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与附子配伍的作用与功效

【基源与功效】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效 。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性味辛、甘,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经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 。
【药对功效】攻下寒积 。
【配伍机制】大黄气味苦寒,沉降下行,既入气分又入血分 。入气分,其苦以通泻,清泻,降泻,燥湿,寒以清热,泻火,解毒 。善攻肠胃实热积滞,为苦寒攻下要药,而治热结便秘;又清热泻火解毒而治热毒疮疡,肠痈,汤火烧伤等;且苦寒既可降泻上炎之火,釜底抽薪,导热下行而治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又可降上逆之胃气,而治胃热呕吐 。还可清热燥湿,利胆退黄治湿热黄疸,热淋 。入血分,则直清血热,凉血则可止血,又可活血,血热妄行之吐衄,用之可止血;血瘀经闭,产后腹痛,瘀血着脐,跌打损伤瘀血作痛,用之可活血 。
【大黄与附子配伍的作用与功效】附子辛,甘,大热,入心、肾、脾经 。辛热以散寒,味甘以助阳,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中温脾阳以健运,尤善追复散失之元阳,为回阳救逆之圣药 。且其性善走,通行十二经,外达皮毛而散在表之寒,里达下焦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总之,温一身之阳气,散周身之寒邪 。对心阳暴脱,脉微欲绝;肾阳衰微,阴寒内盛;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及风湿寒痹,疼痛麻木尤为要药 。
二药配伍,一寒一热,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之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附子得大黄,直入病所,又可防附子温热燥化 。温补并施,主治寒积里实证 。此积非温不能化,非泻不能去,大黄与附子最得制方之妙 。
【临床应用】
1.寒积里实证,症见腹痛便秘,手足不温,常配伍细辛、干姜等 。
2.胁下或腰胁偏痛等 。
3.小便量少,排出不畅,点滴即止之癃闭 。
4.赤白久痢,腹痛,手足不温等,常配伍当归、细辛等 。
临床常用于慢性肠炎、便秘、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阑尾炎、胰腺炎、前列腺肥大、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肾炎、肾衰等 。
【现代研究】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 。大黄有抗感染作用 。此外,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
附子还有强心、抗炎、提高免疫、抗低温等作用 。
【用法用量】大黄,3~10g;附子,3~15g 。水煎服,大黄后下 。
【使用注意】实热便秘,阴虚阳亢者及孕妇忌用 。附子入煎剂须先煎30~60min,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
【按语】附子与大黄伍用,首见于《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亦见于《千金方》之温脾汤 。所治之积,非泻不能去,而积之属寒者,又非温不能化,将二药配伍,变寒下为温下 。若是治疗寒结证,其用量比例关系为5:3,如大黄附子汤用附子3枚(约15g),大黄3两(9g),大黄附子汤主治病机以寒为主,其用量必须以附子为主,若用附子与大黄量比例失调,则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若是治疗寒热证,其用量比例关系是近1:1,如附子泻心汤用附子1枚(约5g),大黄2两(6g) 。可见,药对剂量调配不同,决定主治病证不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