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历史上大多数是文臣主降,武将主战?
这是从哪里得出的这个结论,有统计数据做支撑吗?没有统计数据做支撑,那么这个前提就是想当然 。
“文臣主降,武将主战”的这种刻板印象,恐怕还是民间故事、评书听多了 。
《岳飞传》里面就是秦桧主降、岳飞主战,尤其秦桧那跪着的塑像,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
文章插图
秦桧是文官不假,但是其后主战的韩侂胄,是文臣还是武将?
而受到韩侂胄重用的吴曦,却在关键时刻投降了金国,吴曦不是文臣而是武将!
文天祥是文臣还是武将?陆秀夫背着赵昺赴海而死,南宋都到了那个时候了,还是誓死不降!
一个人主降还是主战,跟他是文臣还是武将无关 。
在民间故事和评书里面,为什么会大量出现“文官主降,武将主战”的内容呢?
文章插图
除了故事内容需要之外,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大多数人把不主战与主降等同起来了 。
武将的职能与文官相比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就是战争而已 。但是战争不是打架,普通人也不是两句话不对就动手 。
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那只是最后一步 。在战争之前,还有很多方式来解决 。
能通过其它方式解决,那就尽可能地避免战争 。只有到了万不得已之时,才会用战争手段来解决 。
文章插图
选择用战争之外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基本上都是文官的事儿 。当人们把不主战混淆成主降,那么文官主降的印象也就形成了 。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 。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其他网友观点我没有做过统计,但提问中说的“文臣主降,武将主战”可能有点刻板印象 。个人认为古代历史中的主战和主降,都是屁股决定思维 。
赤壁之战的主战和主降“文臣主降,武将主战”这种刻板印象,应该多是《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一事演化而来的吧 。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战前张昭为首的文官“主降”,以周瑜为首的武将“主战”,当然舌战群儒这类的桥段在正史中并不存在,起初读来觉得十分奇怪,同样是托孤之臣,为何张昭要归顺曹操?还以为是老罗杜撰 。
但《三国志吴主传》中,“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 。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权抚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 。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
可以看到在赤壁之战前,周瑜和鲁肃是主张一战的,而张昭、秦松是劝说孙权归顺曹操 。咋看之下,认为武将是为了打仗谋取功勋,文臣是认为吴国打不赢,老谋持国求得稳定 。
其实,个人认为根源还是屁股决定思维 。
当时的孙吴政权的并不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的皇叔身份匡扶汉室这样,而是政治根基不足,出身寒微 。
张昭受吴太夫人和孙策母子双重托孤,对孙权视若子侄,感情真挚 。当初孙策离世前,托孤可不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而是裴松之注解,“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辅之 。”,跟刘备的托孤诸葛亮一样 。随后,“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张昭坐的位置,可以说是孙吴一脉系于他之手 。
文章插图
他当时的力主降曹,个人认为是为了保全孙氏一族的利益,因为战略眼光的局限性,导致他认为吴国无法战胜魏国,与其被灭不如归顺 。特别是孙策的这句托孤之言,“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意思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抵抗,可以归顺或者回到原先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好顾虑的 。个人认为孙策的意思还是为了保全孙氏一族香火 。
