多混乱险恶 。
这是京城内的乱象 , 京城外 , 瓦剌也先更是把明英宗当成天字第一号的大“肉票” , 想拿着肉票逼迫大明朝廷就范 。
文章插图
国不可一日无君 , 大明更不能被瓦剌掐住命门 , 群臣劝孙太后早定大计 , 于是这就有了孙太后的两道诏令 。
第一道:命郕王摄政 。
“皇帝率六军亲征 , 已命郕王临百官 , 然庶务久旷 , 今特敕郕王总其事 , 群臣其悉启王听令 。”
第二道:立太子 。
“迩者寇贼肆虐 , 毒害生灵 , 皇帝忧惧宗社 , 不遑宁处 , 躬率六师问罪 。师徒不戒 , 被留王庭 , 神器不可无主 , 兹于皇庶子三人 , 选贤与长 , 立见深为皇太子 , 正位东宫 , 仍命郕王为辅 , 代总国政 , 辅安万姓 , 布告天下 , 咸使闻知 。”
孙太后的这两道诏令说的很明白 , 郕王总国政是辅佐太子 , 如周公辅成王 , 英宗能迎回自不必说 , 迎不回 , 由英宗周妃所出 , 此时两岁的皇长子朱见深即位 , 瓦剌亦不能以英宗为奇货 。
这样的安排 , 其实很稳妥 , 如果郕王能认清这一点 , 以后就不会有夺门之变 , 郕王也不会自取其辱;而于谦如果能认清这一点 , 则不会先为拯救大明社稷的忠臣英雄 , 后成身首异处的惨死冤魂 。
然而 , 正如《大明风华》中明宣宗朱瞻基点评于谦的那样 , 于谦是先忠社稷 , 后忠君王;他心中爱的是天下社稷 , 而不是大明朱家 。
文章插图
随后 , 因为瓦剌也先频繁挟持明英宗袭扰大明边城 , 以于谦为首的外廷大臣便提出了一个主张:国赖长君 。
于谦认为 , 拥立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 , 一来可以安定天下人心 , 有利于保卫京师;二来 , 只有别立一天子 , 才能使瓦剌也先无奇货可居 , 这样反倒容易迎回英宗 。(但有一个前提 , 拥立长君 , 以后和谈 , 绝不能为了迎回英宗迁就瓦剌也先 。)
为江山社稷 , 于谦确实忠心可鉴 , 但站在明英宗角度 , 此种忠臣是能要了他性命的 , 甚至在孙太后那里 , 因为贤明 , 她虽然应允了于谦的主张 , 但内心深处 , 则一定有阴云 。
夸张一点说 , 于谦拥立郕王朱祁钰 , 是挟真理令天下 , 其中是埋有巨大隐患的 。
也可以说 , 此举并不能赢得朝堂上的所有人心 , 毕竟封建纲常首先讲的是君在上 , 至于社稷为重 , 君王为轻 , 这话只能拿来说说 , 是不能真拿来做的 。
其他网友观点
品味历史 , 感悟真香 , 真香君为大家解读一下这个问题 。于谦和朱祁钰能够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 , 说明当时没选太子而选郕王的决定是正确的 , 于谦不选朱见深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主少疑国!
文章插图
宣宗朱瞻基去世的早 , 英宗朱祁镇9岁就当了皇帝 , 可以说还未来得及传授帝王心术的情况下宣宗就驾崩了 , 朱祁镇是由奶奶和妈妈带大的 , 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很重要的传承教育 , 导致太过信赖王振最终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
而在朱祁镇御驾亲征之前 , 也是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 , 朱见深被立为太子 , 但是因为年纪太小暂由朱祁钰代行监国之责 , 所以这样的安排也为朱祁钰登基形成了必要的条件 。
而让朱祁钰能够取代朱见深成为皇帝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朱瞻基一共只有两个儿子 , 朱祁钰虽非嫡子 , 但在明朝皇位继承的四种形式中 , 属于在非常时期的“国赖长君” , 景帝即位是临危救国 , 群臣拥戴 , 非朱棣可比!
