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所谓“铁帽子王”特指清王朝十二家世袭罔替的亲王、郡王,分别是礼、郑、睿、豫、肃、庄、怡、恭、醇、庆十家亲王和克勤、顺承两家郡王 。所谓“铁帽子”王的爵位本身并没有更高等级之意,亲王依然还是亲王、郡王依然还是郡王 。以克勤郡王为例,虽然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但克勤郡王的待遇始终只是郡王待遇,并不高于没有“铁帽子”的亲王!物质待遇方面甚至还要低于普通亲王,只与普通郡王相当,毕竟他只是郡王而已,不是吗?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文章插图
“铁帽子”贵在何处要搞清楚“铁帽子”贵在何处,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清王朝的爵位承袭制度 。鉴于明王朝后期“亲王处处有、郡王满天下”,竭举国之力无以供养宗室的前车之鉴,清王朝自立国之初便定下了爵位降等承袭的祖制 。何谓降等承袭?以明王朝为例,亲王的一个儿子(以嫡长子为主)承袭亲王爵位,其他儿子皆封郡王 。清王朝则不同,亲王的一个儿子承袭爵位,但必须降一等、只能承袭郡王爵位 。每承袭一代降一等,亲王直至降为入八分镇国公之后才以这个爵位世袭罔替,其他爵位以此类推 。那么,“王爷”们的其他儿子呢?只能参加统一考试,称作“考封”!以父亲的爵位和生母的地位为基准确定一个基准爵位,按照考试成绩酌情降级,只有全优才能获得基准爵位,成绩全劣者甚至无爵可授……如此一来,即便是亲王的后代中,能够获得入八分以上爵位者都相当少,相对于明王朝对宗室的养活费用,自然是大大降低了 。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文章插图
所谓“铁帽子”贵就贵在这里,按照清王朝的祖制,其他爵位都必须降等承袭 。但是,“铁帽子”亲王、郡王除外!他们每一代至少可以保证有一个儿子可以直接承袭亲王或郡王之位,无须降等 。当然,“铁帽子”王的其他儿子并没有什么特殊优待,同样必须参加“考封” 。如果考试全都不及格,同样无爵可授!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文章插图
顺带纠正某些人的一个认识误区,所谓“铁帽子”只是相对爵位本身而言,并不是说爵位的承袭者拥有“免死牌” 。如果“铁帽子”亲王、郡王犯事儿,同样是可以被革爵、圈禁、甚至处死的!只不过,爵位本身不除名,再选择小宗旁支承袭便是了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如“铁帽子”庄亲王(承泽亲王),在庄靖亲王博果铎去世之后,清世宗雍正帝便绕开了承泽裕亲王硕塞系的小宗旁支、通过过继的形式将庄亲王的“铁帽子”送给了自己的十六弟胤禄 。当然,理论上胤禄被过继给了庄亲王一脉,铁帽子仍然算是硕塞家的……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文章插图
怡贤亲王胤祥的后代还是“王爷”吗前面说过了,清王朝的“铁帽子”也只是保证一支后裔可以承袭“铁帽子” 。换言之,胤祥的后代中,除了承袭怡亲王爵位者,其他人已经不能称其为“王爷”了 。如胤祥的庶长子弘昌,最高爵位也不过就是个贝勒,而且后来还被革爵了,他的后代自然不是“王爷”!再如胤祥嫡出第四子弘皎,他虽然被四大爷清世宗雍正帝封为了宁郡王,但没有世袭罔替的许可,他的后代必须降等承袭,到奉恩辅国公才世袭罔替,因此他的后代同样不是“王爷” 。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文章插图
但是,承袭怡亲王爵位的弘晓一脉一直都有一位世袭罔替的怡亲王存在,直到同治元年 。同治元年,怡亲王载垣因为在“祺祥政变”中政治斗争失败被赐死,怡亲王爵位也被短暂停袭 。当然,同时倒台的还有另一位“铁帽子”亲王,那就是郑亲王端华和他的弟弟肃顺,这里就不铺开说了 。不过,怡亲王爵位毕竟是清世宗许出去的,慈禧太后也不便直接就将其除名了!于是,同治三年,慈禧太后又恢复了怡亲王爵位的承袭,但这一次弘晓一脉被彻底踢出了局,承袭怡亲王爵位的是胤祥另一个儿子宁良郡王弘皎的后代 。换言之,自同治三年起,怡亲王爵位成了弘皎家的了……直到清亡,怡亲王爵位一直都停留在弘皎一脉 。所以说,前面提到的弘皎后代中没有“王爷”了,其实并不准确,晚清的怡亲王实际上正是弘皎的后代 。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文章插图
