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突厥侵袭的时候,李世民为何会拒绝加固长城的建议?
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
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朝代都热衷于修长城,然而,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秦始皇修长城,结果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而亡;隋炀帝先后两次,动用“上百万丁男”修长城,结果也没能挡住突厥的崛起、隋的败亡;大明王朝修明长城,到最后还是没能挡住努尔哈赤的清军入关……这些血淋淋的教训已经非常深刻的表明,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单纯采取修长城的防御措施,是无法抵挡住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的!益处不大,反而有时于国有巨损害!
是的,这些都是深刻的历史教训!
文章插图
【在面对突厥侵袭的时候,李世民为何会拒绝加固长城的建议?】当然,对于一代雄主李世民而言,是否修长城完全跟其政治、军事、外交方略,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相关联 。
不过在深入阐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李世民是怎么说的,史载:
(贞观二年,628年)已未,突厥寇边 。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李世民)曰:“突厥灾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 。骨肉相攻,亡在朝夕 。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资治通鉴·唐纪九》
李世民说“突厥灾异相仍……亡在朝夕”,是真的吗?
是真的!
其时,突厥内部确实出现了大问题!
突厥内衰——大唐的战机!说起唐与突厥的关系,那可真是“杀多恩爱少”!
唐高祖李渊建唐(618)之初,为了防止北突厥的侵扰,以及完成国内的统一战争,就曾经向突厥“称臣”,使用了包括“和亲”在内的种种手段,也曾经获得过突厥的帮助 。
比如隋恭帝义宁元年(617),突厥始毕可汗健在的时候,还曾经帮助过大唐:“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 。”
然而,在武德二年(619)始毕可汗“薨”后,突厥方面就开始频频“入寇”,比如:
武德三年(620),突厥莫贺咄设寇凉州,“掠男女数千人而去”——这个莫贺咄设,也就是后来的颉利可汗 。
武德四年(621),三月“甲戌”,突厥寇汾阴;三月“壬午”,突厥寇石州;四月“乙亥”,突厥颉利可汗寇雁门;四月“戊申”,突厥寇并州;六月“乙卯”,突厥寇边;八月“癸卯”,突厥寇代州;九月,突厥寇并州;九月“戊午”,突厥寇原州——整个621年,突厥入寇竟有8次之多!
……(以上就已经很多,其后的入寇,笔者就不再举例了)
由于武德年间是李渊执政,也是他处理这些“入寇”,因而,李世民可能还不是特别的“气急败坏” 。
不过,武德九年(626)的那一次,却足以把李世民气到“吐血”!
是年,经过残酷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将自己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诛杀后,顺利登基 。
李世民登基之后,为稳定政局,对于遗留的“太子党”采取了“自馀党与,一无所问”的政策,并且派出魏征“宣慰山东”,安定人心!
然而,令李世民没想到的是,大唐的国防,很快就出现了问题!
是年8月底,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趁李世民根基维稳,率十几万大军兵临渭水,直接威胁到长安城的安危!
文章插图
尽管李世民凭借自己卓绝的“外交功力”,与突厥签订“渭水之盟”而使其退兵,并“啖以金帛”,然而,突厥的这种“下马威”,还是对李世民的心理构成了严重影响 。
以致于李世民每次上朝之后,都要“引诸卫将卒习射于显德殿庭”,并且对臣下说:
“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稍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 。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无闲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
以是观之,李世民压根就没有想过防守的问题,在他看来,只要部队能征善战,战胜突厥就不是问题 。
机会缓慢降临……
贞观二年(628),突厥即遭遇天灾人祸!
是年,一场大雪突袭,“会大雪,平地数尺,羊马多死,民大饥”——确实,像大雪这样的自然灾害,对于游牧民族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比如对于羊马的“储草、保暖”等等影响很大 。
另一方面,突厥内政方面也出现了问题!
原来突厥强大的时候,敕勒部落薛延陀与回纥都归附于他,现在也“相叛之” 。这使得突厥的力量遭到削弱!
还记得笔者上边说的颉利、突利二可汗吗?
这两人发生了“内斗”!
文章插图
之前,突利可汗在幽州以北建有“牙帐”,“主东偏”,奚、霫等数十个部落也归他管 。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些部族接连归降大唐 。
颉利可汗(为突利可汗叔父)就谴责他,大意是:
“你怎么搞的?怎么这些部落都归降大唐了?”
还没完!
后来,颉利可汗又命令突利可汗进攻薛延陀和回纥,也是大败而归!于是,颉利可汗盛怒之下“拘之十馀日而挞之” 。
意思是,颉利可汗把突利可汗抓起来狠狠揍了一顿!你这样搞,突利可汗肯定有怨气!于是,突利可汗“怨之,阴欲叛颉利……表请入朝” 。
又是天灾,又是人祸,这是多好的歼灭突厥的机会啊?