文章插图
一、嫡长子继承
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 , 后又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储 , 就是遵照的这个原则 , 明朝多数的皇位继承也都是按照这个进行的 , 这也是最基本的继承原则 ,
二、有嫡立嫡 , 无嫡立长
这一条则是遵守的“有嫡立嫡 , 无嫡立长”的规定 ,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写到“兄终弟及 , 须立嫡母所生者 。庶母所生 , 虽长不得立” 。
三、皇帝死后无子、采取“兄终弟及”原则
在明朝的十六个皇帝中 , 就有两位是凭借“兄终弟及”的原则坐上的皇位 , 一个是嘉靖帝 , 另外一个是崇祯帝 。
武宗意外去世之后 , 因为没有子嗣 , 所以让嘉靖帝捡了一个大便宜 。
而对于朱由检来说 , 则不好说哥哥朱由校给他留下的这个皇位到底是运气还是个大坑了 。
四、非常时期 , 采取“国赖长君”的方式
土木堡之变发生时 , 朱见深此时只有两岁 , 根本无力承担管理国家的重任 , 所以在于谦的带动下 , 群臣上疏请求皇太后:“车架北狩 , 皇太子幼冲 。古云国有长君 , 社稷之福 。请速定大计以安宗社” 。
也就是在这种国家生死存亡之际 , 朱祁钰才被推举为皇帝 , 如果不发生土木堡之变 , 即便朱祁镇早死 , 皇位也是万万不可能落在景帝的身上 。
文章插图
其实说于谦是力挽狂澜的英雄这没错 , 但是在北京保卫战中景泰帝的作用要明显大于于谦 , 朱祁钰登基杜绝了主少疑国的结果 , 避免了出现北宋耻和南明亡的局面 , 皇帝者 , 天下之主 , 一切政令皆出皇帝 。没有景帝 , 纵有10个于谦也救不了大明 , 所以英明的君主才是国家人民的幸福希望 , 而非出几个有用的大臣 。
其他网友观点22岁的明英宗朱祁镇 , 受宦官王振的怂恿决定御驾亲征蒙古军队 , 他想做一个流芳百世的皇帝 。
年轻人有理想不是错 , 如果眼高手低就不对了 , 朱祁镇以为打仗就是玩“捉猫猫游戏” , 他想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 有这样的出发点就注定了失败 。
朱祁镇信心满满找敌人 , 二十万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一带)和也先率领蒙军相遇并发生了激战 , 结果二十万明军被先先打败 , 明英宗被俘 , 现实为朱祁镇上了一课:“没两下子就别充大尾巴狼” 。
也先押着朱祁镇兵临北京城 , 想以他为砝码要挟勒索明廷 。
这时以兵部尚书于谦为首的主战派 , 力排众议战胜了“南迁”派 , 确定了保卫北京城的战略战术 。
于谦大无畏的精神可嘉 , 但保卫京城谈何容易?二十万明军主力都被也先消灭了 , 京城哪还有人马呢?
于谦总不能一个人唱空城计吧?当务之急要找个帮手 , 于是郕王朱祁钰成了最佳人选 。
文章插图
(朱祁钰)
于谦为了粉碎也先把朱祁镇当做“奇货可居”的人质 , 也是为了防止也先利用朱祁镇骗开城门 , 他和孙太后商议立朱祁钰为帝 , 经过一番努力 , 朱祁钰登基称帝 。
于谦的这些举动让人费解 , 当时朱祁镇被俘 , 其子朱见深是皇太子 , 于谦为何不立朱见深为帝呢?
当时朱见深确实是皇太子 , 按照传统继承法来说 , 于谦拥立朱见深为帝最合乎正统 。
但当时情况很特殊 , 朱见深年仅3岁 , 而城外也先陈兵百万 , 北京城岌岌可危 , 如果立朱见深为帝 , “国无长君”会造成人心不稳 , 况且一个三岁的小孩又能做出什么决策呢?