综上所述,用一句话来形容“铁帽子”亲王、郡王,叫“铁打的王爵,流水的王爷” 。无论某一任“铁帽子”亲王、郡王是否被革爵、甚至被处死,“铁帽子”亲王、郡王爵位本身是“雷打不动”的,换一下帽子底下的那颗脑袋就是 。帽子不能动,但帽子底下的那颗脑袋可以随便砍……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有清一代,若要问最受皇帝恩宠的兄弟是谁?想多数人会回答是雍正的弟弟,康熙的十三子和硕怡亲王胤祥 。
胤祥,一位曾经无限接近于皇帝宝座的皇子 。曾几何时,康熙对自己的这位十三子,是尤为的钟爱 。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12岁的胤祥第一次跟随康熙前往盛京谒陵后,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胤礽发生前,在这整整10年间,康熙只要离开京师,无论是去哪里,都会让胤祥跟随前往 。
康熙对其到底有钟意?彼时,皇八子胤禩的老师何焯在给家人的信中,曾提及十三殿下为皇帝所钟爱者,前途无量 。试想,胤祥的受宠,连供职于清廷的,地位不甚高的汉族文人都一清二楚 。由此可见,在某段时期,康熙的确曾有意将胤祥作为后备储君来培养 。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文章插图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但是,不知何故,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第一次废掉太子胤礽时,曾经最有希望获得储君之位的胤祥,却成为第一个打击对象,被康熙下旨圈禁 。
就这样,胤祥莫名其妙的失去了皇位的争夺权 。
不过,胤祥虽失去皇位的继承权,但谁叫他眼光独到,在“九子夺嫡”时,跟对了四爷雍正皇帝,所以后来新君即位,他不但没被打压,反而是备受恩宠,其地位是与日俱增,鼎盛时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胤祥与胤禛虽非一母同胞,但其关系却要远比与胤禛一奶同胞的胤禵来得亲密许多 。胤禛与胤祥早年的关系,史书虽然没有太多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兄弟俩是亲密无间的 。胤祥去世时,雍正在祭文中曾提到胤祥的算学是由他亲自教授,“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 。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 。同时,每逢塞外扈从时,胤祥与胤禛二人也是“形影不离” 。而当康熙出巡只带他们其中一个扈从时,即使短暂分别,两兄弟也会诗书往还 。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文章插图
正是胤祥与胤禛有着这般亲密无间的关系,再加上雍正初即位时,只有胤祥这位兄弟坚定不移的站在自己的身边,实心实意的为自己办事,正如雍正自己所言:“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所以胤祥在雍正一朝是备受恩宠,其地位与他人不可同日而语 。
胤祥在雍正朝到底有多受宠?单凭胤祥死后,雍正下旨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就可窥知一二 。要知道,这是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
当然,对于雍正的宠爱,胤祥是无愧的 。雍正年间,雍正之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肃清康熙朝所遗留下来的经济、军事、赋税、刑狱等问题,这其中虽有雍正能力卓越的原因,还有胤祥尽心辅佐的原因 。自雍正初年,胤祥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始,在他的勤奋理事下,康熙末年以来积存的许多弊端都得到了较为完美的解决 。如胤祥在总理户部时,在他近乎冷血的追缴下,康熙末年就存在的严重亏空问题,得以得到有效的解决,随着亏空问题的解决,清朝的财政匮乏问题得到显著的缓解 。