如此条件下,李世民还跑去修长城的话,不是“多此一举”吗?为什么不想想怎么样战胜突厥呢?
若因此而失去战机,岂不可惜?
除此以外,李世民不修长城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劳民”(“安用劳民修障塞乎”)!
国内政局未稳——大唐的危局退一万步讲,就算李世民要修长城,条件也不具备——甚至都不及隋炀帝杨广!
文章插图
隋炀帝杨广于大业三年(607)第一次修长城,即“诏发丁男百馀万筑长城,西拒榆林,东至紫河” 。由于用人太多,以致于这项工程仅“筑之二旬而毕” 。
其后,大业四年(608年),杨广又诏“发丁男二十馀万筑长城,自榆谷以东” 。
总的来看,这两次修长城虽然调集了大量人力,但对隋朝的国祚影响并不大——后来,隋朝农民起义蜂起,更多是由于征高句丽的原因 。即所谓“隋之亡,亡于征辽东” 。
杨广之所以能如此“大修长城”,还是拜他父亲隋文帝杨坚所赐!正是由于杨坚克勤克俭的执政,才给他留下了非常好的家底,“衣食滋殖,仓库盈溢” 。
到李世民这的情况就差太多了!
唐王朝的统一战争大体在621~622年间完成 。在此期间,唐军先后平定了河北夏王窦建德、河南郑王王世充、江淮梁王萧铣,以及河北刘黑闼的叛乱 。
连年的战乱,已经使得唐初人口锐减,社会生活极其凋敝!
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还要发动不下几十万的“丁男”去修长城,几乎肯定会惹得天怒人怨 。
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民”了 。
再者,李世民武德九年(626)才登基大典,到贞观二年,也才不过三年的时间 。国内仍然有部分的“太子党”存在,难免不会借此兴风作浪,以致时局动荡,比如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河北罗艺的谋反,就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由此可见,如果李世民此时修长城,不仅会“劳民”,还有可能会引火烧身!
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其实,无论把长城修的多么地坚固,突厥都是一样的存在!对于突厥来讲,长城充其量也就是“一堵墙”而已,又怎么可能阻止得了他们进攻的步伐呢?
所以说,解决突厥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军事手段、战争手段,而李世民本身就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将领,打仗是他的强项 。
这一点在唐初的很多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霍邑之战(617)时,天公不作美,足足下了两个月的雨,李渊都想撤军了,还是李世民力排众议,坚持要打,才使得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义军没有散架 。
再比如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愣是凭借自己仅有的3000铁甲军,出其不意得战胜了夏王窦建德的10万大军 。
李世民也曾评论过自己的军事才能:
“吾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陈,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 。彼乘吾弱,逐奔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陈后反击之,无不溃败,所以取胜,多在此也 。”
文章插图
除了李世民个人的能力以外,他手下还有一众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将领,比如尉迟敬德、秦琼、程知节、李世勣、李靖……可谓是兵精将强!
因此,李世民从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对突厥作战并非没有成算,又何必非要修长城呢?或许,他等待的就是一个战机而已!
怕什么呢?
这个道理李世民怎能不知——
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
结语:总之,面对来自突厥的“寇边”,李世民否决了修长城的提案,于国家、百姓而言可以减轻负担,于政局而言可以缓和“玄武门之变”的紧张局面,是利国利民的好策略!
当然,李世民并非一味忍耐,他其实是在等一个机会!
终于,贞观三年(630),李世民抓住“突厥内衰”的战机,命令大将李靖、李世勣出战漠北,一役而灭东突厥……
讲真,李世民果然了得!
为此,唐太宗李世民曾有《饮马长城窟行》诗云: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
迥戍危风火,层峦引高节 。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
绝漠干戈楫,车徒阵原隰 。
都尉反龙堆,将车旋马邑 。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利 。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
来,让我们给李世民大帝点个赞 。
参考:《资治通鉴》、《旧唐书》
(网图、侵删)
其他网友观点证明有抵抗的雄心
推荐阅读
- 男人选择姐弟恋的原因
- 如何进行突然分娩的急救?临产突然分娩怎么办?
- 驱虫一粒清怎么吃?驱虫一粒清多久吃一次?
- 济南七夕情人节简单的求婚方式,济南浪漫简单的求婚方式推荐
- 狗狗磨牙期
- 上班族5个小动作 在办公室保住健康
- 边牧犬吃东西不咀嚼的原因
- 产妇吹空调需要注意什么?婴儿吹空调需要注意什么?
- 在秋季不同节气养生有哪些不同?秋季养生饮食有哪些注意事项?
- 马桶水管断墙里怎么办 管子断在墙里面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