于谦需要的是帮手 , 不需要为自己找个傀儡皇帝 , 能够帮上忙的只有郕王朱祁钰 。还有一层意思 , 当时朱祁钰在哥哥御驾亲征前被指派为监国 。
另外朱祁钰和于谦的主张是一致的 , 他坚定支持于谦的京城保卫战计划 , 二人是一个战壕的战友 , 基于以上原因 , 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是最好的选择 。
文章插图
(朱见深)
于谦和孙太后仍立3岁的朱见深为皇太子 , 于谦和皇太后的办法是效仿宋初“金匮之盟” 。
当初赵匡胤的母亲害怕皇帝年幼被人夺位 , 就让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加塞”当了皇帝 , 等赵光义去世后 , 再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 。
讲真这个办法不错 , 但以后操作起来很难 , 试问谁来监督赵光义能否遵守盟约把皇位还给侄子呢?
于谦和皇太后实指望等朱祁钰完成使命后再把皇位还给侄子 。
有些事有了一个好的开头未必有一个好的结尾 。
说实话当初朱祁钰并不想接这个皇位 , 此时北京城危如累卵 , 没人看好北京保卫战能轻松取胜 , 说不定小命就完了 。
朱祁钰和于谦就像一根绳上的蚂蚱 , 飞不了你也跑不了我 , 用个形容词就叫“同仇敌忾”和“一荣俱荣 , 一损俱损” 。
文章插图
(于谦)
历史告诉我们于谦选择对了 , 在君臣共同努力下 , 明军战胜了蒙古军队 , 于谦和景泰帝朱祁镇等主战派取得了“京城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
至于以后的事于谦则没有掌控能力了 , 朱祁钰不想把皇位还给哥哥和侄子 , 哥哥朱祁镇被软禁了起来 , 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位被废 , 朱祁钰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 在权力面前一切都变了 。
文/秉烛读春秋
其他网友观点朱祁镇登基之后 , 最开始有张太后管着 , “三杨”辅佐 , 还算是规规矩矩的 , 但是张太后和“三杨”陆续死后 , 朱祁镇宠幸的宦官王振开始得到重用 , 同时北方北元分裂出的瓦剌逐渐强大 , 屡次侵扰大明 , 朱祁镇少年天子 , 正想要有一番作为 , 在王振鼓动之下决定御驾亲征 , 这时候太子朱见深才2岁 , 所以朱祁镇让弟弟朱祁钰监国 , 于谦辅佐 , 自己就出征了 。
文章插图
明英宗朱祁镇
如果按照预想 , 朱祁镇这次亲政应该是非常顺利的 , 但是他听信了王振建议 , 在土木堡让大军驻扎 , 结果被瓦剌追兵包围 , 军心动摇 , 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获 ,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回朝中 , 朝野震动 , 国家一片混乱 , 京城中不少权贵都准备南迁避难 , 在这个时候 , 朝廷急需稳定住局面 , 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 , 所以必须先从皇室推举出一个人来继承皇位 , 此时朱祁镇已经将朱见深立为了太子 , 直接让朱见深继位不就行了吗 , 为何于谦等人却要推荐朱祁钰呢?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 , 其实没有人在乎是谁来当皇帝 , 谁能让国家稳定下来和平发展 , 谁就能得到百姓支持 , 这是千百年从不变更的真理 。这个时候的朱见深才两岁 , 一个两岁的小孩 , 在国家危机存亡之时 , 能稳定住局面?傻子都不会信 。而朱祁镇在北伐的时候 , 让自己的弟弟朱祁钰监国 , 两人岁数相差无几 , 从能力上来说让朱祁钰监国也是对他的一种肯定 , 虽然让朱祁钰继位不合礼法 , 但是朱祁钰也是皇室成员 , 他在这种紧急关头又身为监国是有责任站出来扛起大任的 。
文章插图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
朱见深只有两岁 , 立只有两岁的孩子为皇帝 , 这在古代也不少见 , 东汉末年的皇帝一堆都才几岁 , 十几岁的孩子 , 但是这就会导致两个问题 , 主少国疑 , 外臣干政 。主少国疑就是指立年幼的皇子继位无法稳定人心 , 瓦剌大军来势汹汹 , 立幼主又得不到百姓的信任 ,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国家内部动荡 , 不利益稳固统治 。而朱祁钰 , 于谦等人 , 在朱祁镇被俘虏后 , 他们才是明朝政府的实际决策者 , 天子年幼没有话语权 , 势必会导致皇权衰微 , 大臣宗藩强势 , 那么还不如就让朱祁钰继位稳定局面 。
