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物时常识化机——医家悟道
明朝开国之初,太祖朱元璋召见两位老者,问他们从事何业?一老者答:“业医” 。帝问:“卿为医,可知蜜有苦而胆有甜乎?”答曰:“蜂酿黄连花则蜜苦,猴食果多则胆甜 。”帝曰:“是能格物者 。”擢升为太医院使 。因为“能格物”就混了个太医院院长的官儿,太幸运了 。但朱皇帝择医的标准却是有道理的 。所谓格物,就是推究事理 。岐黄之道就是从各种事物现象中观察、归纳而总结出来的,此即格物致知的道理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所谓“候”,指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如气候、物候、病候等;所谓“道”,指事物内部的规律、法则 。“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由事物的外在现象总结归纳出事物的内部规律法则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就是通过对各种客观现象的观察总结出来的,即“候”生出“道”,“道”源于“候” 。已故名医方药中先生认为,“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是中医理论产生的物质基础,这对我们认识理解中医理论是很重要的 。
人与天地相应,由大自然的气候、物候与人体的病候变化联系起来,取类比象,总结归纳出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即“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素问·气交变大论》
称:“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 。”中医理论的产生就是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晓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并加以研究总结出来的 。
吴鞠通曾云:“医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名也,物也,象也,数也,无所不通,而受之以谦,而后可以言医 。”
(《温病条辨》)所谓“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也是讲要研究气候、物理、人情事理,“而后可以言医” 。朱丹溪有诗云:“学农未便妨书读,观物时常识化机 。”也是讲的这个理,他把医学事理视为格物致知的一项内容,还把自己的一部代表性医著干脆命名为《格致余论》 。
翻阅古人医案,常能看到名医观物识机,格物致知的有趣故事 。
提壶揭盖——朱丹溪治一男子小便不利,前医治以利水药,病益加甚 。丹溪诊之,右寸脉颇弦滑,遂以宣肺之法治之,小便大利而愈 。丹溪解释其义:“比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下窍之水出焉 。”——认为此病积痰也,积痰在肺 。肺为上焦,而膀胱为下焦,上焦与下焦相通,今上焦闭则下焦塞,故而小便不利 。由此揭示了“提壶揭盖”
-宣肺以利水的道理,主要用于某些水肿或尿闭之证,可参用宣肺之品,以期起到启上通下之功,这得益于朱丹溪对壶盖的感悟 。
赏月悟医——明朝周慎斋,安徽名医 。中年得了腹部胀满之病,遍访名医乏效,广搜药方又不敢贸然试用 。某晚,慎斋强打精神坐在院中赏月 。突然,乌云遮月,他立感心胸憋闷 。少顷,清风徐来,云散月朗,胸部随之亦舒 。慎斋恍然有悟:云属阴,风属阳,阳气通畅,则阴云消散,“吾病亦如是乎?”于是自拟和中丸,温中通阳,方取肉桂、炮姜、川椒、白术、薏苡仁、砂仁、车前子、陈皮等组成,服之一月而愈 。此由观风察云加上切身体会而悟出阴阳之理,可谓善于格物致知 。
观花识药———范文甫曾治黄某,“苦不寐,百药不能治 。”范氏处以百合30g,苏叶9g,3帖而安 。有问曰:“此治不寐而效,本何书?”范答曰:“我尝种百合花见其朝开暮合;又种紫苏,见其叶朝仰暮垂,取其意而用之 。”按百合、苏叶未见有安眠之功,范氏从其朝夕变化而悟出助眠之效,临床疗效亦验证了这一点 。此亦援物比类,悟出医道一例 。
倒凳悟湿——明代名医杨贲亨治一病消谷善饥者,前医多从火治不效 。贲亨接手,久思不得,未便出方 。忽见堂上木凳自行仆倒 。视之,乃因湿气蒸腐使然 。贲亨忽悟,火能消物,水亦能消物,断为“此系湿消尔”,投热剂而愈 。由木凳因湿而腐悟出水亦能消物,不独火尔,也算是“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一例了 。今有人报道,消渴病患者湿盛之候并不少见,由此案似乎可以悟出些新见解来 。
望梅偶得一清代名医程杏轩儿子患病腹胀,自夏至冬,缠绵不愈,渐至食入则呕,腹大如鼓,百治不效 。时值腊月,杏轩忽见梅花初绽,触景生情,随即采摘数十枝,令以开水冲泡代茶,日饮数次 。后又合以木瓜、橘饼及酒,啜饮3日,腹中微鸣,不时矢气,已见转机 。旬日,胀势减半,食人不呕,一月后腹胀全消 。时人甚奇,问梅花治胀,出于何书?程氏答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予之会心偶得,无古可师 。”大概梅占先春,花发最早,其气芳香,故能醒肝舒脾,橘皮调和诸气,肝以敛为泻,木瓜酸柔,能于土中泻木,更借酒力,是以得效 。
按:梅花治此久胀,程氏似乎偶然得之,实则素有根底,方能一触即发,顺势体悟 。如若胸无点墨,即便踌躇再三,望梅恐怕亦只能熟若无睹 。故悟性固然得之于天机,后天努力也不可或无 。
畜鱼置介—“畜鱼千头者,必置介类于池中”善养鱼者,大多在鱼池中搁置蚌壳介类生物,这本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然而,喻嘉言从中悟到“畜鱼置介”之理 。“鱼虽潜物,而性乐于动,以介类沉重下伏之物,而引鱼之潜伏不动 。”由此悟到人体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理上阴阳相抱而不脱,在病理情况下,阳欲上脱,阴于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于上吸之 。治疗上,如阳上脱者,用七分阳药,三分阴药而夜服,用阴以引其阳,使真阳复返于下,与真阴相合 。阴下脱者则反之,从阳而引其阴,与真阳相合 。这对调整肾之阴阳确有启发意义 。
以上可以看出,无论从“赏月悟医”,还是“倒凳识湿”,“观花识药”,“畜鱼置介”等,都启示我们,中医理论的产生与形成,均来自先人长期观察自然和人体疾病变化的结果,看似偶然,实际蕴含着必然性 。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增水行舟、釜底抽薪、引火归原法等,都是古人在格物致知精神引导下取类比象观察出来的,仲景所谓“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
【观物时常识化机——医家悟道】“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它不仅是古代医学发展的缘由所在,也是现代中医能否继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毫无疑义,我们现在不能认识的东西还有许多,还需要在“候始道生”这一原则的指引下,对中医的道理、规律,继续观察、总结,不断发展提高,而这需要“观物时常识化机”的悟性 。
推荐阅读
- 分娩当天护理常识需知
- 冬季老人养生小常识
- 响石山主要景观 主要景点介绍
- 女性冬季养生常识-冬季养生保健注意事项
- 时间观暴露性格:爱迟到的人都挺固执
- oppor9可以带多大的内存卡 外观特点
- 野外冻伤常识及急救方法
- 三伏天养生要注意什么?三伏天养生小常识
- 宝宝意外事故急救常识
- “性福”生活的急救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