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三天吃甜酒果浆

寒食节即我们即将到来的清明节,再有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较近两天的天气也是比较的多变,所以,从古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有在清明节借美酒暖胃驱寒的 。
唐代京城长安寒食节的饮酒之风,之所以盛行不衰,除了解除身心的痛苦,求得感情的安慰,“相劝一杯寒食酒,几多辛苦到春风”,更多的是寻求欢乐,“此时不尽醉,但恐负平生”,写的就是这种情景 。唐人即使远去巴山蜀水,也会想起长安的寒食酒:
东望青天周与秦,杏花榆叶故园春 。
野寺一倾寒食酒,晚来风景重愁人 。
需要说明的是,诗中的“寒食酒”,并非专名,只是泛指寒食那天饮的酒 。据《南部新书》卷乙记载,唐代曾在寒食节将“酴醾酒”赐给“宰臣以下”,这只是当时的一种名酒,并不是寒食节的专用酒 。据有关文献,唐代寒食、清明节也没有规定专饮一种酒 。
由于更多的是寻求欢乐,所以唐人在上墓祭扫时,也喜欢相聚饮酒 。有的大户人家竟在坟前举行酒宴,歌以行酒,酣醉始归 。为此,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九年(741)下敕规定:“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与不考前资,殿三年 。白身人决一顿 。”后来,各朝又屡次下令,不准扫墓时借机饮酒酣醉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扫墓饮酒之风依然十分盛行 。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与人们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心态有密切的关系 。关中人讲究不能将上坟的祭品带回家,又不可能全部酹倒在地上,只有全部消耗掉;人们祭扫时感情波动,心情忧伤,便借酒浇愁,浇愁之酒,就无所谓多少;但更重要的,大概与人们独特的心态观念有关 。一般都说,关中人心大,凡事想得开,甚至对生离死别这样的事,也能悲事喜办 。他们把给老人做寿材看作“盖房”,要设酒席款待乡党 。老人去世,雇吹鼓手,唱秦腔,甚至搭台子演戏,红红火火地送终 。他们这样做,既淡化了悲哀的气氛,也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顾死人,更要顾活人 。更何况是扫墓,早已从悲哀的顶峰降了下来,没必要哭得死去活来 。因此,祭了死者,更珍惜活着,更顾惜生者,便借酹剩的一杯残酒,舒解一下愁肠,展望一下春光,然后慢慢地走回家去,过自己的日子 。当然,一些浮浪子弟借扫墓之名,行放浪之举,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
【寒食节三天吃甜酒果浆】直到今天,人们在清明扫墓之后,在青青草地之上,野餐饮酒,还处处可见 。不过,所饮的大多是啤酒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