另外一方面朱祁钰和朱见深相比 , 很明显朱祁钰更有领导能力 , 他能够然已经动摇的朝中文武百官重新团结在一起 , 而于谦等大臣想的也是击退瓦剌 , 然后再找机会把朱祁镇搞回来 , 朱祁钰被拥立登基之时也不敢有太多奢望 , 只求把瓦剌击退 , 自己别成亡国之君就好 , 于谦等人也明确的对孙太后表过态 , 拥立朱祁钰称帝只是暂时的 , 以后皇位还是在朱祁镇这一支 , 但是显然于谦没有考虑过皇位的诱惑有怎样的魔力 , 朱祁钰登基之后就没想过将皇位还给朱祁镇 , 于谦最后也因为拥立朱祁钰被杀 。
文章插图
于谦
所以于谦等大臣在土木堡之变后 , 拥立朱祁钰继位 , 而不是朱见深 , 在当时明朝的处境看来这是个明智的决定 , 也只有朱祁钰继位 , 能够稳定住大明动荡的局面 , 能够团结群臣 , 能够率领明朝抵抗瓦剌入侵 , 朱见深年幼 , 并不具备这个能力 , 对比之下 , 朱祁钰才是最好的选择 。
我是玄坤 , 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 , 每天一点分享 , 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 , 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 , 感谢各位阅读 ,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观点“天子守国门 , 君王死社稷” , 明朝是一个很有骨气的王朝 , 土木堡之变英宗被瓦剌人虏走 , 当时太子朱见深才两岁 , 可于谦却放着太子不立 , 却反而拥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 , 这是为何呢?
文章插图
(影视剧照 , 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的明英宗)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 , 瓦剌太师也先率领大军犯边 , 英宗在大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 , 但英宗在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 即匆匆在京师誓师出征 。很快的英宗即在土木堡遭到瓦剌军队的包围 , 二十万明军几乎全军覆灭 , 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尉井源等随军大臣全部战死 , 英宗也被瓦剌人俘虏 , 王振则被愤怒的将士锤死 , 这就是震惊天下 , 造成明朝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危机的“土木堡之变” 。
在明朝历史上 , 明英宗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被北方少数民族俘虏的皇帝 。明军全军覆没 ,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回京师后 , 举朝震骇 , 人心惶惶 。由于精锐部队已大部被抽调到前线 , 留守京师的都是一些老弱之兵 , 总兵力还不到十万人 。瓦剌咄咄逼人随时准备乘胜入关 , 部分朝臣对现有兵力能否保卫京师缺乏信心 , 面对大明王朝历史上的第一起国家危机 , 朝堂之上围绕是“战”还是“迁”展开了纷争 。当时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被孙太后任命为监国 , 由他主持的御前会议 , 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南迁 , 他以北宋为教训 , 职责南迁是亡国之论 , 在于谦的据理力争下否定了南迁之议 , 君臣决定排除万难坚守京师 。
文章插图
南迁之议虽被否定 , 监国朱祁钰也下定决心要与众臣死守京师 , 可是英宗如今正身陷绝境 , 也先正要以英宗为筹码要挟明朝 。国不可一日无君 , 英宗何时能被放回还是个未知数 , 而大明朝堂此时正笼罩在一片战争的乌云当中 , 国难当头急需另立新君带领臣民挽救危难 , 保卫京师 。可是该由谁来当皇帝呢?当时皇太子朱见深才只有两岁 , 已经是监国的郕王朱祁钰时年二十一岁 , 虽然明朝对皇位继承早有规定 , “有嫡立嫡 , 无嫡立长” , 可是皇太子朱见深才两岁 , 让两岁的孩子继承皇位来带领臣子们拯救国难完全就是天方夜谭 。
国难当头 , 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事 , 先是大学士王文上书给朱祁钰 , 希望他以江山社稷为重 , 继承大统 , 兵部侍郎于谦随后附议 , 随后 , 于谦又做通了孙太后的心理工作 , 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 。