由此,正因为胤祥卓越的功绩,乾隆年间,胤祥和硕怡亲王王爵就被赋予世袭罔替的特权,成为了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 。
所谓“世袭罔替”,即不降爵位,世代皆可承袭其第一位获得世袭罔替特权的先祖的爵位 。清代,清帝为避免重蹈前明覆辙,遂对皇室爵位实施与众不同的分封方式 。彼时,清朝皇室爵位的分封方式共有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等四种形式,分十二等爵,其中辅国将军以上分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类 。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文章插图
一般情况下,因功封王爵者多属世袭罔替,即永不降爵,也就是俗称的“铁帽子王”,如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等 。因恩封爵位者则多属世袭递降,即每世递降一等(在递降到辅国将军这一爵位时便不再递降) 。
因胤祥获得世袭罔替的特权,所以胤祥的后代皆会继承“和硕怡亲王”王爵,都为亲王爵 。
有清一代,怡亲王爵位一共传了八代,共九位怡亲王 。
自胤祥后,袭怡亲王爵(不包括追封)共有九位:
怡亲王弘晓:胤祥七子 。雍正八年(1730年)袭怡亲王 。乾隆四十三年,薨,谥曰“僖” 。怡亲王永琅:弘晓次子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袭怡亲王 。嘉庆四年(1799年)薨,谥曰“恭” 。怡亲王奕勋:绵标长子 。嘉庆四年(1799年)袭怡亲王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薨,谥曰“恪” 。怡亲王载坊:奕勋长子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袭怡亲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薨 。怡亲王载垣:奕勋二子 。道光五年(1825年)袭怡亲王 。咸丰十一年(1861年),受顾命为赞襄政务大臣,是为顾命八大臣之首 。不久,因慈禧伙同恭亲王奕訢发动“祺祥政变”,谋夺顾命八大臣之权,载垣败于慈禧之手,赐自尽 。黜为不入八分辅国公 。怡亲王载敦:奕格二子 。同治三年(1864年),同治下诏恢复载垣怡亲王世爵,由载垣族弟载敦(胤祥曾孙,绵誉第三子奕格之子)继袭 。光绪十六年,薨,谥曰“端” 。怡亲王溥静:载敦长子 。光绪十七年(1891年),袭怡亲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薨 。光绪二十八年七月(1902年6月),因在“义和团运动”期间,溥静与庄亲王载勋、辅国公载澜、贝勒载濂、载滢等人支持端王载漪“剿夷”的提议,被慈禧以“纵庇拳匪启衅”罪为由革爵 。怡亲王毓麒:载敦二子溥耀长子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袭怡亲王 。民国三十七年九月(1948年10月),薨 。除此,胤祥的后人还有四位被追封为怡亲王:
绵标:永琅次子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封不入八分辅国公 。嘉庆四年(1799年)卒 。嘉庆五年(1800年),嘉庆念绵标有功,追封为怡亲王 。永福:胤祥四子宁良郡王弘晈二子 。同治三年(1864年),因慈禧为稳固自身的统治,不但为怡亲王载垣平反,恢复其怡亲王世爵,还让同治下诏追封胤祥的后人永福,及永福的后人为怡亲王 。绵誉:永福四子 。同治三年(1864年),与其父永福一同被追封为怡亲王 。奕格:绵誉三子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袭固山贝子 。咸丰八年(1858年),卒 。同治三年(1864年),与其祖父永福、父亲绵誉一同被追封为怡亲王 。自乾隆之后,清朝诸帝还是严格遵守着其先祖赐予胤祥后人世袭罔替的特权的,虽怡亲王世爵被慈禧短暂剥夺过,但很快就恢复,怡亲王的传承并未中断 。总得说,胤祥的后人自获得世袭罔替的特权后,怡亲王世爵一直是世代传承着,直至跟随清朝一同灭亡 。
