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概述】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临床尤以目睛黄染为主要诊断依据 。黄疸亦称黄瘅,疸与瘅通 。《金匮要略·黄疸病》中说有黄疸、谷疸、酒疸、女痨疸和黑疸之分.后人对黄疸的分症多有不同 。至元代罗天益方将黄疸分为阳证和阴证两大类,即后世所说的阳黄和阴黄,因其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所以延用至今 。
疸多因时气疫毒、湿热、寒湿之邪侵袭:或酒食不节,劳倦内伤,以致肝、胆、脾、胃功能失司,使湿邪郁遏,气机不畅,胆失疏泄,胆液渗于*127 。
肌肤,发为黄疸 。平人阳盛热重者,湿从热化发为阳黄;阴盛寒重者,湿从寒化,发为阴黄 。若阳黄迁延失治,或过用苦寒之品,以致损伤脾阳、湿从寒化,则可化阳黄转为阴黄 。
本病与西医论述的黄疸含义相同,都是指出现巩膜及全身黄染 。凡可引起黄疸的疾病,如急性病毒性肝炎、各种肝硬变、胆道疾患等,都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 。
【辨证治疗】
阳黄:
1.热重于湿
临床表现:目身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腹胀口苦,溲赤便秘,舌苔黄腻,脉数滑或数弦,立法:清热利湿 。
主方:茵陈蒿汤(《饬寒论》) 。
加减:若恶心呕吐者,加陈皮、竹茹,和胃止呕;若助痛甚者,加柴胡、川棟子等,以舒肝解郁 。
2.湿重于热
临床表现:目身俱黄,色不光亮,身热不扬,头重身困,便溏不畅,舌菩厚腻微黄,脉糯缓或弦滑 。
立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退黄,
主方:茵陈四苓散(《杏苑生春》) 。
加减:酌加藿香、铖兰、蔻仁等,以加强利湿化浊之力 。
急黄
临床表现: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色如金黄,高热神昏,或见衄血,便血,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数 。
立法: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
主方;犀角散(《千金方》)或茵陈蒿汤((伤寒论》)、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合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
加减:若神昏谵语者,可加用安官牛黄丸或至宝丹,以凉开透窍;若有血证,可加地榆,大、小蓟等,以清热凉血 。
阴黄:
临床表现:目身俱黄,黄色晦暗,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沆迟 。
立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主方: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 。
加减:若阴黄系由肝郁血瘀所致者,加鳖甲煎丸,以活血通瘀,疏肝退黄;若脾胃虚甚者,加建中汤,以健脾补中 。
【文献参考】
1.黄粒一证,古人多言为湿热,及有五疸之分者,皆未足以尽之,而不知黄之大要有四:日阴黄、甘阳黄、曰表邪发黄,白胆黄也,(《景岳全书·黄疽》),2.姜春华验方:生大黄18克,田基黄、山栀各15克,木通、黄柏各9克,鲜茅根、菌陈各30克,黄连6克,水煎服,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黄疸型肝炎、湿热俱重者 。(《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年10月)3.印会河验方:太子参、夏枯草、浮海石各15克,麦冬、玉竹,栀子、黄柏各9克,生牡蛎(先煎)、丹参、茵陈各30克,水煎服 。用于重型肝炎,黑疸,女费道型之黄疸 。(《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年10月)【调护、禁忌】
1.黄疸系由感受外邪所致,有一定传染性,故应注意隔离 。
2.注意休息,尤其是急黄应绝对卧床,
3.饮食宜新鲜清淡,不宜过用肥甘 。
【西医诊断参考】
凡使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或排泄产生障碍的疾病,均可使血阻红素浓度增高,而产生黄疸,可分为下列三类:
溶血性黄:
①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蚕豆病、恶性疟疾等.②有寒战、发热和腰背疼痛等急性溶血的临床表现.③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①胆红素定性试验间接阳性、直接阴性 。氨)尿中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增加 。
肝细胞性黄疸:
急慢性黄疸性肝炎、各种原因的肝瘦变、肝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虫病、伤寒、各种药物和化学品中毒等,均可造成肝细胞损害,出现黄疸 。②有明显消化机能障碍.③轻度或中度黄,血胆红素增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 。④肝功能异常 。③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增加 。阻塞性黄疸:
【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①肝外阻塞,见于总胆管结石、胰头癌、胆管癌等各种占位性病变,以及先天性总胆管囊状扩张、急慢性胰腺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②肝内阻塞性黄疸,可见于毛细胆管肝炎、药性黄疸、妊娠期特发性黄疸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等.二者均表现为血清胆红家增高,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尿胆素在完全梗阻时期为阴性,部分梗阻为阳性·大便中粪胆原、粪胆素降低,完全梗阻时消失,大便呈灰白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