其他的文臣,多属于当地的士族,在孙吴的策略中,打压拉拢当地士族的手段也是兼而有之,比如陆逊的爷爷陆康,袁术让孙策征伐,结果弄死陆康及其宗族数十人,“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在拿下江东一地中,孙策杀得人都是威望很高的人 。而孙权继位,“未有君臣之固 。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 。”,孙权的威望不足以震慑群臣,只是张昭和周瑜臣服孙权,其他人“委心而服事焉” 。在赤壁之战前,除了庐江太守李术,三郡叛乱、妫览和戴员定计杀孙翊外,还有宗亲平南将军,假节兼任交州刺史孙辅想投靠曹操,豫章太守孙贲想送儿子当质子 。
所以,以他们所处的身份看,其实无论是曹操和孙权都一样,只要门阀不灭、权势不变就行,“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没有必要跟着孙权血战到底,加上之间的关系本就不牢固,保存自己宗族的利益才是最重要 。刘表死后,荆州地方士族也是如此,虽然,后来孙权任用了不少的江东大族子弟,但从骨子里还是不太信任 。
主战一派基本都是孙策的老部下,东吴的江山是这些嫡系豁出性命打下来的,不可能拱手送人,加上周瑜的带领,也支持孙权,自然要搏一搏,胜了加官进爵,败了也是留下忠名 。
文章插图
历史上的文臣主战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有个刘宋,开国皇帝就是那个以一砍千的刘裕,第三任皇帝是宋文帝刘义隆 。
他在任期间,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较大的发展,史称“元嘉之治”,当时刘义隆是想收复中原的,于是提出了北伐一事 。《资治通鉴宋纪》“帝欲经略中原,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 。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好进言,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须意 。”,御史中丞袁淑对刘义隆说,“陛下您现在应该席卷赵魏旧土,去泰山祭祀天地神祗 。”,这些赞成的多数为文臣,比如后面,让丹阳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去劝沈庆之 。
当时的沈庆之、刘康祖、萧思话等武将则纷纷表示反对 。步兵校尉沈庆之劝谏:“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恐重辱王师”,左军将军刘康祖表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护军将军萧思话亦谏,上皆不从 。”
文章插图
当然,此次元嘉北伐,王玄谟统帅宋军主力围攻滑台,可惜刚愎自用、丧失攻城良机,导致全军覆没,这次北伐也以大败告终 。后来的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就是说的这,不过辛弃疾是借此表达对文臣韩侂冑主导的北伐的担忧,结果开禧北伐与元嘉北伐如出一辙,小胜后失败 。
文章插图
从这也可以看到,“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文臣为了坐稳位置,获得皇帝的信任而赞成北伐,力主一战 。反倒是武将看清了双方的形势差距,表示不要开战 。
所以主战和主降,都是所处位置决定的,至于文臣和武将之分没有统计过,感觉不妥 。
其他网友观点这简直是胡扯啊,历史上文官极少有主动投降的,而武将不但主动投降的多,而且绝大多数都带着自己军队一块投降 。
以南宋守襄阳的吕文焕为例,吕文焕死守襄阳当然值得表扬,但是吕文焕在襄阳城坡之后就选择投降元朝,他不但投降元朝,还积极的充当元朝东征南宋的向导 。
【为何古代历史上大多数是文臣主降,武将主战?】
结果因为荆襄防区是吕文焕家族经营很多年的战区,守城将领大多数都是他的亲戚以及下属,所以吕文焕出面招降,南宋守军可以用“望风而降”四个字来形容 。
结果就知道元朝几乎没有废什么功夫就突破了南宋花了三十年苦心经营的荆襄防去,让蒙古人顺着长江直接杀到了杭州 。
吕文焕作为武将,他对南宋的破坏力没有任何南宋文官可以相提并论 。
我们再以南明投降清朝的文官钱谦益以及武将左梦庚为代表 。
钱谦益投降是什么情况?清军已经顺利渡过长江,弘光帝也出逃了,南京城等于不设防,作为文官的钱谦益不得不投降 。
而左梦庚投降是什么情况?
左梦庚投降清朝时,麾下差不多还有十万“左家军”,是真正的实力派,而且左梦庚还是明朝的“平贼将军”,从一品的高级武将 。
诸将推梦庚为帅 。总督袁继咸御战,梦庚还驻池州,遣兵间道自彭泽下建德,遂取安庆 。总兵黄得功破之铜陵,乃退保九江 。顺治顺治二年,英亲王阿济格逐李自成至九江,梦庚率众降 。——《清史稿·左梦庚传》
推荐阅读
- 孩子为何会患“学校恐怖症”
- 宝宝为何不爱喝水?宝宝有哪些喝水禁忌?
- 月经推迟为何容易长痘痘?月经推迟导致长痘的原因是什么?
- 11岁女孩为何会胸疼?11岁女孩胸疼该怎么办?
- 处女情结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处女情结?
- 热恋中女子为何早尝禁果?如何走出爱情误区?
- 不吃肥肉为何胆固醇还高
- 治疗中风后遗症为何首选补阳还五汤?
- 健脾益肾汤为何能治老年人习惯性便秘?
- 元旦节农历几月几号 古代过节有何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