于谦放着皇太子朱见深不离 , 为何选择拥立年长的郕王朱祁钰呢?分析下来还是有三个原因决定了他必须要以大局为重拥立郕王 。
文章插图
(明代宗朱祁钰剧照)
避免主少国疑于谦饱读诗书 , 遍览古今 , 知少主当国之害 , 像东汉就是因为小皇帝太多 , 才导致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 直接威胁到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于谦不想大明王朝在这一场国家危机中出现后戚或宦官专权的局面 。皇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 , 还是个刚学会走走的小娃娃 , 主少则国疑 , 这对于还未摆脱困境的大明王朝和早已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的朝中众臣来说 , 让两岁的娃娃肩负挽国家于危难 , 救京师于绝境的重任简直就是荒唐之举 。皇帝年幼 , 不仅不能给臣民以信心 , 反而会增加很多变数 , 让一些思想摇摆者萌生其他想法 。值此危难关头 , 定不能莫守祖制 , 将大明王朝的生死存亡托付给一个两岁的幼儿 。
拥立朱祁钰只是折中办法为什么这么说 , 因为监国朱祁钰是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继承帝位 , 孙太后自知自己难以担负起垂帘听政 , 率领朝官、军士保卫北京的重托 , 所以才会答应拥立朱祁钰 。在大臣于谦、王直联名奏明孙太后请立朱祁钰为帝的时候 , 孙太后多少也有过心理斗争 , 但她很快的便答应了大臣所请 , 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 也就是说 , 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是有要求的 。
简单来说 , 就是英宗一旦南还 , 朱祁钰必须自行让位 , 他只是在英宗被俘后代行皇帝之责 。英宗之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不可废 。这两点要求实孙太后的底线 , 但在于谦和王文等大臣看来 , 这也算是合情合理的要求 。只不过后面的事情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 突如其来登上皇位 , 大权在握的朱祁钰之后并不愿意放手 , 在勉强迎回英宗后便派人把他幽禁在南宫 , 而皇太子朱见深 , 则早在景泰三年便被废为沂王 。
朱祁钰支持保卫京师在是“战”还是“迁”这两个艰难的选择中 , 身为监国的朱祁钰并没有懦弱退缩 , 而是和于谦、王文等大臣站在一起 , 否定了南迁之议 , 选择与京师共存亡 , 坚定的支持保卫京师 。国家危难关头 , 朱祁钰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决心让于谦和王文等人为之刮目相看 , 也坚定了他们要拥立朱祁钰的决心 。
郕王朱祁钰虽然与英宗不是一奶同胞 , 但毕竟还是宣宗之子(宣宗只有两个儿子 , 即朱祁镇和朱祁钰) , 在当时除了皇太子朱见深 , 郕王朱祁钰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从法统上看 , 虽然明朝有“有嫡立嫡 , 无嫡立长”的皇位继承制度 , 但皇太子朱见深只有两岁 , 是不存在治理国事的 , 因此在特殊时期 , 朱祁钰同样有资格即位 , 也是符合祖制的 。
后记文章插图
(明英宗、明代宗)
果然在明朝拥立朱祁钰为帝后 , 不能利用英宗来要挟明朝的也先气急败坏 , 发动大军攻打北京 。朱祁钰任用于谦等人组织了北京保卫战 , 整肃内部 , 调集重兵 , 安定人心 , 终于在同年十一月顺利击退了瓦剌大军 , 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
然而随着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 大明王朝转危为安 , 围绕着帝位的争夺大戏才刚刚开始 。突如其来登上皇位又大权在握的景泰帝完全对皇位着了迷 , 不仅将南归的太上皇朱祁镇幽禁于南宫 , 还把皇太子朱见深废为沂王 , 另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 , 景泰帝的这番操作是于谦、王文等大臣所想不到的 , 而这 , 也为七年后爆发南宫复辟和于谦被杀埋下了祸根 。
其他网友观点天子被俘 , 瓦剌大军压境 , 正值大明危难之际 。此时 , 拥立幼主即位 , 岂不是添乱?