其他网友观点铁帽子王不是那么好当的,两个铁帽子王被赐死 。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文章插图
清朝末年,有两个怡亲王因为干预朝政,都不得好死,清朝灭亡后,和硕怡亲王家族的荣华富贵随之烟消云散,铁帽子王的特权自然也没了 。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的智囊邬先生邬思道归隐的时候,曾经力劝十三阿哥胤祥,如果雍正加封他铁帽子王,一定不要接受,可是胤祥觉得这铁帽子实在难得,就接受了 。
在历史上,胤祥帮助雍正夺嫡,有拥护之大功,雍正继位以后,胤祥又襄助他稳定朝局,处理政务,可谓雍正在皇室宗亲里的左膀右臂,因此雍正封胤祥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 。
在朝局稳定的时候,铁帽子王安心享受荣华富贵也就是了,然而一旦朝局动荡,铁帽子王必然是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 。
因此,自清朝咸丰帝开始,由于朝局不断动荡,历代怡亲王毫无例外都卷入了朝局斗争的漩涡,甚至有两个怡亲王不得善终 。
怡亲王载垣被慈禧太后赐死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文章插图
怡亲王载垣,是和硕怡亲王家族第六位活着时世袭铁帽子王的,他在家里排行第二,本来没机会世袭这顶铁帽子,谁知他的哥哥两岁时病死,于是他就世袭了铁帽子王 。
作为铁帽子王,载垣自然被当时的道光皇帝安排了很多职务,一开始都是一些有名无实的职位,后来由于载垣积极参与朝政,他渐渐地开始掌握一些实权,出任一些实际的职位 。
比较重要有宗人府右宗正,这个职位对于满清皇室非常重要,是管理满清皇室的刑罚和制度的,哪个宗室违背了祖宗制度,或者犯了法,都会交给宗人府处置,而宗人府右宗正,就是宗人府的二把手 。
比如领侍卫内大臣,这个职位更加重要,因为领侍卫内大臣掌握整个紫禁城的兵权,比步军统领也就是九门提督还重要,因此载垣同时出任銮舆卫、虎枪营、御枪营、善扑营和崇文门正监督 。
也因为载垣掌握这么重要的实权,所以,咸丰帝在热河驾崩时,命载垣为顾命八大臣之一,和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七人,一起掌握了小皇帝同治帝的命运 。
然而,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并没有就范,特别是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都是非常有政治野心的人,于是他们联合在一起,发动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掌握了实权,史称“辛酉政变” 。
辛酉政变以后,载垣在北京被捕,赐白绢自尽 。
如果载垣像他的祖辈一样,安于富贵,不过多参与朝政,不卷入朝局的漩涡,也不至于一尺白绫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怡亲王溥静,被八国联军当奴隶使唤,传言死于洋人鞭挞之下 。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文章插图
载垣被处死的同时,他家的铁帽子王和硕怡亲王爵位也被剥夺,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 。所以胤祥家的这个铁帽子王实际上是被剥夺了,中断了 。
看来铁帽子也没那么铁 。
由于载垣无子,只有六个女儿,所以载垣死后,即便铁帽子王不被剥夺,他的后代也没有人能世袭和硕怡亲王 。
直到辛酉政变三年后的同治三年,慈禧太后下旨,恢复胤祥家族的和硕怡亲王,他家的铁帽子王又回来了,慈禧太后让载垣的族弟载敦世袭了铁帽子王 。
不同于载垣,载敦是完全投靠了慈禧太后,即便慈禧太后没有给他过多实权,载敦作为铁帽子王,仍然担任过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等要职 。
