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 社交媒体上的SOS:印度民众在线上开辟疫情救助“生命线”

“请为我在巴雷利的祖母提供一张供氧病床 。她的血氧饱和度在78%-80%之间,并且还在下降 。”印度时间5月5日凌晨2时9分,一位名为“草莓玉米片”的推特用户发布了一条为其在印度的祖母寻氧的信息,并附上了“印度新冠紧急情况”“新冠救助”标签 。
视点·观察 社交媒体上的SOS:印度民众在线上开辟疫情救助“生命线”
文章图片

【视点·观察|社交媒体上的SOS:印度民众在线上开辟疫情救助“生命线”】推特用户“草莓玉米片”(@TaroKaJahaan)发布的求助信息 。
对于身在异国无法照顾祖母的“草莓玉米片”来说,求助后的每一秒都心急如焚 。
“请大家救救我的祖母,她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年纪在70岁左右!请您帮帮我!”
“有医院能提供救护车吗?我不住在印度,但我们祖母还在那儿,需要氧气!”
“我止不住地哭,请为我的祖母提供氧气 。”
在首条求助信息发布后不到一分钟,她又接连发出了上面三条信息 。
终于,在求氧需求发布约一个半小时后,“草莓玉米片”松了口气 。“我们找到了一个氧气瓶,祖母现在感觉好多了,血氧饱和度稳定在84左右 。”
那一晚,“草莓玉米片”连续发布了8条求助推文,转发量超过200次,均远超其平日的情况 。所幸的是,在网友提供医疗线索下,她祖母的健康状态也逐渐好转 。
今年4月,第二波疫情如海啸一般席卷印度 。在这一严峻时期,氧气瓶、ICU(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均成为印度国内最为稀缺的救命资源 。当多次线下寻求无果后,许多无助的印度人像“草莓玉米片”一样,将最后一丝希望寄托于社交媒体平台上的“陌生人” 。
自第二波疫情以来,社交媒体上每日都会新增成千上万条印度民众的求助信息,他们大多格式统一地标注出求助人姓名、年龄、住址、血氧饱和度、手机号、需求等重要信息 。“SOS”(紧急求助)“新冠救助”“印度新冠”等标签则是识别求助讯息的最明显信号 。
视点·观察 社交媒体上的SOS:印度民众在线上开辟疫情救助“生命线”
文章图片

一位印度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条求助氧气罐的信息 。
在信息传输的另一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志愿者团队夜以继日地“打捞”着这些援救信号,力求及时为求助者提供相应医疗资源线索 。
尽管尚未有确切的数据显示社交媒体救援拯救了多少新冠感染者的生命,但这一方式俨然成为印度疫情危机下诸多民众寄以希望的“生命线” 。
“过去一个月里,社交媒体上的行动打破了先前的疫情困局 。”新德里一家私立医院的医生迪万希·凯拉(Divanshi Khera)向美国公共电视台(PBS)坦言,她在医院目睹了太多令人心碎的时刻,有时候只能任由其发生,但却无能为力 。在凯拉看来,当前的情况却有所改变,民众不仅能通过社交媒体求助,就连医院也在借助社交媒体吸引政府官员注意,期望争取到更多医疗资源 。“在政府应对疫情措手不及之时,这是印度走出困境的唯一路径 。”
不舍昼夜的线上救援
“我连睡觉都会感到强烈的负罪感 。”在过去的两周里,印度志愿组织“公民集体援助”(Citizens’ Aid Collective)的发起人考希克·拉杰(Kaushik Raj)一直忙于为感染新冠肺炎的印度家庭提供他们所需的医疗资源 。
考希克是德里的一名大学四年级学生,自从开启线上援助行动后,他每天的工作时间便长达21个小时 。“我只有实在睁不开眼的时候才会休息,大概在凌晨4点半睡觉,早上7点半再起床工作 。”考希克告诉《今日印度》 。
与考希克类似,另一志愿组织的负责人安雅(Aanya)也有着同样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在过去半个月内,平均每天工作20小时、处理20至30个紧急求助电话已成她的习惯 。
自4月中旬开始,印度民众便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出求援消息 。安雅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这些信息未能抵达目标受众,即被那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人所接收 。受此启发,安雅和朋友在通讯平台Discord上创建了一个抗疫社区,便于印度各地民众交流医疗资源、防疫知识等 。目前,该社区已有超过1.2万名成员 。
搭建平台仅是开展线上援助的起点,为保证医疗资源线索的可信度,安雅和团队中的200多名志愿者踏上了漫长而往复的核对与更新信息之路 。
德里蒂(Dhriti,化名)决意成为该团队志愿者时,她的母亲已感染新冠 。而在此前一轮疫情中,她与父亲也均感染了病毒 。“在体会过凌晨4点四处奔走寻找一张床位的无助后,我不愿让其他人经历这种痛苦,想尽我所能帮助他们 。”德里蒂告诉澎湃新闻 。

推荐阅读