我们先来看看 , 郕王朱祁钰临危即位前的背景: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 , 明英宗朱祁镇受奸宦王振所鼓动 , 不顾群臣反对 , 执意要御驾亲征 。结果 , 明朝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一带被瓦剌军队消灭 , 明英宗被俘 , 随驾文武也多半死难 , 史称土木堡之变 。
文章插图
官军大败 , 天子被俘的消息传至京师 , 朝野震动 , 朝堂上哀嚎痛哭之声不绝入耳 。而京城内外更是人人自危 , 有的富户已开始准备转移财产 , 甚至有个别大臣都琢磨着要把子女送往南京避难.......
在此危局之下 , 大明朝堂上围绕着是“死战”还是“南迁” , 开展激烈的纷争 。试问在如此危难之际 , 拥立当时还在襁褓之中的太子朱见深 , 将力挽狂澜的重任交托给一个只有两岁的婴孩 , 显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
文章插图
千锤万凿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面对天子被俘 , 瓦剌大军直逼京师这一危局 , 名臣于谦挺身而出 , 驳斥南迁之策 , 指责南迁实乃亡国之论 。于谦认为 , 大明的皇陵和宗庙社稷均在京师(北京) , 不可轻言放弃 。而且 , 北宋灭亡的教训也正是前车之鉴 。所以 , 于谦主张坚守北京城 , 抵抗瓦剌大军的入侵 。
文章插图
既然要坚守北京城 , 就需要拥立一位能扛起大旗的天子 。所以 , 于谦以”为免主少国疑“为由 , 禀明孙太后 , 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 。而孙太后也是深明大义的 , 此刻也是坚定的站在于谦这边 。而且 , 早在同年的八月十八日 , 孙太后便以朱祁钰为监国 。
正因为有孙太后和于谦这一内一外的支持 , 八月二十八日 , 王文上书朱祁钰 , 希望其以江山社稷为重 , 承继大统 。最终 , 朱祁钰于同年九月即位称帝 , 是为明代宗 , 改元景泰 , 遥尊明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 。
文章插图
而事实证明 , 明代宗确实在危难之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扛大旗作用 , 有效的稳住了当时朝堂的局势 。明代宗即位后 , 当即整肃内部 , 清算王振党羽 , 任用于谦等能臣 。同时 , 他还在于谦的辅助下 , 积极组织北京保卫战 , 调集重兵 , 安定人心 , 最终力挽狂澜 , 成功击退瓦剌大军的进犯 , 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侵删)
推荐阅读
- 汉堡豆腐饼的做法(青少年食谱)
- 圣菲城堡干红风格特色
- 使命城堡简介
- 莱宝酒园故事
- 加蒂庄园红葡萄酒的城堡介绍
- 蒙嘉莉庄园酒庄城堡介绍
- 维斯顿城堡干红的基本信息
- 略带一点甘草味的米歌娜城堡干红
- 入口轻柔的圣克莱城堡干红
- 回味持久优雅的穆林德卡西城堡干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