也许载敦吸取了载垣的前车之鉴,他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还是比较老实的,没有过多地参与朝局的纷争 。
载敦死后,他的长子溥静世袭了和硕怡亲王,成了新的铁帽子王 。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文章插图
跟父亲的小心翼翼不同,溥静这个人可就积极多了 。1891年,溥静世袭铁帽子王后,赶上了两件大事,让他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
第一件,光绪帝推行维新变法,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矛盾正炽,朝廷分成了后党与帝党,双方的斗争,以维新变法失败告终,帝党势力被清除,比如帝师翁同龢 。
维新失败后,慈禧太后想换掉光绪帝,她召集王公大臣,决定立溥儁为“大阿哥”,实际上是以年幼的溥儁为皇储,找机会废掉光绪,以继续名正言顺地垂帘听政 。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外间有传闻,说洋人并不支持慈禧太后的这种操作 。
而溥静自然是站在慈禧太后这一边的 。
第二件事是,当时义和团在山东河北等地兴起,朝廷出现了两派,一派要求剿灭,另一派要求安抚和招安 。
慈禧太后的几个亲信,比如端王载漪、内阁大学士刚毅,是主张安抚的,他们向慈禧太后建言献策,说可以利用义和团对付洋人 。
慈禧太后默许了他们这一提议,于是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他们放义和团进入北京城,酿成了庚子拳变,最终导致1900年的庚子国变,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两宫西狩”,八国联军侵占了北京城 。
溥静在这两件朝局大事中,跟在载漪、刚毅等人身后,摇旗呐喊,出钱出力,自然是想讨得慈禧太后的欢心,以图进入清廷的权力核心 。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前还要一个打十个的慈禧太后,躲到西安以后,不得不屈服于现实,派王公大臣和李鸿章等重臣跟洋人议和 。
最终清廷跟洋人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文章插图
既然要议和,就要找替罪羊,于是,载漪、刚毅等人就成了替罪羊,跟在他们身后摇旗呐喊的溥静,也没有逃脱 。
溥静被清廷以“纵庇拳匪启衅”罪名革去官职,复交宗人府圈禁,不久后去世,后慈禧又革去溥静爵位,溥静的铁帽子王被剥夺了 。
然而,关于溥静的死,却有另一种说法 。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两宫西狩,溥静却没走成,终沦为洋人的奴隶,最后被洋人鞭挞而亡 。当然,溥静的后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们的说法是,溥静是圈禁后去世 。
末代怡亲王毓麒 。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文章插图
溥静死后,他的铁帽子王被剥夺 。两年后,他的侄子毓麒被封为和硕怡亲王,继承了这顶铁帽子,当时毓麒才两岁 。
毓麒父亲溥耀早亡,毓麒由其兄长毓善和嫂子佟佳氏抚养长大,毓麒在东四头条怡亲王府生活了几十年,直到1948年10月去世,享年48岁,他也成为和硕怡亲王家族最后一位铁帽子王 。
溥静被慈禧太后处死后两年,慈禧太后才把铁帽子王还回来,自然“是让你好好想想,不听太后老佛爷的话是什么下场” 。
毓麒后人记载说,自溥静死后
厄运接连降临,致使怡亲王府的政治地位急转直下,经济状况一蹶不振 。严重打击了王府的威严、挫伤了王眷的自尊,直接威胁着溥静、溥耀家族的生活、前途乃至生存,全面危机嵌入了每个亲属的记忆 。
溥静死后,他们家族的人,随着清王朝覆灭,也失去了铁帽子王的特权,开始平民化,有很多人改爱新觉罗为金姓,比如毓麒的儿子爱新觉罗·恒枢改叫金恒枢,做了采访人员 。
当然,也有很多人不甘心,跟着溥仪搞复辟,比如溥静的幼子就曾跟着溥仪在伪满洲国搞事情 。
总之,树倒猢狲散,清朝灭亡以后,这些皇子皇孙再没有昔日的铁饭碗,也成了平民百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